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听协和往事,品协和情怀,为你揭开协和的神秘面纱
2018/4/24 17:23:47 医师报

    

    

    

     给心灵留下开阔空间

     如此才有思想自由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这里依然是青砖、古树、琉璃瓦。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协和大礼堂,岁月悠长平静,礼堂内前低后高的坡形地面上,中间一条步道,两边齐齐地排列着基督教堂式古朴的木制长椅,而侧墙镶嵌着中国传统花格式样的深漆窗户,对比之中横贯中西,散发出漫长时光都挡不住的百年协和的厚重沉淀。

     曾经,协和医学院的各项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迎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崭新面孔,也送出一批批中国顶尖的医学人才;曾经,这里汇集过新文化时期的学者名人,发生过旧日京城的诸多故事。

     1924年,泰戈尔访华,新月社在协和大礼堂为祝贺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了他的著名英语话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主角。1925年,礼堂送别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1939年,《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与夏承楹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参加活动的部分领导合影

     2018年4月18日,全球第23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医师报社、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协和心声社团、院团委主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二期“2018中国医界好书读书会”,走进协和大礼堂,倾听协和老中青三代人的朗朗书声,品读“协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试图掀开些许百年协和的神秘面纱。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何仲在致辞中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习惯,它既能让我们笑看天边云卷云舒,也能帮我们坐看人间的快意恩仇,希望在医学人文工作方面继续与大家携手同行。

     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有感而发,提及泰戈尔曾经记下的一段感悟——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时,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如此才有思想的自由。她说,报社举办了两年的“中国医界好书读书会”,就是希望给每天忙碌于繁重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医师们开辟一片自由的精神花园。

     活动现场,北京协和医学院宣传部部长范晓明、北京协和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尹嘉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成音等专家、学者及协和医学院的莘莘学子们近百人参与了活动,互动环节的热烈讨论创造了读书会有史以来“提问时间最长、讨论质量最高”的纪录,印刻下一份闪亮的“协和”烙迹。

     “站在这个讲台上,内心充满了激动。这是走过百年的神圣之所。常听朋友说,但凡来北京办事或者旅游,都要到协和走一走,仅仅感受一下协和,都觉得身心受到洗礼……”本期特邀荐读人、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老师感慨。作为一位专注于医学人文工作的协和“老专家”,他带我们翻开了《卡尔曼医学教育史》与《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回望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协和记忆和历史,领略其中回音悠远的医学人文情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李乃适作为另一位荐读人,娓娓道来荷兰求学生涯的始末和宝贵所得。从爱上一本英文医学书籍《申请科研基金》,到回国后费尽心血将其翻译、推广,折射出新时代的协和人身上那些不可磨灭的“老协和”精神元素——赤诚、担当与勤勉,已远远超越了一本书的意义和回响。

     本次活动特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成音老师现场朗读书籍中的精华篇章,用专业、雅致的声音更加直观地传递出协和的温婉与内涵。何仲院长、张艳萍执行总编辑共同主持。

     【荐读】

    

     袁钟 老师

    

     《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

    

     《卡尔曼医学教育史》

     袁钟:朝花夕拾 协和之美

     《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告诉了我们,西方人在中国开创医学院的原因。19世纪末,美国人将视线转向了远东,他们认为中国患者多,美国医生可针对各类疾病施展医术,而中国自身、神秘的东方之美也吸引着他们。

     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代表的哲学家约翰·杜威来到北京,参观协和医学院之后不禁感叹:洛克菲勒的建筑显示了金钱的无所不能,在当时北京的满目疮痍中非常突出,仿佛是启发思想的纪念碑,记载着过去的荣耀,正跻身于最精致的古代宫殿建筑而无愧于色。

     一年以后,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北京,亦曾写下:协和医院是一个巨大而辉煌的建筑,代表着一个有趣的尝试,试图调和东方之美和西方的功利主义。

     而当年的药学家康特了解了协和医学院之后,曾表示,我从来不知道美国哪所学校有如此高效的运转,能够给研究者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一斑而窥豹,协和的科研一直被很多人如此赞美。

     但更为感人的,是协和医生们的家国情怀。历史上,为配合长期抗战,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教授林可胜于1937年10月在汉口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协助军队治疗伤病,辗转指挥各战区150多个救护队工作。1938年,方圻先生曾参与刺杀汉奸周作人行动,极大地震动了敌伪。

     同时,协和的教育体系和质量是中美医学教育和交流的成功典范。回顾当年翻译出版《卡尔曼医学教育史》的艰辛过程,庆幸此书将现代医学教育中有所忽略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盖伦的重大发现,揭示了动脉并不是古代一直以为的“气”管,而是“血”管,由此突出了医学和医生的批判精神。

     另外,卡尔曼还意识到医学的重要性,精辟凝练又不失准确地总结了医学和医生的本质。医学,应致力于救治,为公众提供关怀,重视疾患和公众的需要,对于疾病和病痛的透彻理解,有专业的团队促成治疗的成功。合格的医生,清醒地知道奋斗目标并为此感到兴奋,强大的自信但并不意味着傲慢,保有充分的成就感和一颗永远学习的心。

