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抗疫医生猝死,年仅37岁、高年资主治、在职博一……
2022/8/23 23:42:02 健康界

    

     2022年8月21日晚上,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刚过两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生杨宏发突发心源性猝死。

     生命定格在37岁,没有遗言。

     曾有病人及家属为亲手将锦旗送到他手上,在手术室外等3个小时,称他「妙手仁心、耐心友善」。

     在一众实习生眼中,这位学长不仅脾气好、技艺精湛还随叫随到。曾有学弟学妹感慨,「他是激励前行的一道光」。

     他是同事眼中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的劳模——从业8年,几乎全年无休,奋战在临床一线,「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他经常坐在沙发上都能睡着。」杨宏发的妻子同样是一名医生,她曾经描述,丈夫每天回到家的第一感觉就是累。作为医生,她理解丈夫;可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有时也会觉得丈夫为了病人牺牲了太多个人时间。

     危险的事情冲在前面。武汉疫情期间,他是湖南首批支援湖北黄冈医疗队成员,曾主动请缨加入ICU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58天支援期间,因表现出色,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然而,如今他倒下了,不是倒在临床带教一线,不是倒在抗疫战场,而是倒在孤独的科研之路上。

     2021年9月,他考取南方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就在2022年8月21日这天晚上,他在实验室忙碌到深夜才回宿舍,第二天早晨被室友发现已经离世……

     「他(读博)是无意苦争春。」和杨宏发同事多年的一位院领导章北海对健康界说,「37岁的主治,成熟的医生,可按规定,因为没有博士学位,不能晋升高级职称,所以他去读博士了,与医院签约委培。」

     「这条路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条能够更好发展职业的公认的道路。他没有选错,他也有能力走这条路,只是,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有些像独行侠,倒下了。」章北海在追忆杨宏发的文中如此写道。

     斯人已去清流竭,无意争春梅凋零。宏图大志尚未酬,发哥灵前泪涟涟。

    

     关注健康界 在这里读懂中国医疗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发哥」同事们爱叫杨宏发「发哥」。

     在章北海眼中,发哥是个清纯的大男孩,长着一张娃娃脸,总是露出有些腼腆的笑容。来医院工作差不多9年时间里,性情温和、不与人争。

     「最关键的,是他从不在病患面前吹嘘自己,与他的导师曾高峰教授一样,总是将老师、同事们放在一起,永远用的是我们、我的老师等复合词。要知道,在医疗界,在高年资主治医生如此用词的并不多见,并且也有资格可以用‘我’这个单词了。」该院一位院领导章北海评价他:不贪天之功,不推己之过

     武汉疫情刚起时,杨宏发是该院第一批出来报名加入抗疫医疗队的。那时,新冠的病死率很高,整个社会对其缺乏了解,防护物资严重缺乏。报名是真正考验勇气的,也是要克服压力的——谁也不知道这一去,能否回家。

     「我来自于湘北华容,1998年,我家也遭受到洪水袭击,是解放军与医疗队员们在我们那里抗洪救灾,我也应该回报。」章北海清晰记得,2020年元月23日那天下午,医疗队出征前,杨宏发的发言。

     那一天上午10点,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武汉,被紧急封城。

     章北海记住了这个帅气的大男孩,因为他有着一张娃娃脸,更因为这是一个将感恩时刻惦记在心中的人。

     据章北海回忆,杨宏发是在援鄂医疗队中成为「发哥」的,这是队友们对他发自内心的认可。因为在那个远离家庭,时刻被感染与死亡阴影笼罩的隔离环境中,他起到了一名核心队员的作用。「发哥」还是队友们的开心果,「有发哥,不寂寞」。

     「记得他在从黄冈回来以后,解除封闭,与我拥抱,我感到他的胸脯大起大伏『嗲嗲,我们一个不少回来了』,泪水,落在了我的肩膀上,感到了这个大男孩内心的丰富。」章北海在文章中写道。

    

    图:2020年4月5日抗疫队回医院,发哥(左一)在吃汤圆,当初出发是吃了汤圆的,如今回来继续汤圆迎接。

     抗疫归来,发哥获得了一些荣誉称号,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面对这些荣誉,他有些诚惶诚恐,曾专门找到当初给援鄂医疗队送行的院领导章北海说:「自己去抗疫,根本没有这些想法,这些荣誉太重了」

