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缓和医疗以及安宁疗护应被纳入基本医疗|缓和医疗蓝皮书发布
2020/12/1 18:11:52 医师报

    

     现场

     2020年11月29日,由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缓和医疗发展蓝皮书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正式发布。

     《中国缓和医疗发展蓝皮书2019-2020》发布启动仪式现场

     据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罗点点介绍,本书共由六章主报告,以及十三篇分报告组成,经由二十七位作者共同努力撰写完成。内容涵盖了缓和医疗在全球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离世状况、国内安宁缓和医疗的供需情况、缓和医疗发展的可能途径以及来自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现代缓和医疗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短短50年,它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经验。

     在这些地方,缓和医疗纳入了国家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进入了主流医学的临床实践,在社会文化心理认同度不断提升和法律、保险等系统配套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日益成为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志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们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后来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蓝本。

     中国需要缓和医疗的群体和人数

     《中国缓和医疗发展蓝皮书2019-2020》主报告显示,2016年有1.84亿人患老年慢病(稳健估计其中“共病”人数占一半以上),老年死亡732 万人需要缓和医疗(90%以上死于慢病)。

     就缓和医疗对应的症状而论,2015年癌症中重度疼痛患者225.12万人,2016年有7038 万至1.8亿个老年人有疼痛症状。

     2016年儿童缓和医疗相关主要疾病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感染和哮喘、传染病、恶性肿瘤等,约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76%。由此推出5岁以下儿童需要缓和医疗的人数为6.8万至14万人。

     上海、北京和天津的癌症患者可获较多镇痛药供给,癌症患者人均DDDs(临床限定日剂量利用频次)为33~44,即每位患者可获33~44天的镇痛治疗,癌症临终患者人均DDDs达83~112天,镇痛治疗满90天的患者占比为36%~49%;但是对应西北等地区,后者占比不足10%;全国仅为14%。地区差异明显!

     对于癌痛患者,仍然是上海、北京和天津,人均DDDs为72~123,癌痛临终者的人均DDDs能达119~189,患者治疗90天占比亦在80%以上,基本可达100%。相比之下,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后者不足1/4~1/3,全国平均水平约在1/3 左右。

     推算2016年现患癌症总数约为1027万,则癌症患者人均DDDs不足10天,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满90天人数占合计人数之比约占1/3左右。

     四城市和区域主要镇痛药供给分布比较,无论是年人均等效吗啡量、年均每千人的DDDs,以及癌症或癌痛患者的人均DDDs,天津均居于高位,重庆市的癌症或癌痛患者的人均DDDs亦跃居与东北地区近似持平,高于沿海地区。除了天津人口数量在四城市中偏少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天津已有200多家持有印鉴卡的医疗机构,重庆约1000家持有印鉴卡的医疗机构,并在国内均率先推行电子印鉴卡,审批程序简化,医疗机构可以直接网上申请、审批和采购国家管制的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中国缓和医疗发展仍面临困境

     全球安宁缓和医疗服务分为4个不同阶段。《中国缓和医疗发展蓝皮书2019-2020》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跻身至第4a阶段,与马来西亚、新西兰、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及地区并列,但仍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第4b阶段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

     4a阶段是指安宁缓和医疗服务与主流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开始进中国、新西兰等 25 个国家开始进行初步整合;在许多场所开始提供相当数量的服务;服务提供者及服务模式多元化;部分医疗工作者和社区提供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意识有所提升;吗啡和其他强镇痛药物的可获得性提高;政策扶持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还有一定局限;相当一部分组织开展持续性的专业教育培训;全国性的安宁缓和医疗服务专业协会成立。

     当然,即便如此,中国缓和医疗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项与人类发展指数水平密切相关的事业,没有来自政策主导、药物可及性、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细则的全面配套,没有合理的发展机制和以此为依托的财务安排,以中国的现状,非常容易成为一股只有一过性潮头的无源之水,尤其要防止在急切的大国情结和复兴愿景中,难以惠及那些最需要这种服务的大众,反而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局面。

     在“制约我国缓和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报告指出,在“公立医院的现行激励机制的影响”方面,存在扭曲的激励机制、很强的财务自主权、薄弱的问责机制等问题。在“社会办医政策环境的限制”方面,存在民办医疗机构逐利机制的作用明显、民办医疗机构医保定点难、税收政策不一致、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困难等现状。同时,还谈到了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支付缓和医疗项目缺乏有效途径。而在“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尚无开展缓和医疗的动力”方面,存在行政化特点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弱、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等情况。

     全国安宁疗护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就“推进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发展”专题开展全国调研。2016年,全国政协召开了以“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为主题的双周座谈会。在此次会议上,有建议提出根据国家发展水平和现有医疗支付体系,把安宁疗护作为中国发展缓和医疗的切入口。短短数年时间,以安宁疗护为启动点的中国缓和医疗事业得到了政府、业界和社会的普遍响应。

     2017年2月,全国安宁疗护第一批试点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司启动并从家庭发展角度推进。

     据悉,经过一年半的建设,首批5个试点地区市、区、街道三级基本建立了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从35个增加到61个,安宁疗护床位从412张增加到957张,执业医生从96人增加到204人,执业护士从208人增加到449人,医护人员数量比试点之初增加115%。同时,首批试点地区还积极探索,推动出台了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缓和医疗以及安宁疗护应被纳入基本医疗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参加蓝皮书发布会并对安宁缓和医疗的发展做出了展望。他指出,为了进一步推动安宁缓和医疗在我国的发展,最基本的是要对专业名词的定义及应用范围进行明确。此外,也要逐步建立、健全缓和医疗作为独立专业学科的发展,以推动其在专业及学术层面的进步。在政策方面,缓和医疗以及安宁疗护应被纳入基本医疗,这不仅仅是对于生命、对于人权的尊重,也是相关医保政策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基础。同时,韩启德院士也指出安宁缓和医疗的根本在于社会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因此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也是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Palliative Medicine)的定义 :缓和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自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的有关决议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对缓和医疗的关注日益密切,不仅要求各国政府和地区当局将缓和医疗纳人现有卫生服务体系,而且要求不定期发布缓和医疗供需和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国缓和医疗发展蓝皮书2019~2020》即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

    

     视频拍摄:昕亚

     编辑:昕亚

     审核:陈惠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请联系值班编辑:010-58302828-6808

     往期回顾

     ● 为健康中国贡献公益力量!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健康中国创新管理发展专项基金”成立● 张雁灵曹泽毅: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让医者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现场独家采访 | 80名获奖医师心声:国家危难疫情狂暴时,我能尽一份力很自豪(附视频)●【视频】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