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逃离“认知陷阱”——拒绝被传播“扭曲”的世界! 传播医患正能量!
2017/9/4 医师报

    

     先给大家介绍3个案例

     【案例1】

     近期在大家朋友圈刷屏的俨然是上海松江警察暴力执法的微视频,最初在网络上被极速传播的是下面这一画面,引发公众极端愤怒。

    

    


     但是我们很多人压根就没有看到下面这个画面,那个剽悍的女子首先挑衅了警察。警察暴力执法固然不对,也受到了停职的处理,但是对于那个挑起事端、阻扰执法的骂街女子,我们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吗?

    

    


     案例2】

     很快,随着上海松江警察执法不当话题的升温,又一个10秒钟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被热传,画面中一个美国警察在执法,以百般的忍耐对待爆粗口并动手的女子,一切都是因为那女子怀中抱着孩子,网友们认为才是执法的正确姿势,一片赞誉声。

     然而,

     然而,

     我们找到了这个10秒视频的完整版,共计2分03秒,事实是这个爆粗口阻扰警察执法的女子被增援的警察逮捕。呜呼哉!呜呼哉!呜呼哉!

     【案例3】

     这是在不久前九寨沟救援现场最美逆行照,闯入乱石区的武警温暖了大伙的心。还有一个穿着蓝白相间T恤的男子。他与武警逆向而行,左手提着一个大书包,右手提着一个行李包,神情凝重地“逃离”飞石区。不少网友认为,他就是一个“逃命”游客。

    

     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真相很是感人!

     8月13日至14日,数名现场游客接力发出了一条同样的朋友圈,“都说提包的人在逃命!事实他是抗震救灾一线的一名司机,他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客返回去拿包……”

    

     这三个最新案例的警示,使得我们迫切地要晒出耶鲁校长的开学典礼的致辞《对失实表述说不》中的精选内容。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致辞中没有诗和远方,也没有谈科学创新和民主正义,却是在呼吁大家一定要学会辨识这个被传播形态“扭曲”的世界,重新找回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学会辨识传播空间里的信息为何如此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在一个“拟态环境”中,也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媒介获取的(注意媒介不仅仅指媒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依靠这些信息建构起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被网络暴力传播的信息都真实吗?完整吗?

    

     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彼得·沙洛维

     以下为演讲内容部分摘录━━━━━━

     我想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悲剧--KittyGenovese事件说起。1964年,29岁的Kitty在位于纽约皇后区KewGarden的家中被害,这一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也许你也听说过关于此事的好几个版本。据《纽约时报》报道,有38个人从自家窗户看到了行凶过程,但只有一人报警,且报警时为时已晚。

     这些年来,我多次描述这一令人震惊的案件,其他讲授类似课程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也是如此,还有一些社会学家试图据此分析为什么目击者们会如此冷漠无情,竟然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犯罪行为发生,却无动于衷。

     问题在于:标准版KittyGenovese案件描述在某些关键细节上出了错。

     Kitty的弟弟BillGenovese,去年制作了一部名为《目击者》(TheWitness)的纪录片。根据他在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实拍场景,并非所有旁观者都冷漠无情:一个目击者在窗口大声呵斥凶手,另一个目击者在Kitty离世时将其抱在怀中,也有其他目击者在此期间报了警。

     那么,为什么五十多年来,社会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复述这个故事的失实版本,并将其作为旁观者极端冷漠的典型案例?

     暂且不论其他,这至少意味着,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被"失实表述"混淆了视听。这种"失实表述"虽然部分真实,但已被歪曲,就像上述案件被报道歪曲了一样,因为报纸想激起人们愤慨、恐惧、憎恶等强烈的负面情绪。

    

     1373名耶鲁本科新生及其家人聆听校长演讲

     作为一名人类情绪的研究者,我知道即使是最负面的感受对我们而言也不可或缺:愤怒能有效地警示在实现目标路上有阻力;恐惧提醒人们谨慎行事并有所准备;憎恶让我们对坏人坏事敬而远之。

     然而,有时我们的朋友、家人,还有政客、广告主、各路专家会出于各自目的而操控我们的情感。愤怒、恐惧、憎恶这些情绪可以有效驱使我们去打开网页、购买商品、为政客投票。

     我们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各样"失实表述"的狂轰滥炸,它们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说谎之人,也不是为了给歪曲事实者贴上"匹诺曹"的标签。我只是想让你们明白,选择任何一种立场都可能导致夸大、歪曲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从而助长愤怒、恐惧和憎恶的情绪。

    

     听演讲的学生

     人们会很自然地建构起对自己有利的表述。但在面临压力时,"失实表述"就会控制公众的理智,操控舆论,煽动消极情绪,激化矛盾,我对此深感忧虑。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失实信息会在瞬间传播,成倍放大。由此,我们发现有时愤怒、恐惧或者憎恶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视世界的复杂性,放弃寻求对于重大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没有人能完全摆脱偏见。但是,作为学者,我们力求审慎,对于所调查和最看重之事能有理有据地表达意见。如果学术界丧失这一理想准则,我们就会迷失;如果高等学府失去这一准则,整个世界都将迷失。

    

    

     当下医疗行业的传播环境虽然有所改观,但仍有不少担忧,在医疗圈被广泛传播的信息中伤医事件、医闹事件、猝死事件等等极端个案占比极高,而且这些极端个案事件在网络暴走,医疗队伍中弥散着久久不散的负面情绪,让当下依赖社交圈获得信息的医护群体们深陷其中,愤怒、抱怨、悲伤和无望感也随之暴走。而就在同时,这些局部事实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却让太多人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医生们在尽心尽职,患者们在用生命托付。

     这种被"失实表述"的世界,虽然部分真实,但很大程度被扭曲,除了激起人们彼此间的愤慨、恐惧、憎恶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以外,似乎没有太多积极意义。

     这场认知灾难还将蔓延多久?还将陷得多深?因为我眼睁睁地、甚至恐慌地看着这个优秀群体的职业成就感被一点点消耗,医患原本就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的信任被一点点吞噬。

     我们一定要逃离“认知陷阱”,努力回归真实,回归真实的生命、回归真实的医学、真实的医患关系。

     比撕裂伤口更有意义的是弥合伤口,我们一起来传播身边的医患正能量,让我们重新捡回医患间失去的信任和我们对医护职业的信心。

     来源:雨林在线 作者:施琳玲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往期回顾

     谴责医闹千遍,不如追责一次!兴平市政府终于行动了!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致陕西省兴平市市委:全国医务人员在等待回应!

     不输液的村医获7.6万!我就问问你们眼不眼红!

     妥协换不来和谐!山东恶性“医闹”续: 惠民县公安局长被免职,医院30万赔款被追回!

     行医半生,临终献光明! 贵阳医生遗愿清单:把眼角膜给农村15岁以下的孩子

     我不哗众取宠,我叫医师报,这是我的新名片!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