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发自西班牙|欧洲呼吸年会中国日开场:中国在全球呼吸疾病诊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9/29 9:33:51欧洲报道团 医师报

     特约记者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张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熊维宁 江苏省人民医院 王红玉 陆琳娟 姚欣《医师报》记者 黄玲玲 张亮 陈惠 发自西班牙马德里

     佛朗明哥舞的凄美与热情、斗牛舞的奔放与无畏、唐吉坷德的横冲与直撞,讲到西班牙,这些是否曾略过你的心头?不过,西班牙有的并不只是这些,热情的人们和古老的城市也是其特色之一。作为首都,马德里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正在焕发出她最亮丽的光彩——

     她是一座充满人文情调的古堡;

     她是一个满腹诗书的文人;

     她还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舞者;

     而健康是她最看重的一个标准。

     哥伦布广场上,几百名健身达人一同挥洒汗水;奥地利大街上,跑步达人随处可见。

     选择在这样一个城市举办欧洲呼吸学会年会,让人对健康的含义体会得更为深刻。

     现场报道

     西班牙当地时间9月28日,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在马德里正式开幕,而今年ERS的主色调恰巧为耀眼的中国红。欧洲呼吸学会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专场(ERS-CTS),也成功地打响了ERS2019的第一炮。

     CTS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呼吸学会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专场(ERS-CTS)已经举办了6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重点,今年双方围绕大数据、介入和感染方面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未来将推动CTS各学组与ERS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并在研究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据悉,ERS2019年会期间举办了ERS-CTS主席和候任主席的联合会议,陈荣昌教授透露,双方正在探讨如何推动更多更深入合作,例如欧洲呼吸病学杂志中文版、欧洲培训课程在中国专科医师教育方面的推广,以及扩展联合会员等,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医师参与国际活动,推动中国呼吸病学走向世界。

    

     上半场主持人:Welte教授和瞿介明教授

    

     上半场主持人和讲者合影

     学术报告·Session1

     郑劲平教授:解读中国呼吸健康大数据网络的应用前景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教授在2019年欧洲呼吸学会与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联合会议上介绍,中国呼吸疾病防控需求巨大,医疗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及应用适应了国家对健康大数据发展的要求,在呼吸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立国家呼吸疾病大数据网络,利用大数据的发现探索肺部疾病的特点并加以管理是我们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未来的重点目标。

     中国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近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多中心、跨机构、跨区域的肺部疾病大数据协同研究网络。按照大数据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通过制定呼吸健康标准化数据元,按国家对数据安全的管理要求获得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III级)认证和国际标准ISO27001认证,保证数据管理安全。在此基础上采集除个人隐私信息以外的医疗记录、生物样本库资源、图像、物联网等信息。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已经实现了科研管理、高级数据筛选、数据脱敏、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数据演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病历质量控制、多中心协作以及大数据融合分析等多功能任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数据采集、管理、交换和共享的标准规范。截至目前,全国42家分中心和网络医院签署了《呼吸系统疾病大数据网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启动并已通过10家医院平台部署及验证。

     郑教授认为,医疗大数据可分析和挖掘疾病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对学科建设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意义重大。目前,在中国,呼吸疾病大数据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待与国内外专家同道共同合作研发,共享成果,为全国防治呼吸疾病的研究唱响中国声音。

     T.Welte教授:揭秘欧洲呼吸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前,全球处于呼吸病学的新时代,有着更高的疾病负担、全新的诊治方法和更多学术研究项目。”ERS主席T.Welte教授指出,中国在全球呼吸疾病诊治研究中承担重要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针对欧洲呼吸疾病的防治趋势,Welte教授做了介绍:

     哮喘防治 T.Welte教授指出,“随着新一代靶向药物如IgE单克隆抗体、IL-5受体单克隆抗体等的上市,重症哮喘的预后正在进步。但是哮喘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对哮喘病理生理(例如非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慢阻肺 慢阻肺药物治疗进展十分有限,近十年间新药仅有罗氟司特。非药物治疗已被纳入慢阻肺的处理策略,目前仍无优于戒烟的药物干预方法。Welte教授指出,“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慢阻肺是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因此,新的表型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慢阻肺的疾病管理。”

