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中肿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团队,改写临床指南让消化道肿瘤患者活得更好
2022/8/23 6:30:00 医师报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指南是肿瘤医生治疗患者时要遵循的治疗规范。十几年前,由于我国肿瘤领域的临床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肿瘤治疗指南差不多都是照搬国外,指南领域言必称NCCN。而现在,越来越多国人自己的创新研究已经改写了国际指南,也写就了自己的指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一项研究成功需要几年,很多创新研究持续产出,需要的就是战略布局时的眼光,以及搭建能持续产出科研成果的软、硬平台的集体行动力。

     近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瞄准“卡脖子”技术、聚焦国家急需,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在基础研究、转化医学、肿瘤治疗新策略方面产出的大批科研创新成果蜚声海内外。2021年,国内有1641家医院参与的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消化病学领域排名第六,肿瘤专科医院里排名第一。徐瑞华既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也是消化道肿瘤领域带头人,他带领的团队致力于:“立足世界最大的湾区,紧跟国家的步伐,成为世界顶尖的肿瘤中心,实现攻克肿瘤的伟大梦想!”

    

    

    

    


     消化道肿瘤患者一半在我国 要有一流的诊疗团队

    

     全球一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我国,上到食管癌、胃癌,下到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都很高,并且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早期肿瘤患者为主,我国消化道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让临床诊治更具挑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但刚建院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淋巴瘤为特长,针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医生很少。

     2005年,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学成归国的徐瑞华带领下,中心消化道肿瘤内科诊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聚焦我国高发肿瘤,建团队、纳人才,实施人才建设“领航计划、腾飞计划、展翅计划”,攻坚克难,不断孵化各层次人才。一方面,全面实施“临床博士后制度”,让新入职的青年人才全部加入博士后培养,培养出既能看病又能科研攻关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团队根据实际临床和科研需要,积极引进临床、基础和生物信息学等多方向研究人才。此外,中心与全美肿瘤专科排名第一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结为姊妹医院,与世界很多先进的癌症防治中心及科研机构有密切联系,通过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计划等,为团队成员打开国际视野、肿瘤诊疗对标国际奠定了基础。

    

     “一进安德森癌症中心首先会被它的规模震撼,科研和管理楼加一起有二三十栋,仪器设备也都是世界顶尖的。”在安德森癌症中心读了4年博士归国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王峰这样介绍她第一次进到这所国际顶尖研究中心时的震撼。王峰表示:“虽然不得不承认和顶尖癌症中心相比还存在药物、设备、新治疗理念方面的差距,但经过近年的发展,在临床治疗策略方面,国际国内已差距不大;在科研方面,我院正在接近国际一流医院的水平。”

     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的年轻人,继承了老一辈不怕苦、肯钻研的精神,在经过培养和历练后,在基金申请、领导临床研究方面也都日益成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团队的几十项研究成果都改写了NCCN等国际权威诊疗指南,成为如今的标准治疗。还有多项成果被写入肿瘤诊疗教材。针对早期筛查,团队创建了ctDNA甲基化新型诊断体系,提高了肝癌及结直肠癌的早诊率;针对中期诊治,团队提出了个体化预测复发及化疗疗效的模型,明确了化疗获益人群,率先提出了降低化疗毒副反应的新方案,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最突出的成果还在于对晚期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建成了晚期肠癌全程治疗体系,大幅延长了患者生命;创建了晚期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中国方案,刷新了这一难治疾病的患者生存期纪录。

    

     聚焦临床“刚需” 持续产生改变临床实践的“中国方案”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肿瘤防诊治的重点和难点,给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沉重负担。作为承担肿瘤防治重任的“医疗国家队”,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以解决肿瘤领域“刚需”为使命,努力用自己创新的标准治疗,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团队创建至今,仅用了十几年,硕果累累,研究成果覆盖消化道肿瘤各个领域,甚至一些罕见肿瘤。

