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一个名满天下的乞丐!
2018/2/6 大眼观察团
阅读本文前,新用户请您先点击上面的“大眼观察团”,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来源:凤凰网
小时候,武训就对读书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无奈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无力支付哪怕是一点点的读书费用。武训八岁时,山东各地闹大灾荒,父亲也去世了,这无疑使一家人本已困顿的生活雪上加霜。
此后的日子,他时常随母亲外出要饭。武训十五岁那年到邻村的一个亲戚家当长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勤勤恳恳,挑水、割草、喂牲口、犁地、推碾子……什么粗笨的活儿都干。但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打骂,还没有工钱。“我收留你,给你一口饭吃就算是莫大的恩惠了,还要什么工钱。”这是这个混蛋亲戚的理论。一气之下,武训在十七岁那年离开这个雇主,到馆陶县东北薛店村大地主李廪生(外号李老辫)去打工。武训同样勤恳地干活,但命运却没有丝毫改变,甚至更惨了。他出牛马之力,还经常遭到打骂和责罚。一个新年前的除夕,李老辫叫他去贴春联。因为不识字,他把本该贴到猪圈上的春联贴到了大门上。李老辫发现后大怒,不仅对武训一顿拳打脚踢,还罚他不准吃饭、睡觉。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武训在院子里站了一个通宵。
还是因为不识字,发生了一件让武训刻骨铭心的大事。这件事让武训三年的工钱付诸东流,但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武训在李家打工,每年的工钱是十七吊,三年从来没有预支过工钱,也没有算过账。有一天,他母亲病了,想借点钱回家。李老辫欺他不识字,拿出一份伪造的账本说:“某月某日你支取了几百文,又某日支用了几十文。总之,这年的工钱你已经用完了,在我这里没有存款了。”这一笔糊涂账在武训听来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当然据理力争。李老辫当即恼羞成怒,反诬陷说武训是讹诈,叫来家奴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并推出大门不再理会。
遭到欺凌的武训在薛店村东头的一个破庙里沉睡过去。有人以为他失踪了,有人以为他忧愤而死。谁知道,三天后他却走出了破庙,似乎变得疯癫起来,嘴里嘟嘟噜噜念个不休:“扛活(即打工)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1868年武训三十一岁,母亲崔氏去世了,他便和两个哥哥分了家,分得三亩地,转手卖了一百二十串钱,加上原来的一百多吊钱,他想找一个可靠的人存起来放贷生息,为义学积攒更多的资金。多年的讨饭生活让他瞄准了一个人——馆陶县娄家头村的武进士娄峻岭,但人家怎么会看上他这个乞丐呢?更不用说替他存钱放贷了。
于是武训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在武进士门口跪了一天一夜,终于感动了娄峻岭。钱可以生钱了,离办义学又近了一步,这更激发了武训讨饭、挣钱的热情。同时,他挣钱的渠道也不断拓宽。武训走街串巷,接触的人很多,他就给人家说媒,每撮合成一桩婚事就会得到一些喜钱。他还捡拾妇女做针线活遗弃的破布废缕,拈成线绳,或缠成线蛋卖。在别人看来,武训非常抠门,为了钱他可以不要尊严,不顾亲情,但有时他又非常大方,大方得令人吃惊。
1875年,鲁西北平原大旱,农民都种不上庄稼,饿死的人很多,甚至有人卖儿卖女。武训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四十担高粱用于救济灾民。 1885年的夏天,冠县城北张八寨张春和的母亲有病想吃肉。张春和外出十几年毫无音信,家里穷得连吃饭都很困难,哪有钱买肉?儿媳妇竟然割自己的肉给婆婆吃。武训听说这事儿后,慷慨地赠送给她们十亩良田。

另外,武训230多亩学田每年地租收入368吊,除去交漕粮70吊,还盈余290多吊,这些都作为义学的经费。有了学校,还要有老师啊!于是武训亲自到寿张县请来当时著名的文举人崔隼来任教,又到聊城聘请了进士顾仲安。还有学生呢?也得逐一说服劝进学校。学生共有50多名,共分为经、蒙两个班。
开学那天,武训宴请老师,请来几名士绅作陪,他却一个人站在门口,等到进酒进菜的时候,他就向来客磕头致谢。杨树坊、崔隼等人请他入席,他却说:“我是乞丐,不识字,不敢与先生同席。”武训和学生一样分到一碗大锅菜和几个馒头,他却悄悄外出换来几块新砖,自己仍然吃一些残羹冷炙。

更让人感动的是,尽管有了足够的校舍,武训却不肯占用一个房间,自己仍然睡在走廊里。一天上午,武训发现太阳已经出来很高,学生都已到齐,老师崔隼却没来上课。他就悄悄走进崔隼的卧房,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流泪。崔隼醒来,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不敢懈怠。
有时候,他看见学生在教室内嬉戏打闹,或者有学生旷课,他就跪在学生面前,流着泪劝说:“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崇贤义塾的校风在武训的感召下非常之好,很快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堂邑知县郭春煦到义学视察,发现武训的衣服破烂不堪,便给他十两银子,让他添置些衣服。开始他坚决不要,后来在知县的一再要求下只好收下,但他又把这笔钱投入到义学中。
第一所义学成功兴办起来,这仅仅是武训的一个开始,他仍然没有停止乞讨的脚步。 1890年,武训在馆陶县杨二庄和僧人了证创办了第二所义学。这一年,武训已经五十三岁了,有人劝他娶妻生子,预备养老,他却不在意,唱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1891年,武训在临清一带乞讨,发现穷人家失学的孩子特别多,就决定在临清创办第三处义学院。
经过几年的努力,1895年年底,临清御史巷义学竣工。武训又买了两处铺房,六亩学田,每年收入三百多吊钱,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

1896年春天,临清御史巷义学正式开学。可是武训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心血,四月初他病倒了。他静静地躺在临清御史巷义学的房檐下,不吃饭、不服药,每天只喝几口清水,但他一听到学生的读书声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 1896年四月廿三,武训带着微笑走进另一个世界,这一年他五十九岁。
打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眼观察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