     间质性肺疾病 近年来不断有间质性肺疾病的新药上市,包括吡菲尼酮、尼达尼布,还有有多种药物在研发管线中,如Pentraxin 2等。

     感染性疾病 肺炎仍是全球疾病负担最高的疾病,流感也在全球造成了相当危害。部分肺炎患者经抗生素治疗仍预后较差甚至死亡。研究发现,免疫反应是重要的干预环节,如Trimodulin(一种免疫球蛋白增强剂)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此外,肺炎球菌抗毒素也在临床研究中。针对肺炎耐药问题,已有针对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新药,包括新型酶抑制剂以及一些全新类别的药物。此外,支气管扩张症在德国的发病率也在升高。

     呼吸系统肿瘤 肺癌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第3位,随着药物研发的进步,其预后在好转,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其疾病负担仍可观。因此,通过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是肺癌中非常重要的的防治策略。

    

     现场听众

     王广发教授: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教授指出,这个诗句是对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虽然,我国引进呼吸内镜技术的时间并不长。可弯曲支气管镜约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80年代初开始在大型医院逐步推广应用。

     王广发教授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介入呼吸病学的某些技术开始进入我国主要包括球囊扩张、电烧蚀及金属支架置入。当时对于介入呼吸病学的整体理解还很局限,技术相对单一,临床应用欠规范。20世纪90年代末,介入呼吸病学作为现代呼吸病学亚专科才正式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此后,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事业开始加速发展。一些支气管镜诊疗中心逐渐兴起,先后引入了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气道内超声、气道内激光、氩等离子体电凝(APC)、冷冻等技术。”王广发教授指出,随着高级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培训逐渐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极大推动了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

     如今,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我国中心气道狭窄的临床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已可生产多种金属支架,技术也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冷冻治疗的应用、经胸壁的治疗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认可。

     展望未来,王广发教授指出,“我国介入呼吸病学发展受益于众多患者人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激发了某些临床上的创新。未来各类技术的规范化及恰当应用是临床上的关键。借助我国拥有的丰富患者群体的优势,中国长期应致力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及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对世界介入呼吸病学有所贡献!”

     S.Gasparini教授:介入呼吸病学在欧洲

     来自意大利马奇地区理工大学的S.Gasparini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欧洲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伴随着这些进步,介入呼吸病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20个世纪初硬质支气管镜和胸腔镜均诞生于欧洲,从那以后,介入呼吸病学就在欧洲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个世纪末法国的Dumon将激光应用于支气管镜下治疗,并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Dumon气道支架,由此创立了介入呼吸病学的“马赛学派”,在呼吸介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班牙的Seijo于2001年正式提出了介入呼吸病学(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的概念,标志了一个呼吸亚专科的诞生,并且强调这些介入操作必须由呼吸科医生来执行。

     进入本世纪,多项呼吸介入技术在欧洲蓬勃开展,包括超声支气管镜、经支气管镜治疗肺气肿、经支气管镜热成型术治疗哮喘、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共聚焦荧光支气管镜、锥体束CT引导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计算机辅助设计气道支架等。S.Gasparini教授介绍,在所有欧洲国家,介入呼吸病学都十分活跃;但他同时认为,一些介入呼吸病学操作、特别是那些与前沿技术相关的操作,仍然需要通过前瞻性随机试验进行科学验证。最后他表示,中欧密切合作是介入呼吸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术报告·Session2

    

     下半场主持人:Suppli Ulrik Virum教授和陈荣昌教授

    

     下半场主持人与讲者、与会专家合影

     J.Soriano教授:中国肺炎相关指标取得实质性进展

     来自西班牙的J.Soriano教授介绍,2017年全球人口和中国人口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中,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4.27%和1.16%。其中,5岁以下儿童最容易发生下呼吸道相关的感染,分别占全球和中国DALY的14.11%和11.04%。

     进一步对中国2007-2017年的疾病负担分析可以发现,2017年下呼吸道感染位列中国人口死因排名的第12名,比2007年下降了2名。2017GBD对1990-2017年间中国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一项系统分析发现,在中国因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LL)中下呼吸道感染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一下降到2017年的第十二,下降率为88.7%;而各种死因中因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从1990年的45%下降到2017年的13%,下降了76.8%。

     此外,导致中国人口DALY的十大危险因素排名中,烟草位列第二。2015年全球吸烟率的调查显示,中国男性的吸烟率远高于西班牙(中国 40.6% vs. 西班牙 26.5%),女性吸烟率则低于西班牙(中国 2.4% vs. 西班牙 17.3%)。

     综上所述,1990年至2017年,中国在许多肺炎相关指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功,但应特别关注烟草对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影响。

