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浙大二院副院长丁克峰:为结直肠肿瘤防治事业,我愿付出毕生努力
2022/8/31 20:22:03 医师报

就在接受《医师报》采访的当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副院长、结直肠癌肿瘤专家丁克峰刚刚在凌晨2点,和泌尿外科的同事联合为一位肾癌+结直肠癌患者完成了一台复杂的肿瘤根治术:耗时7个小时,全程达芬奇机器人操作,切掉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被巧妙地从直肠取出,患者身体无明显切口,一如他一直以来的手术风格:漂亮!
他略显疲倦的脸上难掩兴奋:“这台联合手术,不仅一次可以切掉两个病灶,更重要的是,这种术式可以让患者的康复时间大大减少。虽然做到后半夜,但特别有成就感!”
这个病例其实是丁克峰及其团队在多年倡导的外科引领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倡导的器官功能保护与快速康复理念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他领导下的浙大二院结直肠癌诊治中心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处于国家队领跑地位。在这个诊治中心,最先进的手术设备、最全面的手术技术,保神经、保器官、保功能的快速康复理念以及强大的科研团队的支撑,使得不计其数的国内外疑难、高龄、复杂、转移性肠癌患者在这里改变了生命的轨迹。



要切除更要保护!只为让肿瘤患者获益最大

丁克峰被称为浙大二院城东院区(肿瘤院区)肿瘤外科手术“五把金刀”之一。什么才是一名优秀的肿瘤外科医生,如何才能为肿瘤患者带来最大程度最大获益,丁克峰有自己的看法。
“破坏”与“保护”永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结直肠癌是中国第二大高发肿瘤,目前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根治的最有效方法。随着腹腔镜应用的广泛与深入,在实现肿瘤根治的同时,保留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肛门、回盲部等器官,精准保护肠道的消化、吸收、排便、控便等重要生理功能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在手术方式上面,除了精准微创外科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机器人确保手术根治外,丁克峰率领团队重点推动了保留功能、层面优先、神经保护的各种功能性的手术,比如回盲瓣保留术。
回盲瓣位于回肠末端,离大家熟知的阑尾非常近。由于切掉它以后伤口吻合比较方便,所以之前的术式都是“一切了之”。对于右半结肠癌的患者,传统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切除回盲瓣后,高达30%的患者存在术后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结肠息肉腺瘤发病率增多等后果。“回盲瓣是小肠进入大肠的门,所以能很好地将大肠和小肠的细菌分开,随着我们腹腔镜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有能力把回结肠血管进行很好的保护,同时做淋巴清扫。”近几年,丁克峰率领团队通过原创性的保留回盲部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LISH术)实现对回盲部及其调节消化道节律、调控消化道免疫环境功能的回盲瓣的保留,患者左结肠以及盆腔神经、膀胱等功能得以保留,能够在不影响肿瘤预后的前提下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在根治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减轻痛苦,使患者能够快速康复,也是近些年丁克峰一直倡导被快速推进的一项重要理念。2009年,丁克峰率领团队开始进行快速康复(ERAS)的研究与推广,在浙江地区联合了多家医院,注册了腹腔镜下联合快速康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和推动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在肠癌手术中的价值和意义。如今,腹腔镜手术在快速康复当中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他们总结的结直肠癌领域ERAS中的20多条经验和措施也在全国多家医院得以应用和推广。通过ERAS的推进,患者住院天数大幅下降,同时也节约了大量医疗资源,这对现在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对现代医院发展的思路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新理念。

