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医院床位 患者去哪看病?
2015/11/18 医师报

     拆分有必要 切勿“一刀切”

     医院过度膨胀 不利综合管理

     “大医院不断扩张,对资金、人才、患者都造成虹吸效应,制约了分级诊疗的推进,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依然严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开门见山地指出。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对“全国人民齐奔协和”深有体会,他认为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越是大医疗机构,国家的投入以及研究经费就会多,医生的水平自然更高。患者自然愿意去大医院找好医生。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医院越来越大,基层医院甚至已经没办法生存。

     从医院管理角度而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谈到,医院过度膨胀不利于综合管理,床位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对患者的细化管理也很难深入下去。“不少医院扩大规模,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些数字指标,这对医院、对患者都不是好事。”

     应允许地区医疗中心存在

     是否所有医院都必须压缩至千八百张床位?

     “我认为医院应该是多元化的。” 第四军医大学陶凌认为,短期来看,大医院拆分是为了使医疗资源不要过于集中,平衡中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但一定不是‘一刀切’的模式。”

     陶凌向记者举了一个美国梅奥诊所的例子。一座梅奥诊所就相当于一座小城市,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超过2.8万人。在这种医院获得的是世界最尖端的医疗水平的创新和提高。全国的罕见病、危重病都会往这里集中。

     “国家应该允许地区医疗中心一类的大医院存在,但应该进行管控。不应该因为人口多,所以医院大;而应该是因为技术高,所以医院大。如果国家允许大城市有非常大的医院,相信其能引领全国的医疗水平。”陶凌谈到。

     “除了地区的医疗中心外,其他的地区医院应该控制规模。如果医院定位在地市级医院,床位少一些是应该的。”陶凌指出,如果本身定位就是全国顶尖的创新型、研究型医院,应该是以需求为准则,无需限制在1500张。如果每家医院都限制在1500张,接待的患者是有限的,医院的创新也会受到限制。

    

     大医院进不去

     小医院看不了

     咋办

     理想的蓝图描绘起来的难度一般都会小于实施的难度,大医院压缩规模、缩减床位同样不例外。并且这其中的难度不仅仅涉及到医院本身,更涉及到医生、患者等诸多方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向基层推进”的大方向完全正确的。但中国医生整体水平分布不均衡,这成为最凸显的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指出,如果在政策推进过程中,盲目地对大医院的规模、床位进行压缩,而基层医院的质量又还未得到很好的提升,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尴尬的。大医院进不去,小医院看不了,去哪?

     这确实是很多大医院客观存在的要求,要想压缩大医院,首先需要压缩患者,但绝不能拎着脖子将其赶出大医院。患者之所以趋之若鹜般涌向大医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医生。

     严晓伟直言,此时最为重要的是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如何提高。限制大医院扩张一个行政命令就可以,而提高医务人员水平绝非一朝一夕。

    

     一切问题迎“人”而解

     归根结底,问题又落在了“人”身上。的确,一切硬件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但唯独“人”的问题,不是钱能够解决的。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该政策甚至已经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真若想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目标,就必须让老百姓信得过基层医生。如何信得过?能看病,会看病,能看好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基层少有这样的医生,有这样的医生不愿意去基层,去了基层的医生也不愿留在基层。

     须有鼓励留基层政策

     严晓伟向记者举了一个美国的例子。在美国读医学院费用很昂贵,一般都需要贷款。而美国的政策规定,如果医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可以减免贷款的额度。与此同时,在基层工作与在大医院工作的待遇无差。

     “政策层面必须要使基层的医务人员有所获益。经济无法获益、技术无法获益,为什么还要留在基层?”严晓伟谈道。

     保障基层医生继教权利

     对于前文中所提到的“技术获益”问题,陶凌亦颇有感触,她表示,如果能够保证分到小医院的医生也能够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能够每隔5年进入大医院进行一段短时间的学习,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跟得上。相信如果患者都能留在基层进行治疗,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投入。

     “我国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很多,必须保障每一个基层医生都有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消除其被分到小医院而没机会参加继续教育的顾虑。”陶凌说,医生有了一定水准,又能得到不错的继续教育,必定能够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到那时,老百姓也就不会再舍近求远,去“协和”看感冒了。

     住培造就同质化医生

     “我国人口众多,底子相对较薄,经济发展不均衡。首先在医生层面,就需要用规范化培训来带动专业水平的提高,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同医院之间的差距。”刘梅林谈到。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自2015年全国全面启动以来,稳步推进。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由之路。通过严格规范的培训,促进我国临床医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同质,可以为实现分级诊疗提供重要人才保证,有效改变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的情况,是破解“看病难”的治本之策。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秦怀金司长曾指出,据测算,到2030年,将有160多万名医生出自于这种新形式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那时,我国临床医生的水平将有整体上大提升。

     记者手记

     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都有高水平的医生,他们能够接受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同时还有优惠政策让他们愿意留在基层。——真到这个时候,不用去刻意压缩床位,大医院的规模自己就会缩减,分级诊疗的模式也将会自动形成。

     有人说分级诊疗是一项政策,有人说分级诊疗是一种制度,亦有人说分级诊疗是改革成功后形成的一种状态。无论如何,改革还需循序渐进,切莫急功近利。倘若在下游还未丰盈之时,上游便将大坝筑起,那么结果只能是上涝下旱。

     只有当堤坝慢慢筑起,下游兴修水利,使上下游能保持一个丰盈的平衡,堤坝筑成时,才会出现“高峡出平湖,下游鱼米乡”的景致。

     本期编辑:赵佩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