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经络实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2018/9/7 18:38:49 科学国学佛学论坛

    

     经络实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皮肤立毛肌-交感末梢复合体构成的信号横向传递环路系统

     刘里远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liu.liyuan@263.net)

     摘要:理论研究表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系统是双循环系统,即血循环系统和卫气循环系统。十二经脉就是指血循环系统,而卫气运行途径并不明确。实验研究表明,皮肤中存在环绕全身的由交感—立毛肌复合体构成的环路系统,对人体功能进行自动双向振动调节。该系统介导针刺效应,与卫气循环系统相一致。结合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气功体验,绘制了人体卫气循环线路图。后者由三个纵行环路和五个横行环路构成,科学命名为皮肤环系统路。至此,终于揭开经络实质这个千古之谜,使其成为现代解剖生理学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956年起,经络实质研究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看到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时Science和Nature发表数篇论文,形成一个科学小热潮。经络实质研究随后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又作为生命科学唯一项目入选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十二项中,连续八五和九五两轮资助,后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再纳入“中医学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资助力度可谓很大,但雷声之后,并无雨点落下。

     本人从初入川北医学院学习起,就一直研究经络实质和针刺机制,经自身实验、临床实验得到一些阻断和疏通经络的线索,随后开始专业的研究,经硕士、博士、博士后和大学工作,历经20年,基本解决了经络实质的核心问题――在皮肤中发现未知的线性环路系统。三篇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构成一个完整系列,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标志着经络实质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古典经络理论研究

     成书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经络有完整、系统、全面的理论,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后世只是增加了穴位的数量而已。本人对《内经》的经络理论首次进行全面整理、归纳、分析,著《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其中50万字是关于《内经》古典经络理论的,得出四项重要结论。

     1.经脉循行图的千年错误

     目前的经络图或经脉循行图源于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而张介宾沿袭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针灸专著,著者将《内经》中散在穴位归类时出现许多错误,后世的经脉循行图实际上是《针灸甲乙经》的穴位连线。因此,在后世的医书,包括现在中医院校的《针灸学》教科书中都出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原文引用《内经》的经脉循行文字;另一方面,按《针灸甲乙经》以来的穴位连线绘图,二者“并行不悖”。

     2.《内经》经脉循行图的重新绘制

     本人严格按照《内经》的经脉循行线路描述和穴位定位,绘制了“内经经脉循行图”(参考图1),与现行的经脉循行图相比,二者相差达80%。因此,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内经》描述严重不符。许多学者按照这样的图去研究经络,相当于在没有经络的地方寻找所谓的经络,严重偏离了目标,并得到错误的认识。

    

    

     图1 严格按《内经》绘制的手太阴肺经循行图(上)及其与上肢动脉的对比(下)

     3.两大经络类型的区分与人体双循环系统

     《内经》明确指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是营血循环和卫气循环。对《内经》的经络理论全面分析表明,经络包括两大类型――运行血液的经络和运行卫气的经络。因此,经络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后来发现,英.李约瑟早在本人之前就认识到,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关于血脉系统,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关于卫气,只能由针刺敏感者体会到或气功练习者感受到,故而是感觉到的气行线路系统。这种运气卫气的非血管经络是针刺的主要目标,更是经络研究的主要目标。

     4.双循环系统的重叠与区分

     本人绘制的“内经十二经脉循行图”与人体血管解剖高度吻合,显然,《内经》系统描述的十二经脉循行是指人体的血脉系统。而关于卫气的循行,《内经》讲得相当模糊,主要循行于皮肤中,其循行途径仅使用与代表血脉的经脉循行名称部分重叠的术语来粗略叙述。比如,指营气运行的血脉时称手阳明大肠经,代表卫气运行时就只称手阳明。本人认识到《内经》著者的困难之处,感觉到的气行经络与摸到、看到的血管经络既有高度相似之处,又有显著不同之处。于是,对二者进行调合,便出现了以血管解剖为基础,辅以气行感觉路线的经脉循行路线。但著者又企图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这是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