     我国肝癌高发,早期诊断手段效果差、早诊率低,这成为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的障碍。徐瑞华、王峰带领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瞄准这一临床问题,先后攻克了稳定提取微量ctDNA、提高重亚硫酸盐转化效率等一个个技术壁垒,终于研究出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和预后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采血量仅3 ml,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创新在肠癌中取得进一步突破,通过肠癌筛查队列,发现循环肿瘤DNA诊断准确性达90%,为推动肠癌筛查奠定了基础。此外,团队还将ctDNA技术应用于中期肠癌术后复发监测及晚期肠癌靶向治疗疗效动态检测,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在上消化道肿瘤早诊领域,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消化道癌内镜AI辅助诊断系统(GRAIDS)。经临床实践数据验证,该系统对上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敏感性高达 90% 以上。这一创新成果解决了我国内镜医生短缺,均质化不足的问题,让小医院也能有高水平的“消化道内镜师”。

     团队还在消化道肿瘤转移耐药机制和临床诊疗优化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其中针对食管癌开展的两个大型Ⅲ期临床研究,创建了免疫联合化疗新方案,使用具有更强的免疫协同效应的紫杉醇+顺铂方案取代了欧美常用的5-FU+顺铂方案,刷新了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生存期纪录,为国际免疫治疗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他们牵头制定了全国诊疗规范9部,创建了23项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新技术,创立了3种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方法。

     这样的成果不胜枚举,创新背后团队的领军者徐瑞华说: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我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一起努力,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

    

     个体化精准治疗 让消化道肿瘤患者治愈可期

    

     徐瑞华表示,“目前人类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结直肠癌为例,目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结直肠癌患者,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90%以上,Ⅱ期患者在80%以上,Ⅲ期患者能达到70%,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也可达40余月。但毫无疑问,对于晚期患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长期致力于个体化治疗的探索,创建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新方案,建成了全程治疗新体系。首创了卡培他滨口服维持治疗新方案,减毒增效且口服方便,开创了晚期肠癌化疗新模式。在精准诊断方案方面,徐瑞华领衔中日韩研究者团队,创建了UGT1A1分型指导下的亚洲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低毒高效,改写了国内外治疗指南,也彰显了我国科学家领导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实力。

    

     在靶向和免疫治疗中,团队也不断发力,引领进行了多项大型国内外多中心研究,研究结果都直接改写了国内外指南,促进了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一批新药上市,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仍在应用的临床标准治疗。在免疫联合靶向研究这项创新尝试中,确定靶免联合可以提高难治性结直肠癌疗效,延长生存期。此外,徐瑞华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以“无临床病灶”为目标的治疗模式,通过内科治疗使病灶缩小,创造手术机会,使部分晚期大肠癌患者实现了治愈。这些重大研究成果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纳,提高了中肿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在产出高水平临床研究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临床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加速肿瘤创新药物、医疗创新技术的落地,未来将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包括消化道肿瘤在内的所有癌症的诊疗,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用创新将消化道肿瘤研究的“荒漠”变为“绿洲”。徐瑞华院长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清晰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也就是到2035年走在世界一流肿瘤中心前列,这样的远期目标都需要靠创新来达成。所以,“用创新创造未来”,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坚持创新驱动的中山肿瘤防治中心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未来将解决更多临床问题,让我国乃至世界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畅享更美好的生活。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①|张茂:走出一条示范性急诊学科的成长之路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②|李秋:用脚踏实地的干劲,为肿瘤患者竭尽所能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③| 浙江省中医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更多可能性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④|互联网医疗让医患双方“找到对的人”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⑤|李涛:践行精神医学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⑥| 肝癌“续命人”陈敏山教授团队:多学科诊疗并进,用医术暖人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⑦|广西医科大一附院麻醉科团队:日间手术高效安全的守护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⑧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从独木桥走上“阳光道”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⑨|贵州航天呼吸团队:20年笃行,数十万公里路,燃起基层呼吸学科的燎原之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⑩|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宁波市第二医院院长王波定:蓄势腾飞待辉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程向东教授:打造患者首选的研究型肿瘤中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北肿李健:把冷门焐热的新时代好医生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厦门市第五医院:以专家团队为驱动 点燃高质量创新发展引擎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浙大二院肿瘤内科:不负患者 不负时代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訾聃:在全球妇科内镜医师盛会上展示中国形象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站在新时代坐标上华丽绽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王育:迎难而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钟华:做科研的领跑者和传承的中转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团队:科室有特色,医生有专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陈玉国: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前三甲 打造急诊医学“齐鲁品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邢念增教授:仁心待人 技术立命 创新为魂

     排版:王丽娜

     编辑:王丽娜

     审核:许奉彦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