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任何光辉都是老师光芒的折射!教师节来临之际,第一期“国之良医 前
2020/9/7 18:00:32 医师报

    

     8月23日,由《医师报》社主办、着眼于医疗领域传承、创新、教育、发展等人文话题的“国之良医-前浪后浪”节目,隆重推出第一期。本期主题为“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忆导师张承芬教授”。节目中,陈有信教授深情回顾了张承芬教授热爱医学、呵护患者、传承学生的辛劳一生,以及自己与导师张承芬教授一同工作、学习的点滴难忘记忆。本期节目由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袁钟主持。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特将这份饱含协和式传统气息的师生传承之情,与您分享。

    

     老师把所有的爱献给了眼科医学事业

    

    

     袁钟:您的导师张承芬教授,为人处世具有鲜明的协和传统。作为学生,您对张教授的核心印象是什么?A

     陈有信:我的老师张承芬教授,1925年出生,1951年来到协和医院,她的老师是中国眼底病学的开山鼻祖罗宗贤教授。张承芬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60多年。

     她个头不高,可以说是身材弱小,但是内心极其强大,她内心应该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把中国的眼底病事业做上去。70年代末,她又去了一趟美国,看到美国的进步和发展,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国人一定要做好中国的事情。

     张承芬教授的生活非常简单——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她常年无休,风雨无阻,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到办公室去。她把更多的爱给了患者,给了同事,给了学生以及她钟爱的眼底病事业。

     科研永远响应国家和患者的需要

    

    

     袁钟:在眼科专业的发展中,张教授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什么?A

     陈有信:60年代,张承芬教授写过一篇《1000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报告,后来成为眼科系列丛书。当时,高血压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国家需要攻克高血压,她便做了1000例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观察,条件之简陋,难以想象。没有照相机直接扒开眼皮,用眼底镜记录,即使条件极其艰苦,但国家需要,她就要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罗宗贤老前辈开拓的眼科事业,张承芬教授在这方面也顺应国家需要做了很多工作,发表了很多文章,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她总是用手中的武器,去解决广大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过去,眼底病的治疗方法不多,但很多眼底出血性疾病在国外已有激光治疗了。文革期间,张教授和中科院合作,用国产红宝石激光做了大量激光治疗的开拓性工作,救治了大量眼底疾病。1979年,张教授一行赴日本做报告,轰动了全日本。

     杏林著书 这是传承

    

    

     袁钟:今年,在张承芬教授的纪念日上,凝结着张教授学术思想的新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病例精解》正式出版了!这本书由您主编,这背后有什么难忘记忆?A

     陈有信:当年,张承芬教授写就一本书《眼底病学》,她说这本书献给她的老师罗宗贤教授。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眼底病的床头必备经典之作,也是张教授的心血之作。我读博期间,她正在写,花了至少5~6年时间,扉页上写着——“谨将此书献给我的恩师罗宗贤教授”。

     我们赶在张教授的纪念日之前付梓出版,我也在书籍扉页上写下——“谨将此书献给为眼科事业奋斗一生的张承芬教授”。这是传承。

     做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袁钟:在导师的眼科临床工作中,您有哪些记忆深刻的动人往事?A

     陈有信:我想分享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来自江西南昌的小燕(化名)。小燕刚来医院时,因糖尿病引起视力病变,视力只有零点零几,正读研究生,辗转多家医院,都说没有办法,最终要失明。她来到协和,挂上了号,自此和张承芬教授结下了20年的情缘。

     最初,小燕称张教授为张大夫;5~6年之后,小燕称张教授为张阿姨;再过5~6年之后,小燕称张教授为张妈妈。原来,当年小燕夫妻两经济拮据,张教授希望他们一定要来复查和随诊,于是,她邀请小两口住在她的宿舍里,买菜做饭,解决了吃住问题。

     之后,张教授亲自为她做治疗,就像绣花一样,一次一次,保住了她的视力。现在,小燕的双眼视力0.6以上,也已成长为教授。她说,“我早已视张老师为自己的导师,她对工作的态度,对患者的爱心,潜移默化影响了当年的我,此后我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都与张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来是医患关系,最后成了师生关系,这是大爱。”

     第二个故事是小浩天的故事,他一直称呼张教授为张奶奶,如今身高已经快达到1.8米了。4岁那年,小浩天因为Coats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求医,张老师当时86岁高龄,还亲自为他做了激光治疗。男孩比较调皮,眼底照相特别困难,张教授专门给技术员画图,告诉他们如何给小患者照相。2012年,美国出品新药雷珠单抗,张教授听说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好,于是特意开出证明,介绍小浩天去北京医院接受雷珠单抗的治疗。今年7月初,小浩天的爸爸带着浩天来找我,希望亲自去张教授的坟前去祭拜,我非常感动。

     张教授考虑的,永远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患者利益至上。

     我觉得,做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她没有说过很多大道理,但她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我的深远教育和影响。

     学生的任何光辉都是老师光芒的折射

    

    

     袁钟:您和张教授之间的师生情,有什么难忘的回忆?A

     陈有信:我的老师张承芬教授有一句名言:为不求人而学医。

     但是为了我的事,她至少求了两次人。

     当年,我来协和读博士,了解到一种崭新技术,放寒假之前,我向张教授交了三篇相关的综述。她觉得我可能想做这个题,但中国没有此类设备,于是,她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向领导求情,通过租赁公司将这台机器买下,再租赁给协和,给的是最低息贷款,这才使得我获得机会,完成了此类项目。之后,我们将这类技术引领为行业乃至中国的第一,几乎都是靠这个机器得以实现。

     当时,我是一名军人,想留在协和并不容易。张教授想尽办法,才把我留了下来。其实,无论业务的教导,还是生活指导,她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为学生铺垫了很多路。

     “学生的任何光辉都是老师光芒的折射”,值此教师节之际,献给我的导师张承芬教授!也献给所有老师!感谢老师当年的教诲和大爱!

    

     编辑:昕亚

     作者:融媒体记者 荆冰 宗俊琳

     审核:宗俊琳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请联系值班编辑:58302828-6808

     往期回顾

     ●《医师报》658期电子报出炉!前浪后浪 一起乘风破浪!●新冠肺炎到底改变了什么?与你有关吗?连线《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给答案啦●【CHC科普直播预告①】有冠心病的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不开胸如何换瓣?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为您答疑解惑!●【视频】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