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探索中国特色结直肠癌诊疗模式

“作为大型公立医院,教会基层医院做简单的手术,大力研发和完善疑难重病和复杂病,是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型公立机构,一定要会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早在二三十年前,丁克峰就要求科室每一位医生必须有自己的亚专科方向,“在我们中心,没有短板。在结直肠癌领域,大家感兴趣或是需要重点去突破的方向,都有人在做,尤其在高龄、复杂、转移性结直肠癌综合性治疗方面进行了攻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人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患者越来越多。10多年前,丁克峰成功为一位台州的98岁老奶奶实施了直肠癌手术,2年后,百岁老人还特意给他发来了生日喜宴的邀请卡;去年10月,丁克峰去央视做节目,他的一位95岁的术后老人,主动要求上镜连线……得益于浙大二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团队认真细致的前期准备,他曾经在一周内为三位90多岁老人做了手术,并在术后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整个流程,使得安全系数大幅度提升。他坦言:“高龄老人的手术,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时代不同了,作为医生,对于高龄老人我们决不能放弃;他们对于生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要全力去维护和支持。”
遗传性家族息肉患者也一直令他牵挂。这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息肉不停地长,医生不停地切,直到癌变……他的患者中,有的只有十几岁,还没有成人就不得不背着尿袋,“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成功的病例,也有一些纠结,很多时候是无助和无奈,也正是这些患者,是我们做科研的意义所在。”他希望对于这类患者,除了破坏性手术以外,能够找出干预性手段,延缓癌变、降低癌变风险,让妈妈们不再流泪。
临床与科研高度结合一直是浙大二院大肠癌诊疗的亮点和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团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承担着国家的各项科研任务及结直肠癌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作为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和国家十三五专项首席科学家,丁克峰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专项课题。2017年,他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研究”项目启动,相信未来将会在国际精准医疗舞台上给出中国的专病数据,在结直肠癌的诊治领域更多地发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在精准医疗与大数据时代迈出崭新的一步。

传承创新
寻找适合国人的早癌筛查方案

提起中国的结直肠癌防治,浙大二院自20世纪70年代,就为中国癌症筛查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个时候,郑树教授带领团队,排除万难,在浙江海宁、嘉善两个肠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地区开始了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结直肠癌筛查工作,让两地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
郑树教授正是丁克峰的老师。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每天在农村和基层医生做筛查工作时,确实很辛苦,每天上百例肠镜做下来,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他们从一点点寻找可能的致病因,到通过筛查制作高危因素量表,到建立几万人的研究队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筛查方法……由于他们的工作,这两个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30%左右,筛查方案也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90多个筛查点,甚至由于他们的工作,作为重要的政府项目,直接推动了当地自来水的改造,“虽然辛苦,但是好有成就感!”通过一个个项目的深度投入和工作,他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如今结直肠癌发病率目前还在以每年3%~5%的比例在上升,“粪便是否隐血+肠镜”的筛查方案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丁克峰和团队成员发现,老百姓对于这项筛查方案的顺应性并不好,即使在上海,这个比例也不超过40%。“想要提高肠癌检测治疗效率,需要把高危人群(40-74 岁)的肠镜检出率提高。”
他牵头全国8家单位完成了中国第一个肿瘤筛查的前瞻性注册临床研究,2020年11月,基于以上临床研究诞生了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批准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创新,被称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由于产品主要针对国人的基因位点进行设计,被称为是最适合国人的筛查方案。
2020年,他又牵头完成了《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并在全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巡讲;另一方面,考虑到血检的便捷性,他率领团队正在重点研发和攻关通过血检进行结直肠癌早筛的可能性。“未来如果能够得以在临床应用,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方法会更加丰富和全面,中国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形成拐点并下降。”
美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2018年已经出现,那么中国的拐点什么时候能到?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候任主委,丁克峰表示,结直肠癌治疗,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卡脖子”需要大幅度提高的领域,“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居高不下,甚至还没有形成拐点,这是我们做结直肠癌事业的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但是,国家的投入、临床医生的介入以及老百姓认知水平的提高,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个人觉得,未来15年~20年左右中国结直肠癌拐点一定会出现。我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在职业生涯结束之前,能亲眼见证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形成拐点并逐步下降,我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崔朝勃教授:树利他之心,临床、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团队:齐心抗癌 温暖同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丁彦玲麻醉团队:突破瓶颈,麻醉天地大有可为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海泉教授:一系列颠覆性成就的背后 唯愿患者无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杨衿记:做肺癌患者生命中的“拾光者”
排版:胡海燕
编辑:荆冰
审核:张玉辉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