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54| 曾小峰教授:为2亿多风湿病患者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2022/9/4 10:52:09 医师报

他在全国推出“一市一科一中心”,他说,一个县级市,至少要有一个风湿免疫专科,这样能让患者有地方去看病,哪怕是在大城市确诊后,回去有地方去开药。
他创建中国首个国家风湿病诊疗数据中心,他说,利用国人数据制定出中国人自己的指南,用中国人的声音引领国际风湿界。
他是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说,在这个平台上,未来将致力于全国性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指南制定。
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从医40多年来,致力打造风湿学科的新高度,为我国2亿多承受不同种风湿免疫病折磨的患者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从医路上医教研都拿得起
1979年,曾小峰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基础医学专业,当时,是中国医学发展最迅猛的时候,而彼时基础医学比临床医学更“时髦”,吸引了很多像曾小峰这样学习优异的学生。
毕业之后,曾小峰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住在集体宿舍里,周围全是临床医生,只有他一个人是搞基础的,天天听着他们聊临床的事儿、病房里的事,只有羡慕他们的份,既好奇又渴望交流和融入,但插不上话。这些经历在曾小峰心中种下了“转投临床”的种子。彼时北京协和医院有两个免疫相关科室,一个是变态反应科,一个是风湿免疫科,曾小峰认定风湿免疫将是进展最快、最创新、最有前途的一个学科。
但是,检验科老主任坚决不肯放过这个人才,曾小峰不得已给时任院长陈敏章(后任卫生部部长)致信表达了自己对免疫专业的向往和希望转科室的诉求。陈敏章院长与风湿免疫科时任主任张乃峥教授做了沟通,也查看了曾小峰的档案,发现这个年轻人成绩不错,临床和基础知识都有,就同意把他从检验科调到风湿免疫科。做基础研究快2年后,张乃峥教授反复对曾小峰说,协和的传统是医、教、研都得抓,光会做基础研究是不行的,要求他一定要去临床轮转。在张乃峥教授的支持与鼓励下,曾小峰转向了临床工作,从实习医生做起,跟着和他同辈甚至小一辈的医生写病历、记查房记录,全天扑在临床上。这段经历虽然很苦,但却是他从选择医学这一直面生命且艰辛的学科到不断跨越、孜孜坚守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最佳证明。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扎实的基础医学背景使他在同龄人中“脱颖”,在临床学习期间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曾小峰做了半年实习医生后就转为了住院医师,再到内科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他在1999年37岁时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为当时北京协和医院最年轻的教授。
曾小峰表示,他深受老教授们的影响,张乃峥教授、董怡教授、蒋明教授、唐福林教授等,他们思维开阔、胸怀天下,跟着中国最高水平的人在一起,受他们耳闻目染,他们的思想就融在自己的思想里。
“一市一科一中心” 让患者有地方看病
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科发展作为我国医院的“领头羊”,各地疑难杂症患者几乎都希望得到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曾小峰所负责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也不例外。
永远有诊不完的病,治不完的患者。为什么老百姓都跑到北京来看病?这个问题困扰曾小峰教授多年。他尝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既然下基层看不完患者,何不从根本上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他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带动全国风湿免疫专科的发展,提出“一市一科一中心”。
“其实这跟当年张乃峥教授提倡要建立和加强风湿免疫学科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曾小峰表示,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张乃峥教授的四处奔走和争取下成立,它的成立预示着风湿免疫学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不仅如此,张乃峥教授对专业的推广普及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与各级领导沟通,呼吁加大对学科的支持,走出国门,联系学术组织来中国开会,请专家来上课,同时也带领国内学者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
但几十年过去了,学科发展依然没得到很好的发展,曾小峰任第9、10届主委,于是提出“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口号,将此作为一个学科发展计划,向全国推进,一个县级市,至少要有一个风湿免疫专科。“这样能让患者有地方去看病,哪怕是在大城市确诊后,回去有地方去开药。这是我们最低目标。”曾小峰说,解决全国2亿多风湿免疫病患者看病难题。
计划发布后,全国上下医院纷纷响应,推行几年以后,学科从业人员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按照指南共识来执行临床实践。曾小峰一直强调:哪个医院如果有风湿免疫科,他诊断疑难杂症的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
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曾小峰教授表示,他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2019年10月31日,卫健委特地发布《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在全国三级医院中建立风湿免疫科这一大事件开始落地。学科发展真正走上了一个正轨的。如今,已有2790家医院成立了风湿免疫专科,每个省市省级医院都已经有了风湿免疫科,希望将来在所有地市级县级也能实现。
中国风湿病大数据开拓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被曾小峰引申为: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创建数据库是曾小峰多年的愿望。
回忆起当年和团队创建中国首个国家风湿病诊疗数据中心(CRDC)时的情景,曾小峰说:“建立这个数据中心是非常艰难的,一切要从1995年的一次香港之行说起。”
1995年,曾小峰获Ivy Wu Fellowships到香港大学进修免疫病理学,当时对人家的计算机应用及图书馆的信息化印象深刻,觉得非常神奇, 当时感受到很大震撼。1998年,曾小峰到加拿大Janssen-Ortho Inc.系统学习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主要做临床研究,接触各种数据库、数据,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信息数据库与循证医学的认识,那时他就觉得一定要有自己的数据库。
曾小峰立志建立中国人自己的风湿病数据库。但一开始还是遇到了各种困难,2000年的时候,他跟别人讲数据为王,别人觉得他是在“忽悠”,而且数据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需要有IT专业人员及资金的持续投入,就像个无底洞似的。面对不理解、缺基金、缺IT专业人才的处境,曾小峰和团队始终秉持“看准趋势,制定方向”这一准则,默默坚守扛了过来。他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顺势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的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自然衔接到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中,组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对患多种风湿免疫病患者进行注册研究,并就其临床特征、诊治特点、疾病治疗疗效的观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曾小峰获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课题,成为负责过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863、973课题大满贯的学者。
CRIP在全国已拥有标准化的生物样本库65个,注册中心2140家,其中,注册医生8460人,注册患者26万人,样本收集达10.5万个。数据库就是资源,就是一个“金山”,挖都挖不完,依靠大数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筛选模型、预测模型,建立出台了第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双重达标”诊治策略。我们已经摸清了我国部分风湿免疫病的家底,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曾小峰展望未来,利用这些数据制定出更多中国人自己的指南,用中国人的声音引领国际风湿界。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是国家在风湿领域的一个重大布局,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NCRC-DID主任,曾小峰表示,在这个平台上,未来将致力于全国一盘棋,组织全国性的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果转化、指南制定,整体提升我国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及诊疗水平,最终服务百姓健康。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 陈昶:全心全意为民 守护肺部健康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韩宝惠教授:40年在呼吸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呵护百姓健康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邹多武教授:用药如用兵,命医犹命将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张北平教授:中西结合 精诚至善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张力教授:临床科研并重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排版:胡海燕
编辑:张玉辉
审核:湘雪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