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成为了她的粉丝? |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 ④
2021/1/11 18:12:02 医师报

    

    

     专家寄语

     在全球纸媒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医师报》转变思路,逆势增长,化危为机,在医卫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新冠疫情期间,《医师报》人逆势而上,及时传播抗疫实况、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报道各学科进展。为推进行业前行贡献力量,成为医生喜爱、专家信赖的行业权威媒体。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医师报》总编辑 董家鸿院士

     2010

     讲述我与医师报·故事

     与医务人员共成长

     推动专业发展实至名归

     2010年春节,本报记者见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教授时,他正在忙着给新收治的患者上呼吸机,而这已是春节期间收治的第5名上呼吸机的患者。“这是我在单位过的第20个春节,其实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就没有节假日这么一说。可以肯定的是,春节中全国80%以上的急诊科主任都是在医院过的。”

     如今,回忆起与《医师报》共同度过的岁月,周荣斌教授不禁感慨:“《医师报》推动了医疗行业发展,与医务人员共同成长,是我们的依靠,让我们有一种家的感觉。”

     周荣斌教授指出,《医师报》不仅在学术方面推动了各学科的进步,在法律维权、医患关系、医学人文等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推动了行业进步。

     特别是发生影响较大的医患事件时,《医师报》总会在第一时间邀请我国法律、临床、医学伦理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共同讨论,并提出具有代表性、批判性的观点,进而引发全社会的思考与讨论。既维护了医患和谐,也推动了我国对医生、患者权益的保护。“除了《医师报》,还没有其他报纸能对医疗行业报道得如此迅速、专业、敏锐。”

     多年来,《医师报》开展“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评选、急诊医师摄影大赛等独特的创意活动,真正聚焦医疗领域,关注医务人员。周荣斌教授表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许多医务人员产生了荣誉感、自豪感,进而备受鼓舞,继续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

     坚持独特风格实属不易

     2010年,我开始阅读《医师报》,将阅读时发现的一些小错误寄给编辑们,编辑基本上都会和我交流。

     2016年《医师报》创刊10周年之际,报社邀请我到北京参加年会,使我很受感动。我也下定决心将阅读《医师报》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发现错误后一直坚持给相关编辑反馈,编辑还会及时给我反馈信息。从2016年开始,我专门准备了笔记本,记录一些自己认为是错误,但经查询是正确的,或编辑反馈后确认是正确的相关内容。至今已记录了160多条,这是《医师报》送给我的知识,也是我宝贵的财富。

     2020年,《医师报》决定让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担任审校老师,目的是尽力把版面的编辑错误消除在出版前。说实话,听到这个信息时,我既惊讶又感到难以胜任。但是既然报社信任我,我就应该尽力做好这一工作。为此,我又多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医学教科书上或权威期刊中常用的医学术语缩写和涵义等医学知识,以便在审校时使用。如今,笔记本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中很多是在阅读《医师报》中学到的知识。

     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变化。《医师报》能坚持办报风格,提供高质量的纸质版报纸,实属不易。我希望报纸继续坚持自己的风格、特色,真正成为“医师之家”,不断提高办报质量,特别是在版面设计、内容精选及文字应用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我将永远是《医师报》的忠实粉丝。

     (甘肃省陇南市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铅锌矿职工医院 何葆林)

    

     编辑:曹粟满

     审核:陈惠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请联系值班编辑:010-58302828-6808

     往期回顾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 ③ |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 ② | 每年我们相约在年会

     一次夜班,我无意中浏览了一份《医师报》……|我与医师报的故事

     上下滑动文字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