     Reference:

     刘里远著. 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 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二、经络实验研究

     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法,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揭示出经络的形态结构基础和生理功能特征。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别显示出经络的形态特征: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新生毛线环路和针刺立毛运动线,后者还是可肉眼观察的针刺信号传递过程。经过严格的生理学实验,论证前面的形态结构就是针刺信号传递途径和产生针刺效应的解剖基础,即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机制。

     1.交感物质分布线系统的发现

     用宏观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结果可见,在大鼠的皮肤中存交感物质分布线,纵贯全身、左右对称、边界清楚、构成系统(图2)。经改进的儿茶酚胺荧光技术显示,交感物质分布线是由于其下的毛囊立毛肌上分布着极其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所致,即皮肤某些线路的毛囊受到高度密集的交感神经支配,形成立毛肌-交感末梢复合体线性分布系统。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经络有无形态学基础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学科国际排名第一的解剖胚胎学杂志发表:

     Reference:

     Li-Yuan Liu et al. The Existence of A Linear System Consisting ofSympathetic Endings in the Rat Skin. Anatomy and Embryology. 2005; 210(2): 91-100

    

     图2 大鼠皮肤平面展开,显示放射自显影技术标记的交感物质分布线

     2.新生毛线环路系统的发现

     将大鼠全身递光毛后,新的毛开始生长,在3-5天内,新毛首先在一些线路上长出来,形成新生毛线。这些毛线围绕周身,构成毛线环路(图3)。大鼠身上最多可以观察到4套毛线环路,构成环路系统。这些毛线环路与上述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完全一致,而且比交感物质分布线更完整。由此建立了一个简便而直观的经络毛线环路模型。该研究在学科国际排行第二位的美国解剖学杂志发表:

     Reference:

     Li-Yuan Liu et al. The Observation of a System of Linear LoopsFormed by Re-growing Hairs at the Rat Skin.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2008;291(7):858–868

    

     图3 大鼠全身毛剃后3-5天,新生毛首先从这些线路上长出来,形成新生毛线环路。

     3.针刺立毛运动线

     将大鼠毛环形间断剪掉,针刺穴位皮肤或穴位皮肤内注射微量的交感神经受体兴奋剂,局部毛著显直立,并逐渐沿线传递,形成立毛运动线,后者与前面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和新生毛线环路一致(图4)。这是肉眼可见的针刺信号传递途径与过程。

    

    图4 将大鼠环形剪毛后,针刺背下部(A)或皮内注射交感受体兴奋剂(B)(粗箭头),出现从背下部到头面部的立毛运动线(细箭头),毛呈半月形隆起,甚至直立,其下皮肤发红或发亮,呈充血反应。

     4.介导针刺效应传递的立毛肌-交感末梢复合体

     实验研究表明,无论针刺深浅,针刺信号必须经过皮肤的一定路径传递,才能产生针刺效应。如果对其途径进行机械或药物阻断,针刺效应就不能产生。这些线路就是前面的交感物质分布线、新生毛线及立毛运动线。拔除线上毛囊可以阻断针刺效应,阻断线上的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可以阻断针刺效应;相反,兴奋α受体可以模拟针刺效应(图5)。由此表明,毛囊立毛肌-交感末梢复合体确实是针刺的靶器官,针刺牵刺激神经,导致立毛肌收缩,进一步实现信号在毛囊间传递。毛囊如同电线杆,而交感神经相当于电线,将毛囊“连接”成线路。其具体的传递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该功能学研究或生理学研究发表在学科国际并列第三位的中华生理学杂志上(台湾主办)。

     Reference:

     Li-Yuan Liu. A New Type of SignalingPathways as Pilomotor Lines along Skin for TransmittingAcupuncture Signals to Produce Acupuncture Effects. Chinese Journal ofPhysiology 58(3): 165-177, 2015

