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进化论: 杂交组合进化
2018/9/8 15:34:16 科学国学佛学论坛

     《新物种进化论》

     --物种谱,动物进化阶梯和反达

     尔文主义的杂交物种形成

     NewTheory of Species Evolution

     --Spectrums of Species, Steps ofAnimal

     Evolution & Speciation o fCrossbreeding

     against Darwinism

     刘里远 Li-Yuan Liu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liu.liyuan@bnu.edu.cn)

     一句话摘要:新物种来源于两个旧物种的杂交,杂交出于性压力,证据是拥有两个祖先的物种谱。

     摘要:化石和现存的所有动物,都可以按照其性状的相似性,在各自己的分类中排列成扇性物种谱。原始类型排在两端,先进类型排在中间。在两端的原始物种分别与两个更原始的物种相似,可以确定是它们各自的祖先。据此,发现了杂交物种形成的新进化理论。其特征亮点包括:(1)是替代达尔文主义的新进化论;(2)进步物种来源于两个原始物种的杂交和基因重组;(3)任何一个物种都具有两个不同的祖先,而不是一个共同祖先;(4)重建了几乎所有动物的祖先-后代关系。(5)重排了动物种类,形成规律性的扇形谱,而不是种系发生树。(6)进化的历程构成由谱系组成的网络,而不是一棵进化树。(7)杂交往往发生于物种大灭绝时的性压力,与之相伴出现新物种的大爆发。

     历经十二年的研究和撰写,本人英文巨著“ NewTheory of Species evolution”《新物种进化论》(--物种谱,进化阶梯和反对达尔文义的杂交物种形成)由德国 Lambert 学术出版社于2016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图1)。生物进化的根本机制是:两个低等物种杂交,经优势性状组合,产生系列高一级物种。其中,扇形物种谱和物种正态分布曲线是重要的新发现,是支持杂交组合论的重要基础。此杂交组合进化理论替代达尔文的变异选择进化理论,是生命科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或全世界的重大事件。全书以一千二百多幅精美图片,再现了五亿年来地球动物进化的轨迹和现存动物的多样性与多彩性。从此,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变得可理解、可操控、可预测。

    

     图1 新书《新物种进化论》 ( Li-YuanLiu. New Theory of Species evolution. German: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6.9)

     封面说明:杂交的根本推动力就是:性吸引力和性压力。带动力尾巴的精子,总是追求传播物种信息的机会。性吸引是种内交配的基本动力。物种大灭绝时,大批孤独个体,在性压力下,寻找异种交配对象,成为杂交的驱动力。在两个物种的交界区,先锋个体间也会发生杂交,产生新物种。后者被达尔文称为过渡物种。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自诞生起,便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是,其争论的焦点基本上都是围绕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二选一模式,大多数人选择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科学的选择。实际上,神创论提出了大量有力的事实和证据来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许多科学工作者也不能不面对达尔文进化论存在的很多根本性矛盾与缺陷。几经发展的综合进化论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补,演变成为达尔文主义。

     我们不能选择神创论,当一切生命都是上帝设计时,我们实际上是一无所知。地球生物演化的轨迹几近完美在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进化是科学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进化,达尔文的变异说完全可能不是终极结论或根本原因。达尔文理论认为,物种产生自发的随机变异,略显优势的后代会在生存竞争中,淘汰祖先,适者生存。经过无数的变异积累,一个旧物种就可能跨越一大步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因此,在一个低级物种和一个进步物种间,存在无数的中间环节。物种的进化是缓慢发生的,是随机发生的,具有无数的中间物种。事实上,新物种的产生,往往是爆发性的,比如,著名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短时间内几乎产生了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类型。有的物种在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内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比如,曳鳃动物(Priapulids )已经存在约5亿年了。在新旧物种间,古生物学家不仅没有在化石中找到达尔文理论必须的无数中间过渡物种,甚至连一种无可争议的中间物种也没有找到。显然,物种进化是爆发性的和跳跃性的,而不是缓慢的和连续的。近5亿年来多次新物种大爆发,就是绝对的证据。

