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荟楠:善于吸取教训的国家一直在进步
2018/2/11 大眼观察团
阅读本文前,新用户请您先点击上面的“大眼观察团”,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人类总体上是一个不太容易吸取教训的种群。我们总是喜欢在相同的地方摔倒,总是容易掉进同一个坑。人群之中也不乏智者和先知,但我们总是将他们的警告置若罔闻。只有当足够多、足够大的灾难降临之后,我们才能长一点儿记性,有一点儿进步。但这种教训的作用往往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直到烟消云散。
但相对其他动物来说,人类又是比较能够记取教训的了。正是对历史教训的记取,人类才能在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强者。通过语言和文字,我们能将这些教训传授给他人,以及我们的后代。通过代代相传和数千年的积累,人类终于发展出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
在人类中,又有一些人群比其他人群更能吸取教训。这些人群理所当然进步得要比其他人群更快。
回望五百年前的欧洲,我发现那时的欧洲人生活在比较糟糕的状态之中。那时的中国人的日子可能比他们的好。宫廷斗争、诸侯纷争、宗教战争此起彼伏,普通百姓基本过不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在贫穷中大家朝不保夕,在血腥中人们妻离子散。反而是在遥远的东方,在统一的大明帝国之内,人们享受着相对和平的生活,虽然大多数人也很贫穷。
但也正是从五百年之前,欧洲社会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最终在此处诞生了现代文明。这又是为什么呢?除了社会经济的深层原因外,我以为,当时的欧洲人更多地从他们的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因而也进步得更快。

英国是较早地吸取了教训的国家之一。1640至1649年,英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最终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后来几十年,英国政局仍然很不稳定,经历了克伦威尔的独.裁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倒行逆施。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议会里的绅士们通过一场和平的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以前有人说英国革.命很不彻底,留下了很多封建残余。这种所谓的“革.命史观”可以休矣。英国人正是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感到恐惧和厌倦,才采取了相对平和的方式结束纷争。“光荣革.命”没有杀死国王,革命之后的新旧各派力量达成了妥协,并且发展出一套协商治国、以法.治国的制度,为英国之后几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早早地就摆脱了其他国家还要经历的内耗、内斗,因而就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海外拓殖上。这为它在十九世纪成为第一个世界性大国铺平了道路。
英国之后,其他西方国家也步入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其中,有的国家的道路比较平坦,比如美国;有的国家则比较曲折,比如法国和德国。法国就是那个唯恐革.命不彻底的国家,不到百年的时间,大大小小的“革.命”闹了好多次。但革.命给法国带来的是社会的撕裂,付出的是无数的鲜血。即使到19世纪70年代之后,革.命不再上演,法国政坛仍然很不稳定。
德国在二十世纪出尽了风头。十九世纪德国统一以来,德国人的“大国崛起梦”做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差点实现的时候被无情地粉碎了。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人才吸取了教训:一个政.治上尚未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再强大也没有用,相反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毁灭。于是他们以其素所闻名的理性精神,迅速地建立起现代化的制度。如今的德国,早已成为欧洲的顶梁柱,而它的强大也不再令它的邻居感到恐惧了。