    

    图5 针刺效应的模拟。上方曲线代表穴位注射微量α受体兴奋剂后,产生显著的针刺镇痛效应(M±SD),下方为对照,没有变化。左侧六个点为注射前的基础痛阈值。

     5.针刺效应的振动调节机制

     研究表明,针刺后针刺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周期约为28分。中医经气一日一夜行全身五十周,平均每周28.8分,二者竟高度一致。大量的研究表明,针刺效应呈双向调节,同样的刺激,既使过高的功能活动降低,又使过低的功能活动增加。因此,针刺既是自动调节,又是双向调节。双向和自动调节的机制就是其波动性或振荡性。针刺后,全身功能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变化,在波动过程中,身体的各器官找到各自的平衡点,回到正常状态,并相互适应。因此,使过高的功能下降,使过低的功能上升,且各器官功能间协调和谐。这种周期性波动的调节机制称为振动调节。总之,针刺调节的特征和机制可描述为:自动调节、双向调节和振动调节。该研究发表在台湾主办的适应医学杂志上。

     Reference:

     Li-Yuan Liu. The Periodicity of Acupuncture Effect andthe Mechanism of Vibrating Regulation of Acupuncture. Adaptive Medicine,6(4): 168-177, 2014

    

    图6 针刺家兔足三里后痛阈变化曲线(M±SD,n=12),呈规律的波动。上方实线和虚线是同一组动物两次测量的结果,惊人一致。下方为同一组动物的针刺穴旁对照。最右侧是针刺前的基础痛阈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经》的理论研究,把经络区分为血管性经络与非血管性经络后,就不会再把血管作为研究的目标,而专著于探索非血管的未知途径。在纠正经络循行线路的错误后,就不会再到没有经络的地方去寻找经络。本研究紧紧扣住针刺有效这个临床基础,围绕影响针刺效应的结构和功能因素入手,寻找针刺信号的传递途径、产生机制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皮肤中确实存在一个未知的围绕周身的巨大环路系统,这个系统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一个通常的解剖实体结构,而是组织学水平上的功能复合体。某些立毛肌与支配它的极其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水平的复合体,沿特定的线路/环路分布,形成交感物质分布线。在功能上,由于一处毛囊的立毛肌收缩,产生机械拉力,将信号传递到邻近毛囊立毛肌,再产生新的收缩和新的拉力,如此连锁传递下去,由近而远,可达全身。毛囊具有相当复杂的细胞结构和神经支配,并分布有多种特殊的机械感受器,因此毛囊的活动会向中枢传入大量复杂的信号。这些信号广泛投射到脊髓和脑干的多个层次,可能产生特殊的效应――暂时假设为脊髓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抑制水平的调节,从而影响到网状结构中各种神经核团的兴奋-抑制水平,进而影响相应神经核团控制的组织器官活动水平。周期性的信号传递,产生周期性的兴奋-抑制活动,从而表现为全身功能的高低振荡――振动调节。在全体振动中找到各自的平衡点,实现自动调节和双向调节。

     新生毛线环路的发现,不仅提供了直观的经络活体模型,而且表明,那些环路上的毛囊对“剃毛”有迅速而特别的反应,产生快速的生长现象。立毛运动线,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针刺信号的传递路途径和过程。至此,经络实质问题已经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可见可视的宏观事实。一系列的功能实验清楚地表明,这些环路系统就是传递针刺信号、产生针刺效应的介导系统。至此,经络实质研究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从形态到功能,系统建立了这个未知系统的面貌和特征。

