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竹竿、修理工具……它们缘何成为文物?
2019/9/13 12:30:0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大国

     【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大国”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今天我们推出第七期。

     第一期:周恩来的帽子 绑着绣球的草鞋……这些“红色文物”有话说

     第二期:一根粉条、血染的党证……聆听这些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第三期:元帅的勋章、老红军的皮袄……"红色文物"有话说信仰之光穿越时空!今天我们用这组海报照亮初心第四期: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一罐结晶的食盐……红色文物有话说第五期:赵一曼、江竹筠……她们最后的文字写了什么?第六期:写满文字的包袱布 上了锁的钢纸箱……这些文物背后的秘密

     革命的摇篮

    

     苏区女医务人员用过的小摇篮(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只小藤篮。长31.7厘米,宽9.5厘米,高18厘米,系藤编织而成,呈长条形,有底无盖。篮子提手底部已脱离篮筐,篮子多处断裂、虫蛀,篮底霉烂严重,已形成两个大窟窿。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红军后方医院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本有五只。它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往事。那是1934年的夏天,国民党军队眼看就要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形势严峻、战斗激烈,前线红军的伤病员大批地向设在于都县新陂乡车脑村的红军后方医院转来。当时,医院就设在村里一处宗祠的大厅,医疗条件相当差。一天傍晚,护士二组组长宁蓝安顿好几个新进的伤病员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长安排的特别任务——照顾婴儿,“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顾他们。”看着五个睡梦中的婴儿,最大的十个多月,最小的刚出生几天,宁蓝和同组的姐妹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护士二组共五个人,原本就承担了四五十个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每天都要量体温、打针、上药、抢救、外出找药配药……现在,又多了几个婴儿,护士二组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为了照顾好孩子,姐妹们当起了“妈妈”。工作时总要背上孩子,忙前忙后累得直不起腰来不说,背上的孩子哭喊声不断,这让年轻的“妈妈”们心急如焚。夜深了,医院渐渐安静下来。宁蓝做好最后一遍医护检查后,又像往常一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刘阿婆家走去。只是这次,背上多了个孩子。村里的刘阿婆孤苦伶仃,几年前儿媳妇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儿子送去参加了红军。知道老人体弱多病、无依无靠,宁蓝每天安顿好伤员后都会“撑”着眼皮子,到刘阿婆家帮忙做一些家务。“又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累着你们了,以后就别来照顾我这个老婆子了。”刘阿婆心疼地看着宁蓝:“孩子就放我这吧,我来帮着照顾。”“阿婆,我不累,您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孩子除了我带的这个,还有四个呢。”宁蓝把刘阿婆的房间打扫干净后,又安抚她睡下。第二天傍晚,宁蓝在医院里看见了刘阿婆。因脚踝肿起了一个大包,刘阿婆被乡亲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还带来了五个小竹篮。原来,刘阿婆知道医院来了五个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着棍子上山扯藤编篮子,不小心从半山腰跌了下来,摔伤了。“把孩子放篮子里,躺着舒服,你们也安心。”刘阿婆呵呵地笑着:“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顾好孩子们。”上完药后,阿婆在几个乡亲的搀扶下,拖着伤腿回了家。看着阿婆远去的背影,宁蓝的眼睛湿润了。在乡亲的帮助下,五个篮子都用粗绳子拴着,稳稳当当地挂在病房的角落。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婴儿床”。打针、上药、晃篮子……护士们在照顾伤病员的同时,又能照看到房内的婴儿。两个月后,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摇篮和摇篮里的孩子们曾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地……(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刻着88个地名的竹竿

    

     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小竹竿(图片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网站)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有一根被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的小竹竿。竹竿来自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唐和恩是山东省莱阳县西陡山村的农民。1948年深秋时节,淮海大地的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唐和恩刚刚迎来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一天,正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一开始,村支书没同意:“你去年才刚支援过南麻战役,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几番软磨硬泡,终于争得了再次上前线的机会。好不容易争取到支前机会的唐和恩,被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因为有过运粮经验,他被任命为运输队第四小队队长。唐和恩带领第四小队,每人一辆小推车走向了前线。为探路方便,他随手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一路上,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问清楚地名刻在竹竿上,想看看自己带领的运粮小分队共走了多少村子。没想到,等淮海战役结束回到家乡时,竹竿上足足刻下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88个村镇的名字:莱阳县水沟头、院上、李家庄、马岚……把一个个地名连起来粗粗计算,唐和恩竟然凭着自己的双脚,推着独轮车,跋山涉水了4000多公里。唐和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刻下来的不是几个地名,这是几百万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踊跃支前的缩影。”在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以山东解放区为主,加上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动了支前民工543万人,使用担架20多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担子30多万副,牲畜76万多头,船只8539艘。民工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运输工具,向前线运送了自己生产的粮食2.15亿公斤,弹药730万公斤,油盐77.8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他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资料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网站、北京日报)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修理电台用的工具(图片来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网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爱国主义的高潮,电影中由孙道临扮演的主人公李侠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而他的原型就是李白等一批奋战在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李白,原名李华初,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通信连。1934年6月,李白被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任红五军团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七七事变后,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做党的秘密电台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1939年,由于局势恶化,党组织安排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两人在革命工作中产生了爱情,后经地下党组织批准结婚。不幸的是,1942年9月,日军侦测到我党的秘密电台后,逮捕了李白夫妇,并对李白施以酷刑,但李白坚称自己是私人电台。1943年5月,他们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李白夫妇前往浙江。在党组织安排下,李白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淳安、场口和江西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电台,为中共秘密传送了大量日伪和美蒋方面的战略情报。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通信的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李白被捕后经受住了高官厚禄的利诱和残酷的刑讯逼供,敌人自始至终都没能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想要的信息。1949年5月7日,离上海解放仅20天,李白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2009年9月,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生前工作时使用过的工具、零件和用品(共计37件,其中工具28件,零件7只,用品2件,见最下图),由其妻子裘慧英保存下来,并于1959年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国家二级文物。(资料来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任佳晖整理)

    

    觉得好看,就点这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大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