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华盛顿,一场世界级心理社会肿瘤学盛宴
2015/8/4 医师报

    

     2015年心理社会肿瘤学世界大会(IPOS)于7月28日至8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在主任委员唐丽丽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刘巍教授,副主任委员刘爱国教授的带领下一行13人,带着研究,热情,追求,匆匆赶往这一世界级舞台,以期将国内的研究成果带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将其他各国前沿的学术成果带回祖国借鉴益民,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在研究领域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发展。他们相信在CPOS的推动下,中国在此领域的声音将越来越饱满洪亮,得到国际认可。

    

     近3000人参与的盛会,全社会关注的学科!

     心理社会肿瘤学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Memorial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Jimmie Holland教授发起,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交叉学科,关注癌症患者全人照顾,身心健康,倡导为癌症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学科理念和研究重点。每年一次的世界大会由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协会举办,它代表着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时至今日大会已成功举办17届。本届大会共接收近万份论文投稿,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近3000人参会。

     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医疗服务

     美国UCLA Jonsson 综合癌症中心主任PatriciaA. Ganz为大会首场专题发言并提出,目前肿瘤学领域所倡导的精准医疗是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型干预模式,要求医生充分考虑患者在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上的个体化。美国医学研究所对优质医疗服务的定义涵盖6个主要内容:安全,有效,以患者为中心,及时,高效率与公正。而目前的癌症治疗还未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础,途径便捷等,也就是说目前的癌症治疗系统面临危机。以患者为中心需让患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治疗决策过程中,关注患者的主观症状,并给予及时转诊和积极处理才能从最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社会照顾是一项人权

     2014年在里斯本召开的第16届世界大会中提出了里斯本宣言“心理社会照顾是一项人权”。7月30日下午,在IPOS人权工作组主席、美国Memorial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Breitbart教授的主持下,IPOS2015世界大会首场专题报道就“心理社会照顾作为一项人权所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话题进行了发言讨论。来自不同地域的学者分别从儿童癌症患者心理社会照顾理念、穆斯林女性对癌症的认识、以及肯尼亚癌症照顾模式中心理社会照顾现状进行了阐述与交流。世界卫生组织的Conner教授提出:“全球不同国家姑息治疗及心理社会照顾发展非常不均衡,上述领域世界宣言的发布,对于促进优质照顾模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信里斯本宣言同样也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心理社会照顾的倡议,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患者的身心全面健康,让优质医疗服务理念更加完整!”

     美国Dana-Farber癌症机构的Patenaude医生对儿童肿瘤患者的情况进行了报告与讨论,他提出:“理想状态是在孩子信任的成年人帮助下实现对患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特别关注,而现实中的另一个极端是,在非洲的肯尼亚,不少患病儿童因为家长付不起医疗费用滞留在医院中,家长不敢露面,医院也疏于照顾。这等于在患病之外,又剥夺了儿童成长的基本权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永远是巨大的,这也更激励我们努力改善现实,直至达成理想。”

     “在中东的阿拉伯妇女中,患癌症还被认为是一件有损名誉的事情,被周围社会解读为‘失去生育能力’,甚至错误地被认为‘得了乳腺癌会传染’。这并不单纯是因为经济的落后,如在经济水平相当高的沙特阿拉伯,妇女中乳癌发现即为晚期的比例高达7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3%;癌症死亡者中40岁以下的比例达30%,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社会文明发达的程度,并不总是与经济水平一致,这一点在中东妇女中尤其突出,在癌症的发现、诊疗和照顾中,也突出地体现出来”。来自以色列的Baider女士操着中东口音,语调高亢,声音洪亮地就中东地区的现状进行介绍,她的语气中或者有些许担忧,却充斥着问题终将解决的自信。

     “在这个相对开放的东非国家,癌症患者中能付得起放疗费用的患者不到患者总数的10%。整个国家癌症治疗力量薄弱,4千万人口只有不到10位肿瘤专科医生。在人力和资源都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资源还很大程度上错误地用于制定西方式的治疗指南,而这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是根本无法落实的纸面“福利”。按照IPOS制定的心理社会照顾水平,大部分地区是根本没有(最低的等级,I级),最发达的部分,也只有IIIa级,即孤立的一些心理服务,而非整合在医疗服务中的心理社会照顾”。其后日本的Fujisawa医生介绍了肯尼亚的情况。

     最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Conner博士,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角度,介绍了如何促进癌症患者的心理社会照顾。他首先回顾了在姑息照顾方面世界各地巨大的不平衡。世界上只有8%的国家癌症治疗机构有整合良好的心理社会照顾,单从镇痛这一角度看,全世界92%消耗的医用吗啡,主要用于欧美发达国家,人口覆盖不到全部癌症患者的17%。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民间机构的呼吁,世卫组织从官方,敦促各成员国卫生行政机构,担负起组织监察的责任,鼓励和配合行业协会,把癌症心理社会服务的理念,推广到卫生服务体系中。Conner博士回顾了本领域一系列宣言,从2005年的首尔宣言,2009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姑息照顾的宣言,2011年世界医学会的宣言,2013年欧盟国家就姑息照顾的布拉格宣言,到2014年的蒙特利尔宣言……直到2014年,IPOS发表了里斯本宣言,正式宣告心理社会照顾为癌症患者应当享有的人权!

