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57 | 唐熠达教授团队:技术驱动,多学科协作,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2022/9/4 12:41:50 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冯倩倩)“为什么一个做冠心病支架手术的医生转去关注代谢与康复。为什么心脏疾病患者还要关注代谢功能指标?”常有人这样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

     “内科医生是开药物处方的,外科医生是拿手术刀的,内分泌科医生负责管理患者的代谢指标。”唐熠达教授表示,这种传统认知中泾渭分明的局面正在被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打破。

     一次“临场”发挥更是得益于MDT的诊疗思维与救治模式。8月13日,唐熠达教授在沈阳回北京的高铁上紧急救治了一位突发不适的老人。其中惊险的是,在火车上唐熠达教授为老人测得血压高达210/120mmHg。下火车后,经过检查,老人被高度怀疑为肾病综合征。考虑到继发性高血压容易引发一系列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医务人员立即将老人转入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最终在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齐心协作救治下,老人转回了普通病房。

     这场救治中注入了唐熠达教授提倡的MDT思维,这也跟他平时诊治中的全局观念相契合,MDT诊疗模式最终达成了圆满的结局。唐熠达教授表示将探索不止,无论是“战”在医院,还是“战”在院外,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 突破认知

     构建结构性心脏病团队

     唐熠达生动地将心脏疾病比喻为三类问题:第一类是油路管道的问题,如冠心病,心脏上的血管出现了问题;第二类是电路问题,如房颤、心律失常等;第三类是门窗问题,如心脏瓣膜问题、结构问题等,这类疾病也统称为结构性心脏病。

     “我们家的门窗坏了,可以修也可以换,心脏的门窗坏了,医生也可以为您修或换,总有办法解决。” 唐熠达经常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方式安慰患者。唐熠达曾接诊一位“门窗”出现问题的80多岁老太太,由于身体各部分组织萎缩与骨质疏松,其身高由160cm左右萎缩到了140cm左右,血管严重扭曲和钙化,而且血管很细(血管管径约4mm,至少5.5mm才能进行穿刺),因此医生无法直接为老人进行腿部血管穿刺。在几次探讨后,唐熠达团队和介入血管科进行紧密合作,为老人先进行血管球囊扩张术,再进行心脏手术,心脏手术之后,再进行血管支架手术,最终顺利完成各项操作。老人哽咽地说着:“谢……谢……”

     “我们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课题,这是最大的动力。” 2022年7月14日,在唐熠达的参与下成功地为一位90岁女性患者完成了新一代NovoClasp经导管二尖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注册临床试验北医三院单中心首例入组。这例手术为全国首例应用该新一代系统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病例。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唐熠达也触动颇深,他说自己常常鼓励患者,而患者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支持者与鼓励者?

    

     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仪式(第一排左四为唐熠达教授)

     今年正值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周年,提及建立的初衷,唐熠达表示,要将结构性心脏病类的手术在北医三院开展起来,而不是将高危复杂的患者“推诿”给其他科室或医院。另外,以重度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为例,其首发临床表现往往是消化道出血,所以MDT模式是心脏瓣膜疾病的最佳治疗模式,涉及消化内科、血液科、影像、康复、外科、血管外科等多种学科。

     ★ “看得细,管得宽”

     心血管代谢门诊实现一站式服务

     唐熠达曾接诊一位经120转运送过来的心肌梗塞患者,通过检查得知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基层的初诊医生并没有意识到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唐熠达表示,在心脏科领域,如果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往往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心血管科与代谢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知道减肥很难,每天改善一点也是进步。首先把身体的代谢状况调理好,再通过康复部门制定运动方案、膳食方案,然后还可以通过普外科进行减重手术。”这是唐熠达安慰一位300斤肥胖患者的话语,他深知减肥的艰难,于是建议患者设立阶段性的小目标,鼓励患者坚持了下来。这样的案例并非少数,唐熠达的积极乐观感染者每一位患者。

     提及关注心血管代谢的心路历程,唐熠达表示,十几年前当他从美国回来时,在重症监护室会遇到一部分重症心衰患者和急性心梗患者,同时伴随甲状腺异常,心脏科医生与内分泌科医生都不认为这属于自己医治的范畴,甚至无法给出合理的救治方案。因为代谢紊乱问题不解决,心脏疾病就无法好转,一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唐熠达决心解决这样的局面,于是在实践中不断萌生MDT想法。

     2020年10月,唐熠达带领心内科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有规模、有详细规划方式的心血管代谢门诊,前期的治疗水平与治疗效果已达到国际水平,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美国心脏病协会认证的心血管代谢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的心血管代谢病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唐熠达教授在门诊出诊

     与以往的心血管门诊不同,心血管代谢门诊除了关注患者的心脏之外,还“管辖”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肥胖、甲状腺等所有因代谢异常产生的疾病,因为代谢指标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同时,心血管代谢门诊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另外,心血管代谢门诊创新性地把护理团队引入了诊疗流程。唐熠达说道:“我们诊室里有两个诊桌,一个为医生诊桌,一个为护士诊桌。由医生给出用药方案、营养方案等原则,由护理团队执行或告知患者具体操作细则。”

