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杨衿记:做肺癌患者生命中的“拾光者”
2022/8/26 19:01:51 医师报

    

     每周四的清晨,他都会早早带着提前备好的三杯热茶和两瓶凉白开来到门诊室,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患者队伍。进入诊室,他将手里的水杯放在离自己触手可及的窗台上,以便于在长达六个小时的出诊中及时补充水分,直至看完所有的患者。清晨一缕阳光正好打在他的办公桌上,打开电脑,匆匆一瞥,今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有增无减,全国各地的都有。深吸一口气,开始今天繁重的门诊工作。

    

     这是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杨衿记主任最稀松平常的一天,他所在的肿瘤中心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 是肺癌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为特色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除各类特需、特色、疑难病门诊以外,还设有肺癌脑转移、肺癌MDT专病门诊,一年门诊就诊患者达几十万人次,是广州市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肺癌综合门诊,每年全国的晚期肺癌疑难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学科带头人、国际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领衔组成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团队,现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肺癌综合诊疗先锋团队。

    

    

    

    子承父愿,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与学医结缘,对杨衿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父亲。

     “当时父亲不幸罹患晚期胃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把我叫到床前,讲述一段我不知道的历史。在我还未出生时,爷爷不幸罹患‘广东癌’—鼻咽癌,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期间,父亲全身心的在医院照顾爷爷。就是在那段日子里,父亲亲眼目睹医生救治患者的全过程,医生救死扶伤的风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想,未来假如有个儿子,一定要他做一名医生。”

     后来,因父亲也不幸罹患胃癌,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杨衿记子承父愿顺利考入了中山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生。象牙塔里的日子一晃而过,临近毕业之际,在选取专业方向时,因仰慕时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院常务副院长吴一龙教授,杨衿记考上了吴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九十年代末,肺癌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内科研究进展缓慢,甚少有大突破。杨衿记跟顺吴一龙教授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启了一半临床(胸外科)一半科研(肺癌内科)工作。

    

     从医是我一辈子最擅长的事

    

     这是他从医之路上第一个转折点,跟随吴教授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后,他从一个普通基层的医生转变为一名肿瘤专业的胸外科医生。

     杨衿记告诉记者,刚进入临床做主治医生时,病房中每天都有不少的胸廓造口术和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溃破并窦道形成做了扩创/病灶清除的手术,需要给患者换药。换药过程中,特别是胸部造口术后的患者,很多医生不愿意去。因为这类患者造瘘口中有个大残腔,常常会散发出脓臭味,如果不幸合并有支气管胸膜瘘,医生在取出或填放在残腔里的纱布时,患者的肺部会因受到轻微刺激而出现呛咳,这时分泌物会从残腔飞溅出来,往往会精准的喷在医生脸上。所以,换药过程要求医生动作尽量要轻柔、敏捷、干净、利落,避免造成患者不适。同时更需要医生耐心和细心,及时观察患者的不适感,并不断鼓励和安慰患者继续完成清创换药的过程。

     每位患者换药过程需要15~30分钟甚至更久,如果在夏天,即便是在开着空调的病房里,全程换药结束后,医生身上的白大褂都会浸透。然而这项“苦差事”对于杨衿记而言却得心应手,他每次换药的过程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

     除扎实的胸外科基本功,更重要的是他曾自修过《医学心理学》,再加上良好的沟通能力,他特别善于捕捉患者的敏感情绪,并通过有效的安抚化解。只要是他给患者们换药,都能带来很多有趣的话题,惹得满病房里一阵欢声笑语,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整个流程。所以每到清创换药的时候,患者都盼着是他来给自己操作,如果正好轮到杨医生,仿佛是最幸运的事情。

     在最初的近10年的临床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回想起临床一线工作的日日夜夜,感慨良多。他说:“曾有过最初做医生时的笨手笨脚和感到医生不好当的痛苦;又有了认真思索和刻苦钻研之后,逐渐认识到医学科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感悟;于是更有了掌握临床工作的规律,越干越有兴趣和解决患者诊断问题及治好难治患者的兴奋;终于从一名小医生磨炼成为一名想为患者解决问题,钻研解析临床难题的专科医生。

     在吴教授带领下,他积极参与科室的组建和管理队伍建设,同时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也是从那时起,正式开启了影响中国肺癌精准诊疗方向的学术研究,多年之后,以吴一龙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历经坚守与传承,在晚期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突破多个“世界领先”,让经治患者5年生存率领先欧美,与日本等地的世界先进水平持平。并持续突破生命的极限,把谈之色变的肺癌变成了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医学是人文与科研并行的学科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综合学科。2018年,杨衿记被任命为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这些年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扑在临床工作和科研上,并不擅长做当党建工作。接任党建工作之初,一度让他感到十分迷茫。但他还是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党建工作中如何体现特色,如何将党建的工作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医院的日常管理,还是党建工作,现阶段都在朝着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杨衿记认为,党建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院的党建工作中,结合自己在临床的优势,要加强广大医生对医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的认知和落实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从事肺癌诊疗工作近30年的专家,杨衿记见证过几万例肺癌患者的抗癌故事。去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萌生了写一本关于100位晚期肺癌患者抗癌故事,用真实的案例讲述抗癌感悟。想到就要做到,历时半年,由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编著,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本《怒放的生命:100个活过5年晚期肺癌患者抗癌记》与读者见面后,广受好评。杨衿记告诉记者,100个抗癌故事,就是100个鲜活的生命。其中有涅槃重“声”的抗癌女高音,用歌声唱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有“三十而已”的人民教师,为了家人为了学生从来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有妙手仁心的女医生,救人终也能自救,并把自身的生命意义发挥到极致;有用脚步重新丈量生命高度的有志者,通过挑战绝境去感悟人生……

     杨衿记告诉记者,100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对应了党的第一个百年梦想,希望通过在临床中100个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来反映党员医护工作者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同时也以这些鲜活的案例去激励抗癌道路上的患者,让他们能真实的感受到100位抗癌者的力量,从而更乐观地面对,同时将抗癌防癌精神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作为编者,杨衿记表示,这100个故事,都令他非常感动。然而作为医者,这份感动却早在书籍创作之前就有。他认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医学人文故事,有跟癌魔斗争的抗癌故事,突出人性力量,也彰显了医学人文的光芒。

     据悉,今年杨衿记将出版另一本新书《钻石突变,十年磨一剑》。他介绍,这本书主要记录14位ALK/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达十年的抗癌史,每一位走过暴风雨的患者朋友,都是一部悲喜交加的故事,让我们回味无限。这本书还包含晚期肺癌多学科诊疗的精髓内容,希望医生读后,给临床工作的医生一点感悟和体会。

     杨衿记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从医三十年来,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与转化研究中攻坚克难,推动了肺癌多款靶向药进入临床,造福患者无数。他带领团队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与转化研究中不断耕耘,并推动了多项肺癌靶向药进医保,造福患者无数。他还是一名“拾光者”,行走在无数个生死边缘中,而不忘记拾起那些光芒闪耀的抗癌精神。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张北平教授:中西结合 精诚至善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张力教授:临床科研并重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北肿消化肿瘤内科团队:三代人攒家底,从无人问津到门厅雀跃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张筱凤:一切源于热爱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周彩存教授:打造肺癌全能团队 拼出肺癌诊疗“中国速度”

     排版:胡海燕

     编辑:秦苗

     审核:许奉彦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