     但是,现实情况世界各地千差万别,至少我们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不回避、去面对的态度去实现这些宣言,对整个行业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声音铿锵高亢

     CPOS推选的论文中有3篇深受赞誉并获得大会发言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汇报论文“中国癌症患者及临床医生对于心理社会干预指南的认识”和“中国癌症患者及临床医生对于优逝的质性研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汇报论文“152例慢性中重度疼痛肺癌患者镇痛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等,向与会者展示了中国肿瘤临床中所开展的心理社会照顾服务以及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参会代表强烈关注,现场就东西方文化对于心理社会照顾的影响展开了热烈讨论。另外,CPOS推选论文中有5篇进行了壁报展示,并在会议期间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

     一场笑声不断而激动人心的嘉宾访谈

     姑息照顾与心理社会服务如何协调?

     7月31日上午,IPOS 2015世界大会另一个专题报告高朋满座,聚集了世界各国代表。在知名媒体人,Cokie Roberts主持下,另外5位嘉宾座位排成弧形,面对听众,开展了一场关于“心理社会和姑息照顾目标”的嘉宾访谈。

     “Cokie Roberts女士本人就是一位乳癌康复者,有2个子女和6个孙子女,同时又成为知名媒体人”,当大会组织者介绍论坛主持人时,会场出现叹服之声,继之以热烈掌声。参与访谈的嘉宾主要有来自波士顿的儿童姑息照顾专家Joanne Wolfe女士及其研究部同事Patenaude博士,来自英国的Irene Higginson主任,来自挪威的SteinKaasa教授,以及波士顿西北大学的Jamie vonRoenn博士。在Cokie Roberts女士介绍了这么多专业人士之后,不无幽默与谦逊地说,看来我是这里唯一的外行(非专业人士)了。听众报之以会心的回应,其实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患者,才是最有体会的人,是最有权利和资格“调动”专业人士,激发专业方向探索的人。

     访谈从“姑息照顾”这个名称给人的印象开始,嘉宾发言提到这往往使人想起死亡。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嘉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出,是否需要改个名词?当然,参与者都知道这不是改个名词所能解决的。由此,讨论向纵深展开……。

     嘉宾首先强调,姑息照顾以解决症状痛苦为基础,充分地减少症状痛苦,是深入整合的心理社会工作的前提。而一个真正的多学科团队,离不开心理社会角度的支持,而这方面的支持又是解决症状痛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整合良好的心理社会服务,症状痛苦的影响因素都搞不清楚,也就无法有效地减轻症状痛苦。Higginson医生以镇痛为例,充分展示了症状处理与心理社会服务的辩证关系。

     讨论提到,姑息照顾与心理社会服务是分不开的。但又不是一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癌症患者终末期良好照顾),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和操作。那么,如何做好组织协调?在这方面Wolfe医生欣慰地说,“在波士顿地区,先进的学术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多学科团队合作已形成‘气候’,同行理解的同步化,给她的姑息医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位嘉宾提示,情况是在动态变化中的,组织多学科团队开展有效地照顾,始终面临着新的情况与任务重点。有嘉宾提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时代媒体的作用,主持人恰逢其时地插入,“如google医生(类似于国内的百度医生)。”在场听众笑了。到底是起了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台上的专家以积极的心态回应,还是积极影响为主流,医疗知识的普及,促进了患者和专家的沟通。主持人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姐妹去世前担心无法控制自己的呼吸,到了终末期怕喘气都不能自主,而这在医生看了可能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在患者心目中的分量明显不同。”主持人的介入和具有挑战性的提问,使嘉宾访谈自然地体现了患者导向,体现了心理社会层面的意义。

     现场提问环节中,有提问者从社会工作者角度,提到和医生们合作的问题。又是主持人敏锐地提示:“你刚才用了‘他们’(指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又一次促使嘉宾(主要是医生背景的专家),谈出了作为医学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者所给予帮助的认可和重视。

     提问中,一位非美国本土的医生提到培训问题,嘉宾们再次兴奋起来,“培训很重要,而且最好从医学生阶段、护校阶段就融合进心理社会照顾的内容,在工作后继续教育阶段进一步巩固强化、深化”。这些内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嘉宾访谈中却不无风趣的插曲,如来自波士顿的Wolfe医生灵机一动,“还要有考试!”,这对“身经百考”的嘉宾和听众来说,显然勾起了学生时代的回忆,笑声说明了一切。

     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心理社会照顾的目标不尽相同,也许离达成目标距离尚远,但能参与这样的访谈,以对话方式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讨论这一艰巨任务的各个要点,与“誓师大会”式的激励相比,当有着别样的激励、警醒与推动作用!

    

     本文编辑:李欣瑶

     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注“来源:医师报(DAYI2006)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