     三、综合视野下的人体皮肤环路系统

     打开一张现代的全身经脉循行图,或观察一个经穴人体模型,经脉线密如蜘蛛网,七拐八弯,交叉重叠,令人眼花缭乱,望而生畏。同时,本来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经脉系统,到处都盲端和死角,远悖经典,让人无所适从。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当针灸时,甚至是只是按压某个穴位时,有的人会产生一种感觉传递现象。这种感觉据称是循着经脉线路传递,故称循经感传。循经感传只有大致的、模糊的、有限的感觉传递带,少有呈线状,也没有按照经脉图那样走行,更没有出现图谱上都有的三阴三阳循行路线。

     作者自十八岁起修练气功,在2-3年内便打通大小周天,并练成内丹,练通中脉。

     在作者心中,那些图谱上的经脉线系统和自身气功中的内气周天线路,并行着“运行”了三十多年,再与实验发现的皮肤环路系统,并行着“运行”了十多年。2006年,作者试着将研制的经穴激动剂,点在气功中的气行线路上(比如指蹼和趾蹼处),而不是传统的谷里和足三里上,结果发现,效果显著增强。从此,把自己从“并行且悖”中解放出来,彻底告别现行经脉图和穴位,按照实验研究和气功体验,绘出真正的皮肤卫气(或内气)运行图(图7)。在即将发表长篇英文综述中,命名为皮肤环路系统。

     环路系统由三纵环和五横环构成。前者可与传统衔接,也称皮肤卫气循行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后者则属于高层次,暂时没有临床应用意义。而最高层次的中脉和七轮,见于藏传佛教和印度瑜伽术中,也与肉体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了。

     1.三纵环

     (1)正环

     环绕躯体前后正中线一周,故名正环。位于人体正中之矢状面上,又名矢状环。躯体前正中线属于任脉的位置,后正中线属于督脉的位置。此环与气功中的小周天等同。

     (2)主环

     环绕躯体和肢体内外侧分界的大环,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和重要作用,故名主环,其中部分与胃经和膀胱经重合。此环与气功中的大周天等同。

     (3)侧环

     环绕头部、躯干的左右侧面和四肢的内外侧面中线,故名侧环或左右环。位于人体之冠状面上,又名冠状环,与矢状环相对应。

     2.五横环

     在气功的高层次上,在头部和躯干上,有内气沿五个水平环运行,与纵行的环路相比,属于横行环或横环。这些环在一般人身上,难以体现医疗价值,在彩图上以蓝色绘制。这些环路运转,可以凝聚和纯化内气,让灵体处于优质状态。

     (1) 顶环

     围绕头顶部的一环,以囟门为中心,包括顶骨和额骨部分。两侧以上颞线为界,前面在发际后,后面在人字缝之前。

     (2)眼环

     围绕双眼和双耳的一环,前面经过鼻根部,后过经过枕外隆凸处。

     (3) 喉环

     围绕喉部和肩颈部的一椭园环,前面在胸骨上窝处,后面在第七颈椎棘突处(大椎穴),肩部在肩峰内侧(肩髃穴)。

     (4)中环

     围绕胸腹部交界的一个水平环,居躯干之中间,故名中环。前面在剑突下方凹陷处(巨阙穴),后方在第十一胸椎棘突处(脊中穴)。

     (5)底环

     围绕阴部前后的一个水平环。前方在耻骨联合处(两侧为《内经》中的毛中穴),后面为尾骨端(长强穴上方)。

     Reference:

     Li-YuanLiu. The Pathway of Loop System along Human Skin. Adaptive Medicine. 9(4):172-178, 2017

    

     图7人体皮肤环路系统或卫气环路系统正面观、背面观和侧面观

     至此,我们在完整继承传统《内经》经络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现代实验科学研究,适当结合临床观察和气功体验,发现或重新发现了《内经》粗略论述的卫气系统----皮肤环路系统,为人体解剖生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疾病的临床针灸治疗找到了现代医学方法。

     至此,经络实质这个千古之谜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走进了现代科学的神圣殿堂。

     至此,那些还在争论中医是否科学的“现代人”,可以休止了,应当规规矩矩地臣服在现代科学的脚下,向祖先悔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科学国学佛学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