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报道】“2016年十大医学报道”有哪些?看这里 看这里
2017/1/8 医师报

    

    

    

    http://www.mdweekly.com.cn/

     1

     专家称血胆固醇仍应控制

     2016年1月7日,美国发布《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不再限制美国人群的胆固醇摄入量。无独有偶,5月13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明确指出,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一时间,多家媒体的批评与指责铺天盖地。公众迷失了,甚至连不少医生都迷茫了!

     为此,2016年5月19日,《医师报》邀请顾东风、常翠青、李建军教授对该事件进行解读。

     专家们表示,美国指南推荐并非颠覆性观念。美国指南指出,饮食胆固醇和心脏病无明确相关性,因此取消了限制,但该指南未否认血中胆固醇和心血管病的关系。

     而9月3日,在京召开的中国慢性病大会上,四家学会、分会联合发布“正确认识胆固醇”的科学声明。科学声明也推荐:“膳食中胆固醇”并非“血液中胆固醇”的唯一来源,重申早干预、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延缓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2

     农村居民健康亟待关注

     2016年4月12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以社论形式发表了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吴孟超院士及其学生杨田、韩骏的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农村和城镇间医疗卫生水平差距显著,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堪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卫生从业人员和人才匮乏等具体现象,呼吁全社会更多关注来自当前中国农村居民健康问题的新挑战。

     吴院士认为,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工厂从城镇迁至农村。因农村卫生监管较为薄弱,且多部门协调工作效率低下,部分工厂只注重利益而忽视环境卫生,排放大量工业垃圾与废料,造成了一些地区水资源、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引发了很多新的农村卫生安全问题,且已威胁到部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如早期得到控制的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已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工厂较为密集的沿江地区癌症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等。

     此外,在医疗卫生层面,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也亟需解决,首当其冲的是优秀卫生人才的缺失。与城镇医生相比,乡村医生各方面客观条件较差,无法吸引医学院毕业生及年轻医生就职。因此,未来农村将面临巨大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以及优秀人才的缺失。

     吴院士建议,要从医疗卫生与环境卫生两方面改善农村卫生问题。

     3

     呼吁全社会共同改变空气污染现状

     2016年10月15日,Lancet杂志推出第7期中国主题特刊,集中讨论了中国主要的医疗卫生挑战及医疗卫生战略等。该期特刊中,广州呼吸病学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及团队发表了关于中国雾霾及改进建议的综述。

     10月27日,《医师报》对此进行了报道。综述指出,空气污染物水平的增高显著增加了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触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还可长期存在,大气污染物对母体的保留可以影响婴儿今后的肺功能增长以及哮喘发病风险。此外,中国空气污染物的水平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但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并非呈线性相关关系,在较高的空气污染物水平下,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增长可能呈平台样改变。

     钟南山院士针对目前的现状呼吁全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改进目前的污染现状。社会层面包括机动车燃油质量与引擎的改善与更新、公共场合禁烟立法、建立早期空气污染事件预警系统等手段。个人层面的改变包括使用室内空气净化仪或空气质量检测仪、改变饮食习惯等。

     4

     垃圾管理欠妥是大隐患

     2016年6月,南京大学、奥斯陆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学者联合发文指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已对居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此外,拾荒者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Lancet Glob Health. 2016,4:e452)

     2015年12月20日,广东一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致69人死亡及91人失联。此事故是由于经营者未对渣土收纳场修建排水系统所致。目前,我国大型工程随处可见,在施工及拆除工作中,石棉、多氯联苯、溴化阻燃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大量释放。同时,在废物运输和倾倒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粉尘及固体颗粒污染物如PM2.5。有毒垃圾渗滤液尤其是重金属渗滤液及垃圾场上的甲烷气体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除正式的垃圾回收系统,在我国还有约3300~5600万拾荒者回收了约17%~38%的城市生活垃圾。但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给健康及安全带来的威胁。据调查,腹泻、疟疾、霍乱、肝炎、肺炎等疾病在拾荒者中尤其普遍,且其患某些癌症的概率也较高。

     研究者指出,为避免再次滑坡,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垃圾体积。监控、再利用、回收工作应更广泛开展。全球约有1500万拾荒者,为减少其面临的职业威胁,拉丁美洲已建立了非正式回收的合作社及协会。在我国,需建立将非正式回收纳入垃圾回收管理系统的举措,提高垃圾回收率,拾荒者的健康问题必须重视。

     5

     癌症筛查应仅针对高危人群

     2016年11月5日,“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提醒医学界,癌症患者生存率提高和死亡率下降,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原因,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策略。韩院士指出,应重视癌症筛查的负面效应,癌症筛查应只针对高危人群。

     《医师报》在会上对韩院士进行了采访,并于11月10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肿瘤筛查不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分为三个方面:过度治疗、心理压力巨大、假阴性的误读。过度治疗是最严重也是最难以避免的,需要予以特别重视。韩院士提出,目前应着力研究进展缓慢的惰性肿瘤,争取找到好的简便诊断指标;不能把切除肿瘤组织和杀死癌症细胞作为主要治疗目标,而要针对癌症的病因来治疗,尤其是以恢复和增强自身免疫能力为重点。