     朝花夕拾,协和之美,需读书来一页页品味。我相信,医生会从中寻找到宝贵初心。

     【朗读】

    

     成音老师 朗读现场

     【荐读】

    

     李乃适 老师

    

     《申请科研基金》

     李乃适:三姝媚 西行求学

     犹记当年大学课堂,袁钟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力荐了经典著作《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我下了课就去买了一本,此后读了很多遍,可谓是醍醐灌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医学中科学精神的认知。

     在8年学业结束并工作11年以后,我又踏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远赴荷兰攻读理学博士。这一决定和此前的医学史工作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我国内分泌学奠基人和转化医学的先驱、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创建者刘士豪教授在结束住院医阶段以后,就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学习了生物化学研究,回国后在钙磷代谢研究中脱颖而出。而我的恩师史轶蘩院士,尽管一直到50多岁才有机会出国学习,但她回国后发表的论文和以前相比,还是有诸多的风格变化,我猜测和她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不无关系。因此,我坚定了留学的信念,以38岁“高龄”去荷兰攻读理学博士。

     然而,留学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苦得多。尤其是开始阶段,身处异国寒冬,雪积冰封,几乎零起步地进入一个新领域,其艰难非同寻常。开始那首《三姝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见识了荷兰学者的科学精神,并且发现这种精神与当年刘士豪教授的研究风格如出一辙。刘士豪教授以学术严谨著称,对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非常重视,视之为进行医疗和科学研究的前提。有一次,在代谢病房里,某住院患者用膳时不小心掉了一小团米饭,他立即与实习医师一起把米饭拣起测量,并通知配膳房补足;这样才能保证钙磷数据的准确无误。

     而荷兰的学者们也具备同样的风格。不仅对于学术如此,对于学术生活中的各种技巧,他们也采用同样的科学精神去研究,包括学术演讲技巧、论文书写、学术海报制作和科研基金申请等等。我参加了学术演讲技巧的课程,受益良多(也因此回国后开设了一门类似课程);但也遗憾未能参加基金申请相关课程。

     幸运的是,博士答辩通过后,我意料之外地获赠了一本荷兰著名医学教育家扬森教授的畅销书《申请科研基金》,读后如获至宝,这本书全面覆盖了申请科研基金工作的各项精髓,对每个细节都给与了详细指导。因此,我萌生了翻译这本书的想法,希望能够让我国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在申请科研基金的路上少走弯路。

     回国后,当我向袁钟社长细述缘由,袁社长的一句话,令我感动至今——“无论销量如何,这样的好书都应该做。我想,销量应该也不会差。”自此,几经辗转,书籍面世。

     如今,每每看到这首《三姝媚》,读来恍如昨日。愿他山之玉,助我国科研工作者一臂之力。

     【互动】

    

     现场图

     科学济人道 穿越历史 沉淀至今

     热心读者:协和最早期的校训是“科学济人道”。后来,校训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变更,如今的校训是“严谨、博精、创新、奉献”。请袁老师谈谈对此的理解。

     袁钟:人道即是道,科学即是技。道永远在技之上。道是目标,技是工具。林巧稚、黄家驷等医学大家们应该都是这样去做的。去年,北京协和医院一位40多岁的大夫去世了,有位同行悲痛之中曾在朋友圈写下: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都痴迷临床,我们都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乐趣,我们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正是早年的协和精神,协和校训之所在。

     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人文素养

     协和学生:医务工作者时间很紧张,任务也很繁重。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好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人文书籍,修炼医者品性?

     李乃适:其实,我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地摸索。我的办法就是运用碎片化时间来看人文书籍。我个人比较喜欢诗词,走在路上、坐在地铁上、飞机上,我习惯随身带着一本书,有时间的时候就翻翻。时间久了,定有所获。

     让语言表达成为医疗工作的一种助力

     协和学生:我曾经对朗诵和播音非常有兴趣,如今自己进入了医学院学习,但仍希望继续锻炼这方面爱好,我该如何做?

     成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朗读和说话语气的抑扬顿挫,交流情感的自然流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互动、工作、生活。我想,医生在日常门诊中与患者交流的效果似乎更为重要。现实中,我们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往往由于语气、语调和词语运用不当,引起患者的误会,让患者感觉医生对自己心不在焉,不够关注。

     我建议,以后能否在医学课程中增加语言表达的课程,不要让语言表达成为医患之间的障碍,而成为从医工作的一种助力。

     【颁发证书】

    

     会上,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为袁钟教授、李乃适副教授颁发了2018年第二期特邀荐读人证书、朗读者证书

     【签赠】

    

     李乃适副教授 现场运笔小楷书法签赠

    

     李乃适副教授 签赠现场

    

    

     往期回顾

     观点|王辰院士:人要有胸怀要善良,但不能没原则没立场

     荐读|人民日报为医护发声!用这9张照片,向所有医者致敬!

     聚焦|澳能是儿童放心使用的激素?北大朱学骏教授痛斥:你们在说谎,误导大众!

     速递|首例医生状告警察和官员案开庭实况!

     鸿茅事件大反转|三次补侦、狱中煎熬、火速释放: 鸿茅药酒事件幕后你不知道的细节

     【视频】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蝶

     编辑: 毕雪立 值班:张广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