别光盯着”血糖“用降糖药!可能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2019/7/14 17:20:36 医学论坛网

    

     来源:糖尿病家庭调养

     今天转发唐金陵教授在2019北大糖尿病论坛上的报告。报告主题是《糖尿病诊治标准是否选错了参照物?》

    

     唐金陵教授(图片来源:医脉通)

     唐金陵教授简介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流行病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署理院长,2003年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亚太公共卫生协会(APACPH)副会长;专业方向为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主编《循证医学基础》,主译BMJ《临床证据》

     补充:流行病学研究的就是某种疾病在人群当中的发生特点、病因以及评价防治这些疾病措施的效果,比如这个报告就是评价这么多年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降糖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划重点:流行病学研究跟医药利益不相关,所以才敢评价当前药物治疗的问题。

     报告观点-小编总结

     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但是相关研究显示:2小时餐后血糖与心脑血管发生事件关联性更高,而不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我们知道,多年来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的定义都是以空腹血糖为参考标准。血糖控制的好坏也是以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作为标准。

     这份报告则通过研究发现:用空腹血糖和糖化作为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二、对标准降糖和强化降糖研究发现:多数降糖药物可能增加糖网风险,不同药物对于预防其他微血管病的效果不一致,在心脑血管疾病(CVD)高危人群中,有些药物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大部分药物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风险,有些降糖药物甚至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降糖药增加糖网和糖尿病心脑血糖疾病的发生风险!除了唐金陵教授,还少有几个专家有如此勇气。

     为啥说是勇气?因为“医生和药物以及诊断的利益是纠葛在一起的”(这话要得罪人了)。据说光是提高一个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就能多出一倍的病人,按照这个标准就意味着用药人群增加1倍呀。还有,去研究一个自己推荐的药物对患者的“危害或者风险”,这种事情无异于自我打脸,没人会去做。

     关于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

     糖网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称,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血管失调。病症的发生率随着患糖尿病时间增加而提高。患有糖尿病十五年以上的病人中大约60%的病人眼部血管会受损。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的第一大死亡威胁,大约有70%左右的糖尿病人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国家把心脑血管的预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标准。

     本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研究发现,随着血糖值的升高,患者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风险随之出现增加,也有证据显示降低血糖可能会降低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

     但是真的是这样么?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其结果可能和我们之前所认识到的不同。

     一、降糖药与糖网风险

    

     唐金陵教授团队对3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纳入100928名糖尿病人,平均观察2-3年)进行了Meta(荟萃分析)分析:

     结果显示,通过药物降糖,不但不能降低糖网的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升高糖网的发病风险,不过这个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这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原本认为的糖网风险会随血糖的降低而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降糖药与低危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人群

     在糖尿病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CVD)会增加发病率和疾病死亡率,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那么在CVD低危人群中,降糖药是否可以降低未来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生风险呢?

     唐金陵教授团队在对20个入组人数约10000人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针对心脑血管疾病(CVD)人群,通过使用降糖药物来达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的效果很小。甚至有的降糖药物不但不降低CVD风险,由于其副作用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低血糖风险),反而可能增加CVD的死亡风险。

     三、药物降糖不一定能降低风险

     对标准降糖和强化降糖研究发现:多数降糖药物可能增加糖网风险,不同药物对于预防其他微血管病的效果不一致,在心脑血管疾病(CVD)高危人群中,有些药物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大部分药物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风险,有些降糖药物甚至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报告提出的问题: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是否选错了参照物?

     如果以心脑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参考,大型队列研究和唐金陵教授团队的Meta分析的初步结果均显示,2hPG(餐后2小时)的诊断标准显示出与CVD风险较大且独立的相关性,而FPG(空腹血糖)标准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的相关性较小,甚至不存在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独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用FPG(空腹血糖)标准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定义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证据也许并不充分。

     最后,唐金陵教授提到,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应进一步了解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关系,进一步确认三种血糖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独立作用,研发可以同时降低大/小血管病和死亡率的降糖药,重视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考察所有可靠的证据、厘清能够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更精准的个性化用药。

     小编注

     多年来,糖尿病的发生与否都与一个标准有关,那就是空腹血糖,糖尿病控制好坏也跟两个标准有关,那就是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因此,各种治疗手段和药物也围绕着如何保持合理的空腹血糖和糖化来考量。

     但是通过今天的报告可以看出: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因此,圈圈在这里主要想给糖友两点建议:

     一、不仅要关注空腹和糖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因为餐后高血糖与心脑血糖疾病的发生关系更大。

     二、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关注其他指标,尤其是体重腰围。从健康的角度,可能健美的身材比起你看不见的血糖这指标更重要。

     三、通过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为主来达到血糖稳定的目标,而不是仅依靠药物,因为影响餐后血糖的直接因数据是饮食,餐后血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关系重大。

     本文结束

    

     文章不错?那就帮忙转发一下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