     韩院士指出,医学决策不能被数据绑架,医学诊治指南来自客观数据,是依从概率,但具体到患者个体,还需综合多方面情况,由医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这种判断极其复杂,不可能完全避免出错,需要在诊治过程中不断调整。

     会后,该观点引发了学术界热议。

     6

     片面强调吗啡不良反应最终将伤害患者

     此前,一位患者家属以使用吗啡过量“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为由,将北京市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告上法庭。随后,司法鉴定医方“应用吗啡不够慎重”,存在过错。10天的悉心诊治换来的竟然是一纸诉状,令人寒心的同时也产生畏惧。当事医生自认对患者诊疗符合规范,措施积极,不存在过失,并希望由《医师报》组织一场研讨。

     2016年10月20日,《医师报》社主办“晚期肿瘤患者吗啡使用的临床和法律问题”研讨会,特邀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教授、中国抗癌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杰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教授等全国十余位业内顶级专家进行研讨。

     随后,业界对吗啡的临床应用产生了热烈反响,分别从医学、人文和法律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医师报》陆续刊发了5期7个版面报道此事。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教授表示,不分青红皂白地妖魔化吗啡,片面强调吗啡负面作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应该大力宣传吗啡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让医患双方从吗啡及所有阿片类药物的正确应用中获益。

     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翟晓梅教授表示,吗啡应用于终末患者使用伦理学的“双重效应”,吗啡既能缓解呼吸困难,也可带来呼吸抑制的风险。这一难题如不能坦然面对,那么受伤害最重的是整个医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7

     呼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纳入国家体系

     2016年4月2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医师报》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模式新闻沟通会”在京举行。专家呼吁,亟需政府与社会合力,创建合理的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新模式。

     基于此,9月12日,纳入42 404 份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社会调研”结果公布。该调查仍由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医师报》联合主办,通过多家媒体进行网上调研活动。

     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于泓主委认为,本次调研结果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模式的思考做出很大贡献,希望能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显示,85% 的受调者认为,专业医生检查性器官更准确;59%的受调者未收到过有医生印章综合评价的健康体检状况报告;而73% 的受调者重视孩子的健康体检。

     专家呼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应回归专业医院来实施。对此,6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引发各方关注。

     8

     青少年性教育应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

     2016年9月26日,在“2016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发布。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 966份,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20.2岁,覆盖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130余所高校。调查显示,20.3%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已发生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45.6%在11~18岁之间发生第一次性行为。

     大学生知晓率较高的避孕途径为安全套,其中城市生源知晓率高于农村生源。有5.4%的人有性行为但从不避孕,其原因主要来自主观认知和沟通能力,如“认为没有必要”、“性伴侣拒绝使用”等。

     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于泓主委表示,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把性发育纳入必须体检的内容,从出生到24岁应全程检测其性发育是否正常,至少每6个月见一次专业医生。

     国家计生协会副秘书长洪苹表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兼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李蓉表示,反复流产对生育力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但在生殖门诊上大约会有50%~60%的不孕患者曾经有过流产史。

     9

     专家建言应科学节食

     此前,大众媒体对“节食饿死肿瘤”的观点进行疯狂报道,他们认为不吃东西,就可以饿死肿瘤。

     基于此,《医师报》特邀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石汉平教授与天津市肿瘤医院巴一教授进行专业解读。

     石汉平教授表示,科学节食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围放化疗期短期禁食可以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增强放化疗效果。

     节食应该局限于热量、而非其他营养素的减少。禁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短期应用。而节食、禁食是否可以转化为肿瘤临床治疗措施,有待更多研究证实。

     巴一教授表示,肿瘤的发生、发展需要能量供应,且临床前的基础研究结果大部分支持节食可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结论。因此通过节食控制肿瘤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节食抗肿瘤目前仍存在缺乏临床研究的数据支持、肿瘤异质性导致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如何选择节食方式和节食比例水平等诸多问题。因此,目前并不主张患者采取单纯节食抗肿瘤的治疗方式。

     10

     别让压力击垮你

     2016年10月6日凌晨,医疗O2O 的先行者、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溘然离世,享年才42岁,令人扼腕叹息。猝死,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再度映入我们眼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于10月13日在《医师报》心脏康复专栏中对张锐的猝死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张锐的猝死原因绝非偶然,从媒体的报道,大概可以管窥到,包括不按时睡觉,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过大,没有充分疏通;坚持不好习惯,没有及时改正。

     近年来在20~50岁的中青年身上频繁出现猝死。猝死分为心原性猝死和非心原性猝死,在心原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冠脉阻塞,极易诱发心脏猝死。

     胡教授表示,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人发作心梗时致命性更高。首先,年轻人易忽视自身出现的早期症状,推迟就医;其次,年轻人心脏血管越供血畅通无阻,当心脏病发作血管突发堵塞时,无法建立侧枝循环,更易诱发室颤猝死。再次,中青年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带来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该种精神-心理性疾病与心血管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共存。

     胡教授提出双心医学,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心血管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医师报.2016十大医学报道,[484].医师报,2016-12-29(20-21)”

    

     编辑、排版:《医师报》张璐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