有人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衰落,我却并不这样看。其实称“西方文明”已经不太符合事实,“现代文明”是一个更准确的词语,因为起源于西方的文明成果如今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明。作为现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在目前和将来,可能会呈现一种衰落之态;但其文明成果,会散布得更广,更加发扬光大。
现代文明建立在对历史的批判、反思之上,建立在对历史教训的吸取之上。可以想象,那些吸取了更多历史教训的国家,将会比其他国家进步得更快。而将历史教训置诸脑外的国家,不仅可能徘徊不前,甚至可能会迎来灾难。
延伸阅读
文明进步更是硬道理
文 | 杨佩昌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改革开放之初,物质极大匮乏、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大对决、经济发展找不到方向的背景下,这一名言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姓资姓社的争论被画上了句号,中国经济也因而迈上高速发展的列车。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成就有目共睹,综合国力明显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对此欢饮鼓舞,同时也乐见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
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未带来普遍的富裕,国家富强的同时,民众并未分享到相应的成果。经济发展之后,诸多不良后果也伴随而至,包括严重的贫富差距、贪.污腐化、遍布多个省市的癌症村、雾霾天气随时可见等。
除此之外,全民道德素质的普遍滑坡更是令人心寒。教师、医生收受红包、开车不避让行人、公车上让座,被让者理所当然,连一声谢谢都那么吝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开门时对后面的人不管不顾、街道上碰瓷讹诈、朋友间相互欺骗等。也许,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正视的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引发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思考。经济应如何发展,中国究竟应向何处去成了人们心中相当纠结的问题。
其实,问题也并不特别复杂,方法也是现成的,这就是抬头远望,向世界找差距。找差距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更不是为了将自己的家丑示人。找差距的目的是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弯路,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为美好。
在这一方面,德国无疑是一座标杆。二战结束后,德国右翼政.党-联盟党执政。阿登纳政府采取中间偏右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鼓励市场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致力于维护市场的秩序和公正。整个五十年代,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内外贸平衡的可喜局面。到了六十年代,德国人均国民收入迈上了一万美元的台阶。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社会财富一定程度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增大的问题。六十年代中期,左翼政党-社民党上台,对前期的社会不公问题进行纠偏,为联邦德国注入了更多“社会公平”的元素。到了70年代,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德国加快福利国家建设。虽然民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福利,但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此背景下,1982年联盟党重新上台执政,大力削减福利,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增强市场的活力。德国两大政党轮流执政,对走偏的政策适时纠正,从而使其经济政策始终在一条中间道路上前行,不走极端,既不极右,更不会极左。正因为如此,德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使德国人民享受到了相应的财富,城乡差别和个人差别几乎消除,德国成了全民共同富裕的典范。

德国的教育更是独具一格。德国幼儿园和小学强调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此期间,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引导孩子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了中学阶段,正式的学习才算真正开始。即便如此,德国中学的教育还是以引导式教学为主,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德国学生开始发力,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正因为如此,德国才具有非同寻常的创新能力,才出现了无数的发明家、科学家。对德国人而言,诺贝尔奖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德国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动手能力。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手工课程是重要的内容。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德国将几百所职业学校、技工学习整合为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毕业后不仅能拿到硕士文凭,而且还具有普通高校学生不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学生走入企业,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企业节省了培训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广受企业欢迎。
但真正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则是德国人的高素质:严谨、诚信、理性、平和及互助友爱。如果有人问:雷锋跑哪儿去了?答案很简单:雷锋就在德国。如果汽车抛锚,一定有人停车问你是否需要帮忙;如果你去问路,好心人不仅会详细告诉你如何走,甚至还会带你走一程; 如果有人摔倒,一定有人扶起,不会担心被碰瓷。
德国人的高素质更多地体现在细节:在公共场合不会有人高声说话。在他们看来,大声说话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在德国公共汽车上,经常听见“对不起、没关系”的声音;早上碰到人一定会说“Guten Morgen!(早上好),即便在楼道碰见陌生人,也会点头微笑;在进门的时候,主动为他人把门拉开,让别人先进去;关门的时候一定看后面是否有人。
这就是德国的高素质和文明。文明和进步不是一天就能积累起来的,但野蛮和落后却可以快速形成。德国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基督教的博爱情怀之外,与德国人从小就接受公共伦理教育有关,而这种教育不止停留在书本,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互动游戏、社会体验来实现。当然,关键还是制度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严格的法.治让人知道:任何越过法律红线的行为一定会付出代价,因为独立的司法不会出现例外,任何施压或说情只会被加重处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确实是硬道理,但盲目发展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灾难;只偏重发展也会导致社会不公;只讲发展不谈法.制,社会必将混乱;不讲文明的发展,社会必然倒退。因此,该是提倡文明发展的时候了。
如果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明进步更是硬道理”更应该是全民的共识和国家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打赏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大眼观察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