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文字的包袱布 上了锁的钢纸箱……为你揭开这些文物背后的秘密
2019/9/14 12:00:0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大国
【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大国”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今天我们推出第六期。
第一期:周恩来的帽子 绑着绣球的草鞋……这些“红色文物”有话说
第二期:一根粉条、血染的党证……聆听这些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第三期:元帅的勋章、老红军的皮袄……"红色文物"有话说信仰之光穿越时空!今天我们用这组海报照亮初心第四期: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一罐结晶的食盐……红色文物有话说第五期:赵一曼、江竹筠……她们最后的文字写了什么?
一块包袱布
红军战士留下的“六项注意”的包袱布(图片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灰白色的方粗布,长87厘米、宽81厘米,右上角和左下角沾染了几块蓝色的墨迹。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用过的包袱布,包袱布上面的“六项注意”是战士们根据记忆写下的,与毛泽东正式宣布的“六项注意”略有偏差。历经90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粗布原有的深灰色已泛白,但上面用毛笔书写的几行字却依然挺拔遒劲。包袱布上的“六项注意”,看起来都是些细微“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内涵丰富、蕴意深远,体现了革命军对群众秋毫无犯、执纪如铁的严明作风。故事要追溯到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在江西省遂川县草林镇时,团部的特务连奉命参加了发动当地农民打土豪运动,并将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特务连遵守纪律,深得群众的好评。很快草林镇的群众都自发地随战士们一起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特务连有100多人,他们在草林镇驻扎的时候,分住在镇上商会的几个公堂里。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为了御寒,革命军战士分别从邻近几个村子的农民家里借来了门板和稻草摊地铺。草林镇的群众发动起来后,特务连又奉命转移到其他村子去做群众工作,出发前,战士们按照毛泽东上井冈山提出的“借东西要还”的要求,将用过的门板、稻草都归还给了群众,并把借住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毛泽东来到草林镇召集群众开调查会的时候,问到了工农革命军执行纪律的情况,当地的群众都称赞革命军说:“从来没有遇上过这样好的军队,纪律可真严明,不偷不抢,不打人不骂人,说话和气,借东西会还,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啊!”毛泽东听了农民对革命军的赞扬,非常高兴,说:“军民本是一家人嘛!我们初到这里,对当地的一些规矩不是很了解,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大家可要多提意见和建议才是,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这时,一位老汉提议,说:“工农革命军好是好,可是,他们借了我们的门板,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结果上不回去。因为各家的门板大小、新旧都不一样,害得我们找自家门板要找好几天。”又有人说:“还有啊,我家一大堆稻草借给革命军去摊铺,用过也都还了,可还回来的全是散的,遍地都是稻草,我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一把一把地捆好。”毛泽东边听边记,点点头说:“这些意见提得都很及时,我们马上就改。”随后,毛泽东在遂川县李家坪召开了工农革命军全体军人大会。会上,他首先肯定了革命军战士在执行群众纪律方面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他说:“自从部队定下了三大纪律以来,群众夸我们是‘神兵’是‘秋毫无犯’之师,不过啊,有些注意事项还得改一改。比如说我们在还门板的时候啊,应该把门板上好才对,只有把借来的门板上回到借主家的门框上,才能真正做到物归原主。还有就是把散开的铺草应该捆好还给借主,这样就整齐多了,以免稻草遍地都是。”接着毛泽东非常严肃地扳着手指说:“现在,我代表党的前委,向大家正式宣布,我们的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几条,大家可都要做到啊,只有这样我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能扎根于人民。”在艰苦的革命岁月,战士们时刻用铁的纪律提醒自己,有的把它刷在墙上,有的写在自己的包袱布上,行军的时候把包袱布背在身后,宿营的时候就把它挂在墙上。革命军以严明的纪律赢得了人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只装着“公仆情怀”的钢纸箱
周恩来随身携带的钢纸箱(图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恩来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轿车停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打开,下来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子。尾随的记者们立刻注意到,他下车时手里拎着一只箱子。有认识的记者说,他是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记者们带着疑问,飞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恩来的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下车时,记者们看到,他手里拎的还是那只箱子,而且还牢牢地上了锁。箱子里装着什么呢?有人说,箱子里可能装的是核按钮;有人说,箱子里装的可能是保密的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最高机密。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秘密”呢?这只箱子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做的钢纸箱,长79厘米,宽45.5厘米,高18.5厘米,是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卫士长成元功用周恩来的出国津贴临时购买的。这只钢纸箱伴随了周总理的每一次出访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只钢纸箱里,确实藏着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秘密”。周总理十分注重仪容风度,尤其是他穿的衣服,件件都是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穿的衣服却从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在节俭”,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周而复始。领口、袖口等部位容易磨毛、磨破,就把磨破的领口、袖口重新换一下。可是久而久之,换过两三次领口、袖口的衣服大面积破旧,不便送到访问国宾馆的洗衣房去洗,而且也经不起洗衣机的搅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送衣服的时候,随行警卫都要再三嘱咐,要轻轻洗,轻轻揉,如果用力过猛,衣服就坏了。当时,中国驻阿联的陈家康大使的夫人徐克立同志实在看不过去,就自己出钱给周总理做了两身新衬衣。成元功忐忑不安地将这两套新衬衣拿到周恩来的面前,向他说明了新衣服的来历。周总理坚决让成元功把新衬衣退了回去,他说:“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身为国家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周总理的出国访问,有时是连续不断的,有一次一连访问了十四个亚、非、欧国家。他是一国总理,有关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坏衬衣被哪位新闻记者发现了,哪怕是远距离拍下一个镜头,也会被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列为证据:看,中国穷得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烂的衣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深受总理教诲,当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这只钢纸箱刚好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恩来换下衬衣后,马上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上了锁送到大使馆,再把洗好晒干的衬衣装进箱子、上了锁带回国宾馆。让各国记者倍感好奇的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每天换洗的破旧衬衣。“神秘”的钢纸箱,不仅装着周总理的破旧衬衣,也装着周总理对外交无小事的缜密细致,装着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装着他大有大无的崇高品质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床温暖革命友谊的被单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的红军被单原物 (图片来自解放军报)
白色底纹,浅灰色蝴蝶花纹,这床绸缎被单虽然因年代久远,颜色已经泛黄,但看起来依然洁净光滑。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中央领导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随后的日子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黄元米馃、花生、鞋垫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给红军战士,帮助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助谢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扫卫生,长期的相处让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对方看作是至亲至爱的亲人。转眼到了1935年春节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为了轻装上阵,更为了表达对谢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红军走后,谢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绸缎被单,视为宝贝并用生命进行保护,她决定等红军回来后再交回给红军。不久后,国民党兵来到井塘村,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威胁他们把收留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物品统统交出来,否则,一旦查出就格杀勿论。老表们守口如瓶,没有一个人肯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于是,国民党兵便在井塘村挨家挨户地搜查。幸亏老表事先把红军伤员和赠送的东西藏到了深山的岩洞里,敌人在全村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珍贵的绸缎被单直至去世。2004年,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她的家属钟正予主动把这床被单捐献了出来,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此被大众广为传颂。(资料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源整理)
觉得好看,就点这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大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