     “要坚持‘患者不动,医生或护士动’的原则。”唐熠达表示,目前以及未来推行的模式就是患者在病房,由各学科医生前来为患者会诊讨论,提供个体化综合管理方案,从而提升患者就诊的方便性、依从性及满意度。

     ★ 心脏康复

     是MDT全病程管理中的“重头戏”

     曾有一位男性患者令唐熠达团队的医生们印象深刻。这位患者因为剧烈运动突发心肌梗塞,随后被医生诊断为运动过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到底多少运动量才算适量?这个疑问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尤为重要。

    

     唐熠达教授在工作中总是一丝不苟

     “经历评估、体质成分检测、心肺运动实验(先静息的肺功能检查,再进行运动肺功能评估,监测到呼吸状况、心电图、血压等指标)、根据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就完成了康复室内的一整套康复流程。因此心脏康复不只停留于诊断层面,而是鉴于心肺运动的诊断与评估后开具运动处方,加入治疗内容。”唐熠达说道。值得一提的是,约50%~60%心脏病再发的危险因素控制是靠康复来预防控制的。

     唐熠达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因此,要主动维持健康,在未生病时,康复运动也可以缓解抑郁、失眠等问题,起到一级预防到二级预防、预防到治疗的过渡作用。”

     “以前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要躺20多天,现在患者躺在病床上就能开展康复,病情稳定后一周就能下地活动。”唐熠达表示,康复学科在心脏疾病恢复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康复的理念并不仅仅涵盖患者生病后手术、治疗等范畴,它既涵盖未病先防,也包括术后床上训练、床旁训练、康复室内训练,以及出院后训练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的调整。

     ★ 最远惠及青藏高原

     信息化手段助力MDT

     “虽然隔着三千多公里,并未见过北医三院的专家,通过传输检查结果就能把病看了,太方便了!”一句藏民的感慨代表了无数边疆人民的心声。殊不知,青藏高原的居民坐火车要花费约40小时50分钟才能到达北京。而很多病情处于危急时刻,只有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才能使当地的医生尽快展开治疗工作。如今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的远程会诊打破了距离的障碍,惠及全国人民。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中老年人群成为心血管疾病并伴随多种慢性病的高发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为心内科医生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各项检查指标,尤其是心电图,是所有外科手术前重要的心脏评估方式。于是,人工智能或机器可以提高检查结果的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缓解人工压力。”唐熠达对信息化缓解医生的工作量寄予了厚望。

     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唐熠达带领心内科于2022年正式成立北医三院智慧心电中心,依托远程心电网络及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打造全国范围的心电监测诊断中心,为心脏疾病患者提供筛查、监测、预警的有力工具,垂直支撑医联体单位及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与学科发展。

     “要做到同质化,做好质控,这是建立智慧心电中心最基本的要求。”唐熠达说道,要继续践行“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计划,利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医生、患者之间的知识传递。同时,利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制成一些临床决策辅助工具,帮助医生、患者做好健康应对,通过互联网医疗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救治能力。北医三院作为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参与单位之一,将继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探索精准便捷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

     ★“医防融合”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我们要努力保障高龄老人暮年的生命质量。”唐熠达对生命有着很深的敬畏。他曾接治一位98岁高龄的男性患者,患有有房颤、多发脑梗塞,且脑梗塞与房颤相关,还患有肺栓塞与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常常不配合服药。鉴于患者98岁高龄,手术风险大,且效果差,若进行抗凝治疗又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唐熠达与外科、呼吸科、老年科等科室多次会诊,最终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用药方案。同时,正值新药问世,“如何降低药物副作用?”也需要团队不断地共同探讨。

     “对于患者不同的生命阶段进行连续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唐熠达提出,健康管理并非仅仅在医院里实行,还包括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因此心血管代谢门诊后期管理十分注重慢病管理,逐步推行患者与医生互动的管理体系,构建患者出院后随访管理团队,以APP、微信、大数据等方式逐步推进随访体系的完善。

     学科的发展越来越细化,各个学科的医生存在知识短板,患者可能患有多种疾病,MDT就是最佳的诊疗模式。因此,北医三院继续探索着,如今患者挂一次号,可以看几个不同的专科,避免了跑来跑去的无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中老年人成为慢病群体的“大军”,唐熠达表示,要将应对的关口前移:预防的抓手在“小医院”,即社区是“医防融合”的第一道防线;治疗、手术在大医院进行。因此,唐熠达开设多种培训班、学习班,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从而提高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心内科领域的医疗水平。

     “要继续在学术研究领域深耕,不断提升理念,为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为全民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整合医疗而努力。” 唐熠达时常勉励身边的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唐熠达不忘初心,致力于医教研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建设医联体,不断深入探究MDT诊疗模式的创新,将北医三院心内科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夏恩兰教授:手握宫腔镜,放眼大未来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杨剑:打造数字智能化外科,将数字医疗代代相传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51 |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用更多原创研究,改变全世界乳癌患者疗效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周杰: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肝癌患者从治疗到治愈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 傅卫军教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守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绚烂生命

     排版:冯倩倩

     编辑:冯倩倩

     审核:尹晗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