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张筱凤:一切源于热爱
2022/8/25 18:24:06 医师报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尹晗)“如果说胆胰的检查是一个谜,那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就是解谜的钥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杭州市消化病医院院长张筱凤教授说。
20世纪90年代,还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名主治医师的张筱凤接触到了ERCP,她立刻意识到,这将是破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难题的关键。“在诊断层面,内镜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断,从而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在治疗层面,内镜微创外科治疗能最大程度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这将是未来消化疾病诊疗的发展趋势。”
然而,当时的ERCP需在X线引导下进行,医生们操作时即使身着铅衣、全副武装,也难免受到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该技术不仅没有指南、共识,在国内教科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困难面前,很多同行都退缩了。
“我常对自己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哪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张筱凤逐渐掌握了ERCP的技巧。30多年时光,她在与消化内镜技术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开展了目前报道全球最小儿童ERCP(患者出生仅100天)、最大老年人ERCP(患者107岁)、Spyglass下胆胰管检查治疗、光动力治疗、胆管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超声内镜(EUS)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术、EUS联合ESWL顺行胆道取石等技术,提出了提高胆胰疾病诊断率的“三镜联合”理念。近10年来,她个人完成ERCP联合EUS治疗13000余例,是同行及患者眼中不知疲倦的“ERCP女超人”。
在她的坚强,和那些堪称“传奇”的经历背后,是一个个与“热爱”有关的故事。

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
“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哥哥也是消化内科医生,是我的同行。小时候,我是在医院长大的孩子。当时,恰逢毛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就随当医生的母亲他们一起下基层,为农村群众诊治。”
在那个医疗技术与资源匮乏的年代,张筱凤看到了母亲那一代医生千方百计地提升技术水平,为一方百姓解决健康问题的执着;也看到了百姓对医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上到市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患者的身份、地位,母亲都会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与治疗。那时的我就想,医生一定是无冕之王,也立下了从医的志愿。”
然而,张筱凤的医生生涯还未开始,就险些止步于高中。当时,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老师动员她报考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专业。几次三番的劝说,让张筱凤不免有些心动,就跑去大学的计算机系“参观”。但就是这“一面之缘”彻底打消了她从事IT行业的念头:“偌大的房间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着一排排‘大铁柜子’学习。我立刻就觉得这项工作不适合我——他们脸上是没有表情的,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东西。我要跟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最有趣的。”
1986年,张筱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直到工作后,我才知道当年母亲有多苦。”张筱凤说:“母亲从不在我们面前抱怨、也从不在我们面前叫苦。她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好像每天的时间都可以排得很满,好像睡觉跟她没什么关系似的。”
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培养出了张筱凤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工作中,只有拿起内镜或在深夜回想起疑难患者的病情时,总是笑眯眯的她才会严肃起来。查房、门诊、手术、教学……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如水,匆匆流过了三十多年。“当医生苦不苦?当然苦,但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出门,一位乘客问我:你是医生吗?我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能闻到你身上的消毒水味——我这才知道,医生的‘味道’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张筱凤说,最近,小孙子的幼儿园老师给他写了一个评语: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医生。这让她感到非常惊讶——儿子没有从事医疗行业,自己和同为医生的丈夫也很少照料孙子。但医生的气质还是在隔代人身上展现无遗。“我想,这就是所谓传承。”
用“温度”守护热爱
诚然,医路不只坦途。张筱凤也经历过医患关系的“至暗时刻”,但她始终用“温度”温暖患者,守护自己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在她心中,“做有温度的医生”这句座右铭,包含着她对于“好医生”的深刻理解。
“考入医学院后,我报了三门选修课:高等数学、语文和心理学,这三门选修课让我获益终生。”张筱凤说,一个好医生,学好数学有很大优势——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对病情的分析需要挖掘各种临床表现中的潜在联系,这无疑考验着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单目内窥镜成平面的图像,缺乏立体的感知,需要依靠医生将二维图像“脑补”成三维空间;而超声内镜的出现又将“二维”的病变展现出了“三维”的深度,医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立体几何能力才能迅速掌握。
