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大暑,如何安度 | 大暑,膳食宜燥湿健脾、益气养阴
2018/7/23 17:36:06 重庆市针灸学会

﹁
大暑
﹂


大暑 2018年7月23日
农历 六月十一
斗指丙为大暑斯
时天气甚烈于小暑
故名曰大暑
节气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刚过了“上蒸下煮”的小暑,酷热当头的大暑节气又来了。
这段时间,天气简直是蒸煮烧烤模式随意切换啊,每天身上黏腻潮湿汗流浃背说的就是我了!既然改变不了天气,咱们就得改变自己的饮食起居,来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点哦——



大暑已至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常在每年公历的7月23日前后。
大暑之“大”区别于小暑之“小”,意思是气候壮热、大热,气温炎热程度比小暑更甚。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正值三伏的中伏,是一年中高温天气集中的时候,俗话说:“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大暑时天气潮湿闷热,感觉酷热难耐。我国古代把大暑亦分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第一候是说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因为陆生的萤火虫常常产卵于枯草上,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天气出现,这大雨使暑气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节,天气灼热似火,暴雨时行,人的体感闷热黏腻,但是高热的气温与丰沛的雨水关乎到秋后的收成,故而大暑的民俗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希望作物丰收,以及身体健康无恙的愿望。
饮食方面,大暑节气的民俗文化更为丰富。广东、湘东南地区流行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谚语。仙草即“凉粉草”“仙人草”,为药食两用植物,茎叶晒干后可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也叫凉粉,是一种类似龟苓膏的甜品,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因此被誉为“仙草”。浙江台州椒江人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习俗,部分地区也有老年人吃鸡粥等习俗,谓能补阳。有些地方则有大暑吃羊肉的习俗,像山东鲁南地区在大暑节气要喝“暑羊”(即喝羊肉汤),徐淮地区伏天要吃羊肉等。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在大暑伏中时节食用,寓有“冬病夏治”、温补阳气之意。但是此时暑湿之邪盛行,若是素来体质燥热或阴虚火旺或湿热之人,以及伤暑少津短气,食用羊肉则有损害人体的弊端,需多加辨别。

大暑护脾胃

大暑值伏中,为三伏最热的时候,其中“伏”有宜潜不宜动之意,又“伏”寓“土藏”,表示阴气藏伏地下、阳气彰行于外的意思。值此时节,人们应避开烈日曝晒的场所,居憩于阴凉洁净处静息养神,一则防止暑气伤人,二则养阴以备入秋。中医认为,“脾主长夏”,同时又认为“脾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可知脾脏既通于长夏,又与春夏秋冬四季之末十八天有关联,唐代医学家王冰注释《素问·六节藏象论》说:“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大暑正值六月中,此时为夏秋交接的长夏之季,又为夏季之末,为脾脏所主,土地的濡润之水受暑火蒸腾而成湿气,表现为天行流火,而空气多水汽捂闷,所以中医有“暑必夹湿”之说。
这时暑邪与湿邪最易胶结,侵犯脾胃,养生保健宜以健脾护胃为主。
同时,暑热易耗液伤津,损伤正气,身体容易发生内外交困的局面,所以在顾护脾胃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居处上避暑避湿,这也与“伏”异述而同理。
大暑节气,常人与湿热体质之人在饮食选择上,宜选用性平偏凉或微寒之物为主,味宜甘淡、酸或微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
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结合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规律和经验,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而今,虽已告别传统的农耕社会,但流传千年的文化风俗,仍深植于心。
且让我们追溯古人智慧,重拾二十四节气,追寻田园生活的诗意满怀。
﹁
膳食
﹂
大暑时,水深火热,大地蒸腾。膳食宜燥湿健脾、益气养阴。
可多吃山药、莲藕、茄子、土豆、西瓜、香蕉、牛奶、豆浆、大枣、莲子、绿豆等,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蛋白质。
冬瓜草鱼煲

材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酱油、白糖、香油、精盐各适量
制法:
1.茄子剥皮洗净,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置入凉水中,泡出褐色的茄子水,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
2.蒜捣成碎末。
3.炒锅烧热后,放香油,加米醋、酱油、蒜末、白糖、精盐,调成汁,浇在茄片上。
4.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健脾和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重庆市针灸学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