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刘启发教授:打破本位主义 寻求医疗生态的协作共赢
2022/8/30 18:28:27 医师报

// “医学是群体性科学,无论如何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哪怕看似和医疗无关的保洁人员,擦桌布从一个房间用到另一个房间,就可能让血液病患者感染,无论再高的医疗技术和手段都会前功尽弃。在群体性医疗生态环境中,协作是基本法则,不是目标要求。”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启发教授作为大会主席的广州国际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除了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未来趋势,备受关注的环节居然是今年将由哪个年轻医生在大会上发言。每年刘启发团队都会在全国寻找研究亮点,被不拘一格降人才邀请讲课的“小透明”年轻人,转头就能拿到“优青”“杰青”,这在大会上已不是偶发事件,已然成为大会专家们热议的谈资。
发表过200多篇国际知名期刊和SCI论文,获得多个国家和省级奖项,刘启发依然每年都有创新成果推出,在飞速发展的血液科也是当之无愧的“卷王”。在刘启发口中的“互助群体性医疗生态环境”里,作为老一辈专家,他有义务关注年轻人成长,“不是有意托举,而是看到他们工作做得好就邀请前来交流,为他们提供平台。”
而他自己则从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我认为人生最幸运的事不是中彩票,而是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每次有好的诊疗理念和治疗手段,通过我让患者重获健康,我就获得了很大的快感和欣慰。只要我能查房,只要我能看病,我就永远有创新的动力。”
“今年的成果是将不同类型白血病
治愈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刘启发有一股侠气,就像是无论你遇到什么难题,他都会说“问题不大”,并帮你解决的领导,自有一种洒脱不羁,却又无比可靠的气质。他用原子、分子比喻血液科不断细化的分支和涌现出的治疗方法,用宇宙一瞬形容人生在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只是短暂的一秒,重要的不是留名,也没必要,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满足和意义,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比起刘教授、刘所长、刘老师,刘启发更钟意别人叫他“发哥”,已经在血液科工作了39个年头的发哥,似乎刚从某项工作中抽身,没有任何准备,坐下来说,“开始吧,有问必答。”
去年刘启发团队在《柳叶刀》发表重要文章,今年4月,团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精准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年,刘启发的团队保持了高水平的持续输出,每年都有重要的科研成果发布,这当然得益于血液科的飞速发展,但更多的似乎是团队打通了某种脉络,一通百通,组织内部、团队与其他组织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像一颗茁壮生长的树,在优质的生态环境里绵延不断的产出果实。

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是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联合项目,“简单理解就是精准医疗概念的临床应用。”刘启发说,最近10年我们围绕精准医疗进行了大量创新,精准医疗的内核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成果覆盖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精准诊断,纳入了血液肿瘤的各种诊断方法,形态、免疫、遗传、分子生物、人类基因组等,结合不同的个体给予正确的诊断。第二是动态调整诊治方案,根据不同的个体反应,将传统的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较新的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融合进去,动态评估患者情况并修正诊断和治疗手段。“我们融合了血液科现有的所有手段,针对患者个体形成一个动态的、正反馈的诊疗体系。”急性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不同类型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上该研究成果将五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治愈率提高了十个百分点。
“在医疗生态体系里,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通过学术会议、学习班,刘启发团队将上述新的方法和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分享,实现临床转化。刘启发牵头成立的华南专科联盟,目前已经覆盖了中国160家医院,近的有两广、海南、湖南、江西、云贵,较远的将山东也纳入其中。联盟之间区域双向转诊是基本操作,在联盟里不同的亚专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络网,“感谢现代通讯。”刘启发补充到,亚专科的负责人随时可以通过群组给各级医院进行指导。联盟减轻了患者住院困难,也让患者获得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少付钱、高(质量)回报。”我们亚专科有一个负责人,每周一都以联盟的形式进行直播讨论,套用流行语,“只要宇宙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目前直播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直播每次线上有1万人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更为可贵的是,线上有很多患者也在其中。

