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丁彦玲麻醉团队:突破瓶颈,麻醉天地大有可为
2022/8/29 7:20:31 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冯倩倩)关于麻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认知:只是配合手术完成任务?在手术室内进行?距离患者的生死很远?其实麻醉专业是涉及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管理;不仅在手术室内开展,甚至在手术室外蓬勃发展,且每项质控指标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转归。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大主任丁彦玲带领的总院区麻醉科,以及朱蕾主任带领的东院区麻醉科,白艳辉主任带领的西院区麻醉科,从最初的安全完成手术室内普通麻醉,到配合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等重大手术,再到舒适化医疗外科快速康复的理念更新,直至现在广泛开展可视化技术等新技术,围绕临床麻醉、无痛诊疗、急诊急救、麻醉疼痛门诊等开展了全面的临床工作,引领麻醉学科进入质的飞跃阶段。



打破传统观念,
引领学科质的飞跃
在2015年一个夏季的深夜,丁彦玲接诊一位疑似心脏被刺破,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已不测到血压,处于休克状态,浅表静脉血管已经看不到、摸不着,这种心脏手术麻醉风险很高,丁彦玲快速为患者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有创血压监测、气管插管,由于患者心脏两处被刺破,血压测不到,心脏几次出现停跳,丁彦玲将数十种抢救药快速注入患者血管,为心外医生手术赢得了抢救时间。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这次手术源自两个17岁少年打架斗殴引起的损伤,这次手术成功地抢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意味着挽救了两个家庭。
提及与麻醉的结缘,丁彦玲表示,很早就觉得治病救人是很神圣的事情,便立志从医,当年的高考志愿都是医学院校。1989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2006年,开始担任麻醉科主任。30年前,麻醉专业还没有被大众熟知,很多麻醉医生都不愿意一直待在这个岗位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脏外科的建立真正坚定了丁彦玲的信念。

丁彦玲主任在工作中总是一丝不苟
1990年,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决定组建心脏外科,这是医院进入快速发展的里程碑。1991年,医院成建制派出团队到北京安贞医院进修,丁彦玲就是其中一员。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丁彦玲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一名麻醉医生的重要性。
心脏外科手术需要麻醉技术让心脏停跳,通过体外循环麻醉技术保障全身各种脏器的血液供应。术中,麻醉医生要时刻观察各种监测指标,用药量、种类、时机等因人而异,随时调整,所有的细节都关系到手术的顺利程度和风险大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术后,再让心脏复跳,这些操作不能有一分一毫的差池。丁彦玲触动颇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坚定地走下去。”
1993年丁彦玲学成归来后,心脏外科手术从先心病矫正术、瓣膜置换术,再到冠脉搭桥、大血管置换术、介入治疗等,领域不断扩展,技术不断提高,而麻醉的配合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屏障。所以,麻醉学科要打破传统认知,实现质的飞跃。
伴随外科领域的快速发展,麻醉专业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助推器。麻醉风险始终是手术中的一大难题。麻醉最难的是循环系统(心脏管理)和呼吸系统(呼吸管理),这是麻醉中两个最主要的核心技术。
多年来,丁彦玲带领团队致力于麻醉技术的探索: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麻醉配合手术,在手术室内开展。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由于医疗发展,技术更新,特殊的麻醉技术应用于一些重大手术,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第三阶段,2010年之后,随着医疗环境改善,再加上医院领导的支持,丁彦玲团队购置了很多高端设备,并加强人才引进,科室实现了质的飞跃。期间,丁彦玲体会最深的就是理念的提升,即由手术麻醉转变为围术期麻醉,舒适化医疗、快速康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 2010在丁彦玲的倡导和院领导的支持下,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引进了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让麻醉医生的有角度,视野更开阔,大大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降低了风险。可视喉镜在困难气道中的临床应用解决了多年来的麻醉难题。
2014年,在丁彦玲的积极推动下,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在保定市率先开展(在省内也较早)超声技术引导下的可视化麻醉技术。改写了神经阻滞操作依赖盲穿的旧操作,提高了操作效率与准确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2019年丁彦玲带领团队在保定市率先开展了麻醉科门诊,培养人才、优化流程,不断扩大舒适化医疗技术领域。
随着科学战胜疼痛,“无痛、舒适、安全”成为临床医疗的发展趋势,麻醉无痛技术将成为舒适化医疗的核心技术。丁彦玲以肠息肉患者为例表示,肠息肉多发,且需要复查。传统的胃肠镜检查时间长、痛苦大,导致患者谈“镜”色变,从而延误诊疗。医院引进了无痛胃肠镜技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麻醉中就像睡了一觉,没有痛感!”“肚子里就像装了一个万能的‘孙悟空’,无痛苦就能检查了!”患者的认可与赞美更加鼓舞着丁彦玲带领团队不断探索。
“在麻醉质控方面,我们以国家麻醉医疗质控指标为抓手,专项质控,专人负责,借助信息化手段,如手麻系统大数据统计,定期开展麻醉质控讨论会,实现质控指标持续改进。”提及麻醉质控,丁彦玲表示,跟随国家卫健委制定的麻醉质量质控指标,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危与转归。
“随着研究结果显示,体温对于患者的转归是非常重要的。”丁彦玲举例说道,体温不但影响术中患者的身体内环境,从而影响药物代谢,而且对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意义也很大。术前、术中、术后要关注患者的体温,实现全方位、全病程管理。
国家非常关注自体血液回收,即回收患者身体流出的血液,经过处理,再输回患者身体。如今提倡提倡自体血输注,一方面节约异体血,缓解血源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使用自体血液更安全,解决了异体血输注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目前这部分管理也已纳入国家质控层面,随着认识与技术的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常态化管理。

