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 陈昶:全心全意为民 守护肺部健康
2022/8/24 6:30:00 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初次看到“陈昶”这个名字,是在今年6月初朋友圈转发中的那条新闻《连续两天完成两例高难度肺移植,上海市肺科医院移植团队再创生命奇迹》。彼时上海刚从今年那场持久的疫情中解封,流动起来的上海需要一些正能量来“活血”,而这条新闻时机正好。
再次看到“陈昶”这个名字,是在前不久报社给我的采访任务单中,“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陈昶”赫然在列。接到任务第一时间查了“昶”这个字的音义。昶,读chǎng,主要有两个意思,《说文解字·新附》中有昶,日长也;《广雅》说:昶,通也。综合“昶”的意思有白天时间长、光明、畅达的意思。深入了解,你会诧异于一个人是如何集聚如此多能量,并总能保持阳光心态,完成这么多富有挑战的工作,果真人如其名,被需要时总是精力充沛又温暖沉静。


管理 培养人才与放权是两大法宝
作为专科医院的党委书记,在管理工作之余,陈昶还是胸外科的“一把刀”,每年七八百台手术,平均每天2~3台手术,每台手术3小时以上,他还定期到上海周边城市的兄弟医院带教、会诊,组织参加学术会议等。与之接触的人都知道,陈书记为人和善,极少发脾气,从容沉着而又和风细雨。
当问及如何权衡临床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时,陈昶透露了他的“秘诀”:做好时间管理。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工作中游刃有余,有两个窍门:一是培养人才;二是放权。“进入管理岗位后,我很快就明白,做事业,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并不是单兵作战,需要团队协作实现目标。”陈昶强调,只有一个“陈医生”,当然做不了这么多工作,要培养很多的“陈医生”来共同管理,所有的事情就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陈昶教授与团队同伴一起查房
陈昶继承上海市肺科医院人才培养的传统,并加以发展,采用“顶格使用”和“破格提拔”的原则,同时对人才进行潜力挖掘和提前培养。
小刘医生今年35岁,医院给他设定的目标是5年内在临床中独当一面,有创新力,有科研思维和经验,最好有高质量的科研在研。5年时间要成长为成熟的临床科研型人才,单靠自己肯定无法实现,所幸医院制订了分级人才培养计划,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培养计划,给他配备了双导师。一位导师负责临床能力,另一位导师负责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两位导师在选择时会充分考虑实际,让本身有合作的导师搭档,在培养上会更有默契。这就是医院双导师制,因材施教的典范。
“提前培养”是医院另一项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那些优秀的毕业生或在读博士生,医院会在他毕业之前进行“职工同等待遇”的培养,用医院正式职工所需的经费来培养优秀的医学生,是院领导的格局。而这部分优秀人才,恰恰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保证医院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前沿 肺移植让患者畅快呼吸
连续两天,圆满完成两例高难度肺移植!“蜂窝肺、肺动脉高压,高流量吸氧情况下从事简单的床旁活动仍觉气促,生活无法自理。”今年5月底复查时,73岁高龄的叶先生肺动脉高压已造成心脏形态变化,一旦超过心脏能够承受的临界点,随时可能发生猝死,为了使心脏和肺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纠正,双肺移植无疑是最佳选择。69岁的李先生因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差,需长时间高流量吸氧,离不开ECMO维持生命通道。专家组综合研判,单肺移植术迫在眉睫。两天完成两例高难度肺移植,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昶教授正在手术中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肺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医院之一,医院是肺移植领域的开拓者,是多项“首次”的保留者。1996年,团队完成了我国首例肺容积减少术;1997年,又成功实施双侧肺容积减少术;2009年,从世界顶尖肺移植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学成归来的陈昶教授与科内前辈丁嘉安教授、姜格宁教授一起,带领胸外科成功实施了小儿活体肺叶移植手术。至此,中国首例活体肺叶移植手术正式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活体肺移植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