     达尔文面对物种的共同性或相似性,指出万物共有一个祖先。比如,所有生物都是从一个细胞进化而来,所有物种构成一棵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从树干不断分枝,大枝再分小枝(phylogenic tree)。在物种分类中,总是按照一个共同祖先的原则,把各物种进行树形排列。原始的物种“长”在基干部,进步的物种“长”在末梢部。实际上,树枝只能勉强画出来,不同的学者会画出不同的树枝,大家都有理由这样画或那画,也都有理由对自己的画法不满意。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在进化树中必须位于基干部原始物种,往往千差万别,根本无法同处一起。我们仔细研究表明,每一类型中,都有两组差异显著的原始物种和一些进步的中间物种。当按照彼此性状的相似性,把那两组原始物种分别排在两端,把中间物种排在中间时,就构成一个连续的扇形物种谱。

     在物种谱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原始物种,明显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低级祖先,而位于中间的进步物种,各有一半与那两个祖先相似。因此,两个低级祖先的性状组合,就可以构成一个物种谱。在自然界中,最简单而有效的组合就是两个原始物种间的杂交,经广泛的基因重组产生一系列的新物种,构成一个姊妹群或物种谱。这种杂交重组可以用图表示(图2)。

     作为杂交的结果,原始类型往往种类和数量皆少,而中间类型一般具有很多的种类和数量,因为中间型总是继承两个祖先的优势性状,形成明显的进步物种,具有良好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因此,物种谱中的物种类型或数量往往呈正态分布(图3)。

    

     图2扇形物种谱--杂交后性状自由组合的可能机会或结果。注意:性状的镶嵌式分布

    

     图3杂交后新物种的类型呈正态样分布。两端是与两类祖先高度相似的原始物种(ancestor-likeprimitive species), 中间是进步物种(Advancedspecies)

     这里以节肢动物的进化来举例说明(图4)。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最高进化类型,常见的昆虫是其典型代表。节肢动物十分复杂,其中,原始类型介形纲动物具有双壳,与软体动物双壳类高度相似,无疑具有双壳类祖先。而另一类原始类型有爪纲动物,完全是蠕虫样的环节动物型,与环节动物高度相似,也必然具有环节动物祖先。而昆虫类具有环节动物样的幼虫期,表明具有环节动物样祖先。变态后形成的胸甲和翅膀,可以来自双壳类。虾类的胸甲及胸甲下的鳃,显然来自双壳类,但其腹部呈环节型,一定来自环节动物。蝌蚪虾(鲎虫)明显具有双壳类的背甲和环节类的腹部。这些与两个祖先半数相似的动物属于中间型,也是最进步的类型。在节肢动物谱中,两大原始类型有爪纲和介形纲分别位于谱系的左端和右端,其它位于其间。昆虫位于左中侧,较靠近有爪纲,虾位于中右侧,较靠近介形纲,蝌蚪虾则非常靠近介形纲。

    

     图4以节肢动物解释两祖先杂交理论。在节肢动物(Arthropod)中,介形纲(Ostracoda)与双壳类(Bivalve)高度相似;有爪纲(Onychophora)与多毛环节动物(Polychaete)高度相似。两组具有明确的祖先-后代关系。蝌蚪虾(Tadpoleshrimp)和虾(Shrimp)的胸甲和鳃来自双壳类,节段性的腹部来自多毛环节类,分别与两个祖先半数相似,属于中间型。

     最感兴趣的人类的进化,是由原猴(Posimian)和熊(Bear)杂交而来。杂交结果构成的谱系中,包括弥猴(Monkey)、人类(Human)和猿(Ape)。其中,弥猴最接近原猴,位于谱系一端;猿最接近熊,位于谱系另一端;人类集合二祖先的半直立行走和智力,居于中间,成为最优势物种。人类的脚和牙齿明显来源于熊,而手和眼明显来源于原猴。因此,人类、弥猴和猿三者是姊妹关系(Sister group),而不是祖先—后代关系。

     本书对所有原生生物和动物进行论证,皆可排成系列的物种谱,并找到相应的二元祖先。亦即,所有物种皆具有这一现象,符合这一规律,证明了这一理论。因此,物种总是可以排列成规则的物种谱,而不是杂乱的罗列或想象的系统发育树。所有的物种是由物种谱连接成的网状结构—进化网,而不是进化树。新的杂交组合理论不仅揭示了生命起源和物种进化的科学规律,更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特征,大大改变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对疾病的对策,引导生物学家和医生以新角度新视野新思路探索生命的新面目。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科学国学佛学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