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血糖的6大常见误区,你是否做对了呢?
2017/12/25 重庆市针灸学会

现在越来越多的糖友都买了血糖仪,在家里自测血糖,一来不用老往医院跑,二来也不更方便实时的检测血糖。
但是,自测血糖常常有糖友觉得不准确,就觉得是仪器有问题,其实不然。
以下列举了6个自测血糖的常见误区,它们都将会影响你测出来的血糖值,看看你有没有做对呢?
误区一:测血糖前擅自停用降糖药

?解析
很多人觉得测血糖检测的是不吃药不打针状态的血糖,而实际上,高血糖患者如果不吃药,血糖很难控制好。所以提前一天停药是不可取的。
?正确做法
在家自我检测空腹血糖后,应按平时习惯及时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然后吃早餐。
如果检测血糖是为了评估胰岛功能,此时一般需要停用降糖药和胰岛素,并停用可能会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但是,这种情况患者也应该先咨询医师,不要自行决定停药。
误区二:取血时,血量越多越好

?解析
采血量应能够完全覆盖试纸的整个测试区。血量不足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值偏低,但血量太多溢出测试区,会污染仪器,还会引起检测结果误差。
?正确做法
1.采血可刺无名指尖两侧,该部位神经纤维少,疼痛稍轻。
2.取血部位经酒精消毒后,须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避免酒精与试纸条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糖检测值不准确。
3.取血时要让血液自然通畅流出、不可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稀释标本使结果偏低。
误区三:测血糖次数过多或过少

?解析
一般患者应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及睡前,共7次)血糖,以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但目前使用的血糖检测方法是有创的,频繁采集会给患者增加精神负担,而如果测得太少,又不能达到监测效果。
?正确做法
1. 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跳着监测
比如,今天测早晚餐前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明天测定早中餐前及午餐后2小时血糖,后天测定早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减少监测频率,每周监测2~3天;血糖控制达标后,在不随便改变饮食配比的情况下,每周测2~5次血糖,可选择不同时点。
2. 有些情况,需要连续监测
一般来说,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每天检测4~7次血糖,包括新诊断的、住院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合并急性并发症的、以及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3. 特殊情况,应及时监测
如变换生活方式时,还有对于妊娠糖尿病和青少年患者来说,血糖检测就要更频繁,即使病情稳定也需要至少每周检测一次完整的4~7次血糖。患者在增加新的食物时,也可以检测一下进食此食物前后的血糖水平。
误区四:餐后是从吃完饭后开始计时

?解析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通常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常常误以为的吃完饭后2小时。
?贴士
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对于正常人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降到正常范围(正常值为4.4~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仍然居高不下,在排除应激情况后,一般认为是异常的,可见于糖耐量损害或糖尿病等。
由于餐后血糖峰值可能提前或延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也可能会建议检测餐后1小时、餐后1.5小时及餐后3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样重要。
误区五:根据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药物

?解析
用血糖仪测得的结果仅仅是某一次的即刻血糖值,不能反映1天或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波动情况。
因而,根据某一次测得的血糖值就自行增减药物的做法或者监测血糖水平正常便自行减药甚至停药都是很危险的。
?正确做法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只有通过多次测血糖记录血糖结果,才有助于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误区六:运动前测一次血糖就行

?解析
很多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通常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每周至少进行3~5次的适度运动,但很多患者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
运动可使葡萄糖消耗增加,降低血糖,因此运动前应测血糖,以知道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运动。
? 建议
1. 如果血糖值高于16.7mmol/L时不宜运动,低于5.6mmol/L时则应加餐,同时注意多饮水。
2. 运动期间如果感觉不适也应测血糖(判断是否发生低血糖)。
3. 运动后测一次血糖,就知道自己的运动量是否大了、运动强度是否可以、运动时间是否适当,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来,以便调节运动量。
4. 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避开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血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同时应避免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胰岛素吸收加快,出现低血糖。
5. 如果运动多,当天睡觉前最好测一下血糖(看看是否出现延迟的血糖改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重庆市针灸学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