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德力量 探索适合国人的脑卒中康复方案 | 第五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三地联动召开
2022/8/23 20:03:46 医师报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经过四年的努力与发展,一年一度的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已经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2022年8月20日,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与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共同举办的“合衷共霁,达创新生”2022第五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在上海、北京、成都三地联动召开。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单春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费子芙女士为大会致辞并指出,神经康复是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在中德神经康复领域搭起一座学术的桥梁,持续促进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卒中防治的发展。勃林格殷格翰推出的创新卒中整体解决方案,覆盖预防、教育、检测、急救、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卒中疾病各个环节,也将会助力中国卒中防治的发展。

     在单春雷教授主持的“‘健康中国2030’—大咖共话中国康复之路”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指出,早期康复的实施、三级康复网络的落地以及康复的标准化是建设中国神经康复之路的关键点,未来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完善。此外,学习和利用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同总结国内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最终让患者获益,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

    

    

     上海会场

    

    

     北京会场

    

    

     成都会场

     学术环节

     本次会议群英荟萃,大咖云集,汇聚了国内及德国众多神经康复领域权威专家,分别针对领域内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合篇——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

     上医治未病,脑卒中可防可控。发病后“生死时速”尽快通过绿色通道就医,减小伤害;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还患者“社会人”功能,卒中病程中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优势凸显,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从“疗”角度强调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早期再通再灌注治疗,其可缩小脑梗死面积,使可逆性损害缺血组织恢复,改善神经损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公维军教授则从老龄化社会角度出发,提出老年人因器官衰老、脑卒中意外导致康复需求激增,康复医学可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康复医疗服务,让老年人生活有质量、有尊严,重新体现作为社会人的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提出了社区康复发展的标准,希望以高标准规范化康复治疗,让卒中患者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最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推动我国社区康复高质量健康发展。

    

    

     霁篇——神经康复前沿技术和远程数字康复

     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神经研究将大大拓宽人类的视野,而神经康复的前沿技术层出不穷,效果喜人,运用网络无限拉近空间距离,远程实现数字康复,更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让康复治疗真正“江城春霁雪初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提纲挈领地对卒中后认知障碍专家共识内容作出解读,并点出了数字疗法的重要性。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提供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可及性、依从性及体验感,节省医疗成本,未来将进入医疗核心圈!

     成都中医药大学康复学院金荣疆教授对远程康复技术作出讲解。远程康复通过视频指导、虚拟现实康复技术等手段支持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等恢复,实现康复治疗师与患者实时互动,让患者接受更持续的康复医疗服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强教授讲述了远程康复的机遇和挑战。远程康复在新能源、政策、高科技手段支持的机遇下,正面临着执行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规范程度低、接受程度低等挑战,未来将朝着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互通互联的方向前行。

    

    

     达篇——中德康复理念探讨

     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德国脑卒中康复医学已有逾百年历史,因规范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被公认为国际领先的标准之一。探讨中德康复理念异同,分享进展,将大大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发展进程!

     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舒乐博教授分享了德国康复医疗模式。德国以社会法律、医院内部、个人治疗及与康复治疗师互动等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康复体系,并根据病程发展分阶段建立康复模型,针对性恢复大脑功能,并通过患者满意度、出院报告同行审批等9项关键绩效指标予以确保康复质量!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Theresa Trips-Hasebrink医生介绍了德国康复模式中神经心理学的功效。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各种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症状,影响人脑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充分考虑到患者家庭、职业、爱好等环境因素,以各种筛选工具评估病情后,利用补偿疗法、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手段行神经心理治疗,关注心灵康复。

     四川省人民医院余能伟教授立足社会实际,分享了我国卒中康复的理念与实践情况。我国卒中康复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仅11.5%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经过数年实践,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医院早期康复治疗为一级康复,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行二级康复,社区或家中继续康复的三级康复体系,有待继续完善发展。

    

    

     新篇——言语语言治疗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致残问题中,以口语理解和表达障碍、阅读理解障碍及书写障碍为表现的失语症占据着半壁江山。行之有效的言语语言康复治疗,能让失语症患者重新成为“社会人”。

     中日友好医院谢欲晓教授在她的演讲报告中,介绍了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失语症患者康复方案。对失语症患者充分评估后,可按照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组成的ICF框架导向康复体系的设计,遵守八个关键点,让患者在社会环境中恢复功能。

     把握了失语症患者康复方案的整体方案设计后,又该如何具体操作?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席艳玲教授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给出了治疗策略。听、看、读共同构成了汉语词汇理解的心理语言评价体系,用不同工具测定出具体受损通路,便可“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Marc Arleth和Sophie M?ller治疗师则介绍了脑卒中患者撤离呼吸机过程中的呼吸和语音治疗。说话瓣膜广泛应用于脱机过程,其可帮助恢复气道正压、改善吞咽、加快脱机、缩短拔管时间等,用于辅助吞咽困难治疗、失语症治疗等,加快患者恢复。

     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张弛医生分享了中心德国康复模式成果。在长期实践中,霁达康复建立了独有三级评估体系。一级整体功能评估采用早期巴塞尔指数(EBI)、功能性独立量表(FIM)指数等国际标准评估总体生活能力和独立性。二级特定功能评估量化测定患者言语、认知及听理解程度。三级个体化深度评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为满足特定功能应用SMART原则设置。三级评估先进高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结语

     为期一天的会议,内容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线上线下共计5万余人次参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康复医疗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医院的重视,同时还需要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勃林格殷格翰将继续在康复学科建设与交流、远程数字康复等多个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助推“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第六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再聚!

     排版/编辑:宋箐

     审核:许奉彦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