8月18日,丁彦玲主任在医师报社参加“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北上广杭四城地铁联动主题公益活动(2022)座谈会(右二)

东院、西院各有特色,
“三足鼎立”齐头并进
2017年冬凌晨两点多,正在值夜班的朱蕾,接到产房的电话:“主任,您快来,有位刚生产完的产妇,疑似羊水栓塞。”羊水栓塞起病比较急骤,而且没有先兆,死亡率大概80%以上。鉴于产妇脸色苍白,生命体征已监测不到,朱蕾根据患者出血量较大的状况,诊断为羊水栓塞。随后,她快速启动专家团队,由麻醉科、手术室、ICU、产科、检验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协作救治,历经5个小时的生命拉锯战,把这位产妇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回忆起这场惊心动魄的医学奇迹,朱蕾表示,早期及时有效的发现、整个团队的快速反应体系和精细的术中管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要将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牢牢地记在心中。
鉴于如今的成绩,朱蕾回忆起东院区的发展历程表示,眼科、妇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学科,随着发展壮大,对于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11年2月18日,东院住院楼正式投入使用,麻醉二科也正式成立并展开工作。一开始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经过几年的发展,从弱到强,东院区麻醉科现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由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无痛分娩、麻醉后复苏室组成的综合型科室,今年,正值麻醉二科成立10周年,着眼未来发展,朱蕾信心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1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中,麻醉二科目前开展了清醒镇痛的新麻醉方式,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较早地成立了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了无痛分娩,推行了多学科(MDT)协作救治模式。随着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日间手术工作也步入了“快车道”发展。目前东院区平均一年的眼科手术量近2万台左右,在三个院区手术量最高。
2001年毕业的白艳辉进入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工作21年,目前主管西院区麻醉科,成立麻醉三科。西院区在提供疑难、危重症诊治及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承担着全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及保定市120院前急救服务功能,患者构成主要是创伤患者与老年患者。尽管工作紧迫、压力较大,但白艳辉很热爱这份工作,并在这21年如一日的坚持中时常感到满足感与价值感。
“西院区老年患者非常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衰 、呼衰、脑卒中等基础病。因此,我们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麻醉。”白艳辉以老年髋部骨折为例指出,此手术最好的手术时机是伤后48小时之内,因为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前血压、心肺功能、血糖控制等因素影响着手术进展。因此白艳辉带领西院区麻醉团队不断探索,将麻醉质量提升到新高度。

不受缚于瓶颈,
麻醉天地大有可为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麻醉专业与患者的生命安危息息相关,但麻醉专业人员面临很大的缺口,究其原因,第一,我国医疗迅速发展,每个院区患者的医疗需求增加,医院扩张,床位增加。人才培养一时达不到这样快速的发展。第二,原来麻醉技术在手术室内开展,如今手术室外麻醉工作蓬勃发展,出现人员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丁彦玲提及麻醉学科面临的瓶颈时说道。
瓶颈亟需关注与解决,对于人员的培养,丁彦玲也分享了经验:第一,“热爱、责任、创新”是从事麻醉岗位的基本品质;第二,通过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的塑造,促使团队人员专业特色技能的养成;第二,注重硕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科室是国家住培基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加强临床培训和考核;第四,进行区域性学术交流,团队人员参加进修,或请专家亲临指导。

丁彦玲麻醉团队
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丁彦玲说道:“让传统的麻醉专业从手术室内扩展到手术室外,响应国家‘舒适化医疗’‘快速康复理念’的号召,将无痛技术继续推广应用。宽度上,向麻醉门诊、无痛诊疗、介入中心等方面拓展。学科高度上,继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在总体发展上,要坚持各自院区麻醉科的优势特色,促使学科向亚专业方向努力,实现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相信麻醉学科在不久的未来会有一番新天地。”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海泉教授:一系列颠覆性成就的背后 唯愿患者无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杨衿记:做肺癌患者生命中的“拾光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刘晓健:奉献是一名医生的人生主旋律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周彩存教授:打造肺癌全能团队 拼出肺癌诊疗“中国速度”
排版:冯倩倩
编辑:冯倩倩
审核:尹晗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