     章北海宽慰他:「发哥,镇定点,这些荣誉是你应该得的,是一种认可。如果你觉得太重了,你可以将它视之无物,就没有负担了。荣誉可以说人生路上的助推剂,也可能是人生路上的包袱,这是自己的态度问题。不要拒绝大家的认可。」

     他有点茫然又有所悟,点点头,走了。从此再没有为这些事提出过质疑。

     「发哥」没有因接踵而至的「荣誉」拖累,而是让自己进入了另外一条赛道,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衡阳的家庭与那些他经手治疗过的老病人,还是他的牵挂,广州实验室的细胞与动物,是他新的起点。

     2021年9月,他考取南方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熟悉他的同事说,他读博期间「一门心思搞科研,绝大部分时间扎根实验室」。

     在2022年8月21日这天晚上,他在实验室忙碌到深夜才回宿舍,第二天早晨被室友发现已经离世。

     据该院院领导章北海分析,「36岁、硕士学位、中级职称,要做一个好医生,知识储备应该是可以了。在学历不断拔高与内卷的时代,‘发哥’读博士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与自我完善,更是一种自我修炼,其实也是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任。」一名临床经验丰富,口碑好、人缘佳的医生,倒在了突破职业生涯天花板的大道上。

    

     一个「人畜无害」的赤诚医者「呈现出最真实的我就好,无需渲染什么。」杨宏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朴实恳切的话语,一如他的微信头像——一张心脏的示意图,简单纯粹,那是一位医者赤诚的心。

     2013年,杨宏发来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在轮科一年后,成为了一名心内科医生。

    

    此后的8年多时间,他每周周一、周三、周五值急诊班,晚上随时待命,每隔4天值一个24小时班。除了正常的排班外,杨宏发几乎每天白天都会在医院。

     在学生白杨和当时一众实习生眼中,这位亲切和蔼的研究生学长,不仅脾气好、技艺精湛,还随叫随到。无论多晚,只要联系杨宏发,他都会尽快赶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章北海评价道,发哥的为人厚道,对他的共同评价是「人畜无害」。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杨宏发看来,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治愈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还应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他表示,医务工作者应该要有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2020年8月25日,一位罗姓老人因冠心病住院,在治疗半月后情况得到缓解,老人及家属在出院前为表示感谢,想要亲手给杨宏发送上一面锦旗。

     当时杨宏发正在手术台上做手术,这位老人和家属得知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等了3个小时直到杨宏发结束手术,只为将锦旗亲手交到杨宏发手里。

     在查房过程中,杨宏发为患者进行复诊,或俯身倾听患者诉求,或耐心安抚患者情绪,每一次,杨宏发都是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解释说明后才离开病房,365天,几乎每天如此。

     对杨宏发来说,8年的从医生涯,让他一直坚守下去的是病人经过自己救助后,病情得到好转的样子,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2020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六,杨宏发在黄冈版「小汤山医院」——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值白班。这是他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身着防护服独立值班。

     虽然有诸多的不适应,也有很多的担心,但是更多的是职业荣耀感。

     在日记中他记载:「在同事们的监督和协助下,我更换好隔离服,配带好护目镜,进入隔离区。我一个病房一个病房查看,跟昨晚收治的每一个病人都热情地打招呼,『大家好,我是湖南来的医生,我姓杨!』病人听见我的问候,都特别开心,纷纷回应我,‘杨医生好,谢谢你们!’甚至有病人高兴地要跑出来,我连忙安抚他们,‘先做治疗,好好休息,别着急。’」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鼓励真的是一剂良药,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竟然给了病人极大的信心,让他们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决心!」他写道。

     「‘发哥’就是一股真实的清流,在我们面前淌过,在我们心中流过,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划痕。」章北海写道,在当今社会,他的表现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本质秉赋,读书人的铮铮铁骨,却又有医者的侠骨柔肠。

     2020年4月,他和同事相拥而泣,说「一个不少都回来了」。

     然而今天,他倒下了,不再醒来。

     (应受访者要求,章北海为化名)

     资料来源:

     1.归来,你说的一个都不少; 再出发,同行何处能觅君 作者:微信公众号「刀客说」2.无意争春杨门郎,一股清流数发哥 作者:微信公众号「刀客说」3.杨宏发:从医八年,书写劳动者最好的样子 作者:曾永艳 黄昕瑞 南华大学新闻网4.最美逆行者杨宏发医生,一路走好! 作者:南华大学微信公众号5.【援鄂日记】乐观是战胜疾病的良方 作者:杨宏发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撰文|刘文阳

    

     商务合作

    

     活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