团队收到患者送的锦旗
十余年的发展,中心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全面,实现了肺移植术式全覆盖,包括单/双肺移植、活体肺叶移植、肺再移植、肺移植同期联合双侧肺减容手术等。截至2022 年7月,团队累计开展肺移植术 255 例,居上海第一,围术期存活率达90%,超过一半患者长期生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上述技术优势,陈昶牵头成立了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攻关肺移植围术期管理及术后生存难题。如为71岁肺移植患者过生日,团队对肺移植患者的关爱融入医疗与生活中,他们用专业的技术治愈患者,用最真挚的关爱温暖患者。医院在肺移植患者的康复管理上取得进展,很多患者能获得与同龄人相同的生活质量。
创新 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是提高治疗率最有效的手段。
肺磨玻璃结节是在CT影像上像磨砂玻璃质地的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有人把肺磨玻璃结节比做天边的一片云,量少时是风景,量多时或许就会带来疾风骤雨。在很多一段时间内,肺磨玻璃结节都是诊断的灰色地带,治与不治、如何治疗都没有标准可依。
陈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了首个中国磨玻璃结节早期肺癌诊疗规范。该规范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一经面世,即被胸外学界认可,成为肺磨玻璃结节公认诊治标准,也成为《2016 年中国肿瘤防治进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昶团队创新性应用肺癌智能诊疗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肺癌影像学图像信息,开发影像智能阅片诊断系统,极大优化临床肺结节筛查流程,使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了15.8%。对于早期肺癌的治疗,陈昶率先在国际上大规模开展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术,建立单孔胸腔镜手术规范,并牵头成立上海普胸外科临床能力促进与提升专科联盟,推动肺癌微创诊疗的规范化开展。
无论是智能诊疗还是微创治疗,聚焦的都是早期肺癌的诊断与治疗,将肺癌的诊疗关口前移,让更多患者在早期即可确诊,进行手术,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该系列创新源于陈昶主持的《早期肺癌外科多节点精准诊疗策略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该项目从术前、术中、术后,对早期癌症的筛查、手术决策、复发高危人群识别及辅助治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2020年,项目荣获上海市抗癌协会颁发的第五届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

陈昶教授在门诊看诊
此外,他在大气道外科领域也多有创新,连续 8 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气管外科名医 Top 10”。他革新大气道术式,解决气道肿瘤多项治疗难题,设计并实施“瓣”式成形术,为原先无法切除的患者提供根治性手术机会;他首创隆突“Y”型支架,为濒临窒息的气道狭窄患者提供转危为安的手段,获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沿用;他首创3D打印仿生结构长段气管,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长段气管缺损功能性修复的临床前验证,加快人工气管替代物实现临床转化。
正如陈昶在采访开始时所说:“经过困难的救治后,患者重获新生,他们的眼神、言语中流露出来的感激之情,会给医者带来欣喜与成就感,这种愉悦难以忘怀,是坚持做一名好医生的动力来源。”多年来,他在胸外科各个领域开拓进取,追求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一系列的成果反哺到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进步、技术进步和思想进步,推动着中国医疗行业的进步,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①|张茂:走出一条示范性急诊学科的成长之路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②|李秋:用脚踏实地的干劲,为肿瘤患者竭尽所能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③| 浙江省中医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更多可能性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④|互联网医疗让医患双方“找到对的人”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⑤|李涛:践行精神医学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⑥| 肝癌“续命人”陈敏山教授团队:多学科诊疗并进,用医术暖人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⑦|广西医科大一附院麻醉科团队:日间手术高效安全的守护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⑧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从独木桥走上“阳光道”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⑨|贵州航天呼吸团队:20年笃行,数十万公里路,燃起基层呼吸学科的燎原之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⑩|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宁波市第二医院院长王波定:蓄势腾飞待辉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程向东教授:打造患者首选的研究型肿瘤中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北肿李健:把冷门焐热的新时代好医生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厦门市第五医院:以专家团队为驱动 点燃高质量创新发展引擎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浙大二院肿瘤内科:不负患者 不负时代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訾聃:在全球妇科内镜医师盛会上展示中国形象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站在新时代坐标上华丽绽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HIPEC技术团队:打造腹腔种植转移领域的沙漠绿洲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王育:迎难而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钟华:做科研的领跑者和传承的中转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团队:科室有特色,医生有专长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陈玉国: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前三甲 打造急诊医学“齐鲁品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邢念增教授:仁心待人 技术立命 创新为魂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中肿消化道肿瘤内科团队: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团队,改写临床指南让消化道肿瘤患者活得更好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百年传承,初心不改!卢艳丽:用道济精神解百姓病痛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特色学科专家团队:把“有温度的医疗”融入每一个细节中
排版:黄晶
编辑:黄晶
审核:许奉彦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