好医生还要是个教育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医生,传承医学才是最重要的。不仅通过手术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技术要点总结成简单易懂的语言,带动学科的发展。
最后,好医生还要是一个心理学家。医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引起患者内心的波澜。“因此,在面对患者时,我们不管有多难,都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患者鼓起与医生携手战胜疾病的信心。”张筱凤说,就在最近几天,一位老年患者因肝硬化门静脉栓塞,出现腹水,并导致肾功能不全。经过消化内科团队近一个月的救治,他渡过了难关。但需要终身血液透析的结果却像一座大山那样压垮了他。患者说:我不治了,我要回家。
张筱凤看懂了患者的心思,对他说:你知道吗?就在去年,国家在透析室建设和透析医保支付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相关耗材也被纳入了集采;另外,随着你疾病的好转,透析的频率有可能从一周三次减少到一周两次,为什么要放弃呢?患者听后很高兴、当天就把临时血透管换成了长期血透管,开开心心地出院回家了。
患者常说:“谢谢医生。”但事实上,医生也应该感谢患者。张筱凤说:医患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也是相互成就、相互温暖的知己。就像浙大二院那张著名的黑白照片——一位穿长衫的孩童,一位戴礼帽的老人,相对而立,互相鞠躬致意。医患之间本应是这样一种关系。
“表扬教育”让更多人热爱她的热爱
2022年1月27日,杭州市消化病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首任院长,如何将自己对医疗质量的坚持、对医疗技术的追求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传承下去,成了张筱凤心中的头等大事。
“患者获益是医生工作的原点,医疗质量不能保证,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张筱凤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医生经常要在几秒钟里做出精准的判断,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这一要求对年轻医生而言并不轻松。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张筱凤在担任消化内科主任之初,就创立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明确18项核心制度时,我拿着科室制度和它进行了一个比对,发现相似度超过90%。”
多年来,张筱凤始终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临床上遇到困难,随时都可以打我的电话。”也因此,“半夜三更被叫起来”成了她的常态。而今,借着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这股“东风”,张筱凤率先借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医生、护士、医技、管理人员等不同层面的决策需求提供帮助,并将医疗AI与临床诊治过程相结合,帮助规范临床医生诊疗行为,减少诊治疏忽和医疗文书缺略,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她说:医疗质量控制永远在路上。
学科发展是一场接力赛,一个人永远都跑不到终点。作为学科带头人,张筱凤将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团队与同行。对内,她采用“铺开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法,结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外,她每年组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胆胰疾病诊治及消化内镜治疗),连续10余年举办全国胆胰疾病诊治论坛,多次举办全国ERCP学术会议,创办ERCP、EUS高级培训班和早癌诊治培训班,培育了一大批省内外消化内镜医师,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我从小就是被表扬长大,记得小时候,妈妈夸我:你看,小三(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洗脸时每次都把耳朵后面和脖子洗得干干净净——其实在那之前,我洗脸从来‘只洗脸’,但妈妈的夸奖让我知道,洗脸要把耳后和脖子洗干净,也让我认识到了‘表扬教育’的力量。”的确,那力量让她在若干年后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最美杭州人”“杭州工匠”等荣誉称号,也让医院近年来ERCP手术量一直位居国内前三甲。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她带领的团队,以《胆道疾病内镜精准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一举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1年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重点实验室获批;时隔一年,杭州市消化研究所与“杭州市消化病医院”同时挂牌成立,科室成长为医院,主任担任了院长,学科的发展蒸蒸日上。张筱凤欣慰地说:“和一群年轻人一起,为了一项年轻的事业奋斗,我感觉干劲十足。”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北肿消化肿瘤内科团队:三代人攒家底,从无人问津到门厅雀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张力教授:临床科研并重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张北平教授:中西结合 精诚至善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邹多武教授:用药如用兵,命医犹命将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韩宝惠教授:40年在呼吸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呵护百姓健康
排版:胡海燕
编辑:尹晗
审核:张玉辉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