6月,第十一届广州国际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落下帷幕,作为大会主席,刘启发强调自己并不是发起人,而是海外,尤其美国、英国从事血液科的华人发起的,美国纽约大学的一位教授想要创建期刊,就是后来的《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希望将海外的研究成果向国内推广。“我作为发起人之一,与李杨秋教授和刘德龙教授共同发起这个会议。”刘启发说,我们不是协会,纯粹是一个会议,但在国内国外,尤其一些华人沟通联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创建的期刊影响因子仅比血液学专业的《Blood》稍低一点儿,通过会议和期刊,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流,也将国内很多优秀的东西推广到国外。无论是联盟还是会议,刘启发的所有工作内核,都是尽可能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做事。“医学是一个群体科学,”刘启发说,数学家可以离群索居独自研发,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学是一个生态系统,你去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里我必须要强调并不是说我付出多少就必须要回报,而是说一个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必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年血液科快速发展进步,都是大家彼此合作‘良性内卷’出来的。”
“未来几年的目标是
推行血液肿瘤的规范化诊疗”
在本领域深耕,刘启发种下了种子,插下了柳枝,抱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埋头于自己热爱的工作。某天另一个医院的主任给刘启发打电话,“发哥,你收到美国血液学年会的审稿通知了吗?”发哥确实收到了,两个人都不知道,没有申请也没有推荐,怎么就被纳入审稿团队了呢?“可能是我们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在学科有一定的影响,才被选为审稿人吧。”刘启发说,美国血液科年会为什么是全世界最大的?我想类似我们会议上发言的年轻医生,不是他们报名参选,而是我们全国范围内根据最新研究搜罗来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敞开大门,海纳百川,才能走得更远。
刘启发所在医院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三年前医院规划在黄浦区建立一个以血液为主的医院,中国和新加坡合办示范区,也是黄浦区政府公立性医院。“采用了大专科小综合理念。”刘启发介绍,医院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在国内仅次于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的血液研究中心。本来按照计划在今年完成,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将于明年三月开张。

“我们血液未来的发展,首先按照国家区域医疗的规划,将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向国家医疗中心发展,但我们的根本目标是瞄准国内乃至国际。”刘启发说:“我们的目标也许不能在这一代实现,但我们更多的努力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打造我们的影响力。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国的血液科医生绝不比国际差,医疗技术一样的前提下,我们的医生更负责任。国内医生查房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常态,我去美国开肿瘤会议,5分钟会诊需要花几千美金,我们这边全院大会诊几乎都是无偿的。”“医学的发展,在各个学科都有血液的影子。”刘启发说,血型的发现让外科手术成为可能,血液科HLA抗原的发现扩展了器官移植领域,更别说被认为是干细胞的世纪的21世纪,包括人工智能、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修饰基因也是从血液病开始的尝试。刘启发认为血液科是一个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研究大脑的不能把活人脑组织挖一块来研究,肝脏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切下来看看,但血液很直观,随时可以抽出来,体外进行培养研究。”血液科被称为医学前进的“引擎”和“导师”也绝非无根之源,中国学者在国际血液科领域也有绝对自主研发的创新之举。“所以未来,我想做的工作是打破医疗的本位主义,推行血液肿瘤规范化治疗。”刘启发说,简单理解就是该你干的活你干,不该你干的活给别人去干。“患者的治疗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化疗解决不了问题就交给移植,不能因为化疗做得好就只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精准、个体、规范,这是我未来几年的目标。”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崔朝勃教授:树利他之心,临床、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团队:齐心抗癌 温暖同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丁彦玲麻醉团队:突破瓶颈,麻醉天地大有可为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海泉教授:一系列颠覆性成就的背后 唯愿患者无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杨衿记:做肺癌患者生命中的“拾光者”
排版:贾薇薇
编辑:贾薇薇
审核:许奉彦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