     G.Bothamey教授:结核病的治疗进展

     来自伦敦Homerton大学医院G.Bothamey教授指出,一是要有较为完善的控制结核病的卫生系统;二是寻找一种观察“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新方法,以进行针对性治疗;三是缩短结核的疗程,为广大结核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并减少结核药物相关副作用带来的危害。

     根据WHO报告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从1990,2007和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排名的比较显示,肺癌和慢阻肺的排名在上升,而下呼吸道感染和结核病的排名在下降。尽管结核造成的死亡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1990-2016年,结核病例到达1000万左右,多重耐药结核病人口总体趋势变化不大。关于结核病,在结核人群筛查、诊断、治疗、治愈、以及复发,再燃或死亡等诸多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上述环节进一步完善。G.Bothamey教授特别指出,如何克服表型耐药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治疗药物敏感和多重耐药结核中,PA-824-莫西沙星-吡嗪酰胺可能是合适方案。最后,G.Bothamey教授认为:结核是能够治疗的;结核隐性感染可能能够解决;通过解决耐药现象来缩短结核疗程。

     陈荣昌教授:聚焦流感盘点流感防控的“中国方案”

     人类对抗新发传染病的战争将是一场长期而广泛的战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指出,我国将面临着严峻的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

     陈荣昌教授指出,“回顾‘SARS事件’的启示,体现出我国对疾病防控能力的短板:缺乏传染病大流行的应急策略、缺乏强大的传染病监控网络、缺乏足够能力将科学研究转化为防治指南、疾病信息的获得缺乏全面性从而引起民众恐慌。”那么,从“SARS事件”中我们应该学到了什么?陈荣昌教授强调,新发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全球化使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更快。因此,对大流行病和国际合作的快速反应成为疾病控制的关键方面!中国在流感和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陈荣昌教授介绍,2009年甲型H1N1流感(甲流)发生后,至2010年3月,近1亿人口接种了甲流疫苗,保护了易感人群,减少了甲流扩散。中国在流感传染病防控管理取得了成功,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疾病非常重要。其他成果还包括监测流感发展中的病毒载量变化指导治疗,流感患者细胞因子变化与病情发展相关性等。“总之,强大的全国检测网络对于新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国家防控措施和政策应以科学证据为导向。”陈教授指出,中国流感防治还需完善若干重要的方面,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低,住院和死亡率的监测欠充分,医院流感预防和控制有待加强。

     瞿介明教授:重症CAP临床诊治进展

     CTS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介绍,成人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重症CAP(SCAP)占比可高达20%,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是世界各地共同关注的临床难题。

     流感病毒、鼻病毒、肺炎链球菌等是欧美国家成人重症CAP常见病原体,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传统常见病原体的单一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检出率近年来升高。欧美发达国家针对重症CAP开展了较多回顾性研究和前瞻队列研究,与亚洲新加坡、日本等地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了流行病学谱和病原学构成的差异,这可能与地理环境、基础疾病、人口老龄化、疫苗接种等有关。我国重症CAP疾病流行谱尚不完整,目前瞿介明教授的团队正联合全国多家中心开展成人SCAP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为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治疗方案做参考。

     瞿介明教授指出,重症CAP针对致病原的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初始治疗为经验性治疗,应覆盖可能的致病原,并尽可能、尽早过度到目标治疗。

     平行开展微生物标本检测、尿检及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在第一时间明确病原体,可以指导重症CAP精准治疗,从目前的经验上看临床宏基因组学在罕见病原体诊断上具有优势。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目标病原体抗感染治疗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体位引流、有指征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辅助手段也对改善重症CAP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我在现场

    

    

    

    

    

    

    

    

     中外专家提问

    

     《医师报》记者在现场

     往期回顾

    

     这个“中心”的牌子早该挂上了!看上海市同济医院病理科如何探索管理新模式

     2019CSCO|CSCO理事会、监事会、基金会昨分别完成换届:传承创新 团结奋进的CSCO引领肿瘤学界迈入新时代!

     CCCC2019 | ICU 这道大门该不该打开?这几位大咖是这么说的!你怎么看?(附调查)

     医界丰碑·壮丽70周年 | 看老中青“特种兵"如何与死神赛跑

     患者来信 | 老母亲说:“北京的医生真好”

     四个层面,纵横交流,聊城市人民医院“急性感染规范诊疗培训基地”走访有新意

     医师报自导自演微电影|饮食有道,如此肾好!

     【视频】2019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视频】2018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

     编辑:张广有 昕亚 审核:熊文爽 贾薇薇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