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55 |吴永健:用挑战不可能的“工匠心”精神,勇闯鲜花与荆棘并存的心脏介入创新之路
2022/9/4 10:52:09 医师报

    

     // 在科研道路的探索中,从来都是荆棘与鲜花共存,想要嗅得创新的芬芳并非易事。24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吴永健教授以兴趣为杖,以创新为先,把中国心脏介入创新这条路走得山响,让所有人瞩目。

     自1998年德国留学归来后,吴永健扎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创多项第一:在国内率先开展OCT、FFR、旋磨技术、准分子激光消蚀手术(ELCA)等心脏介入新技术,手术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从零开始探索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体系,打造国内首个TAVR 影像学核心实验室,推广标准化TAVR体系在全国100 多家医院应用……

     今天,我们就回顾吴永健教授在创新路上孜孜以求的成长之路,去一睹中国心脏介入那鲜花与荆棘并存的创新之路。

    

     擎创新之旗 弄时代之潮

     吴永健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就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医学熏陶,这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陈在嘉教授建议下,吴永健选择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冠心病为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后又前往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从事冠脉病理生理学研究和心血管临床技术训练。从1988年大学毕业到1998年回国,吴永健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心血管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储备,这为他以后的手术开展和器械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心血管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学科发展的主线索,吴永健希望将最先进的介入技术带回中国。吴永健说:“初到德国,一切都感到新鲜,那颗年轻激动的心我至今还难忘。我深刻感受到中德两国经济、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巨大差距,因此吃住都在医院,周末就待在图书馆,希望能尽快掌握中国当时刚起步的心脏介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整个中国冠脉的介入大概只有一两百例。吴永健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OCT、FFR、旋磨技术、ELCA等先进技术,很快在行业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心脏介入快速发展时代的“弄潮儿”。从1999年到2008年,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临床上,勇敢地挑战各种高难度手术,冠脉介入治疗手术量每年都超过1500例,成为全国心脏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生,还帮助国内200多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从早做到晚,我自己也不记得一天做过多少台手术了”,吴永健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就像手术台上永远停不下来的陀螺。”秉持工匠心 挑战不可能

     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过去被认为是“禁区”,因为要给心脏换瓣膜就必须通过外科开胸进行体外循环,仅仅通过导管换瓣,当时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吴永健凭借对于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兴趣,在高润霖院士、胡盛寿院士的支持下,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TAVR。

     从0到1的探索道路,总是艰难而又曲折。当时,即便在国外,能开展TAVR的专家和医院也是屈指可数。为了亲身观摩一台TAVR手术,吴永健曾在欧洲来来回回跑了半个月。吴永健前往法国特里尔某家医院途中,被医院临时通知一位患者手术失败,另一位患者放弃手术,观摩计划只能告一段落。他得知德国和希腊有两家医院也将开展TAVR手术,他立马掉头前往德国,结果被告知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发展成为心源性休克。不死心的吴永健又飞往希腊,结果医院因手术风险太高,取消了手术。最后,吴永健又辗转回到了法国,四处请托下,才完整地观摩了一台TAVR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2月,在高润霖院士指导下,杨跃进教授和吴永健教授成功开展2例TAVR手术。吴永健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开展不用开胸的TAVR的专家之一,把永不可能变成了一种可能。吴永健表示:“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工匠精神,就是干一件事情,我一定把它钻研到极致,一定能成功。”当时心脏瓣膜主要依赖进口,数量稀少且十分昂贵,且中国患者瓣膜病变特点及瓣膜钙化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此,吴永健积极投入国产主动脉瓣膜的研发中。吴永健坦言:“在整个心血管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发展的主线。如果没有器械,你再大的本事也很难发挥出来。”面对国人主动脉瓣膜重度钙化等挑战,吴永健和团队攻坚克难,进行技术改进增加径向支撑力,使得国产瓣膜可成功适合中国人群的病变。2012年9月,中国第一例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膜(Venus-A Valve)在阜外医院成功置入,随后吴永健又参与研发多款其他瓣膜(VitaFlow、TaurusOne、Silara 和SinoCrown),获专利30 余项。2012年,阜外医院构建全国首个TAVR临床心脏团队,吴永健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TAVR影像评估核心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吴永健在国际上首次提出CT“多平面评估体系”,该理念影响了我国TAVR整体治疗策略。2017年9月,为推动TAVR技术在我国规范开展,吴永健首次以“中国结构周(China Structure Week)”的形式,打造国内首个“线上-线下联动”的TAVR培训平台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多次向全球进行手术直播和创新技术推广,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在TAVR的技术差距。栉风沐雨,十年追梦。目前,吴永健团队已成功完成TAVR手术1000余例,建立中国特色的TAVR康复适宜技术和模式,在二叶瓣、国产瓣膜研发、手术模式探索、抗凝方案、新器械等方面有诸多进展和成果。多年来,吴永健积极推广TAVR技术在中国的规范开展和应用,已帮助全国100余家医院成功开展TAVR,牵头制定TAVR行业临床路径和指南共识。并先后赴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指导TAVR手术。

     不做手术匠 要当好医生

     很长一段时候,手术成了吴永健的全部。直到有一天,院长胡盛寿院士找到他,意味深长地问了他一句话:“你想当一名医生还是手术匠?”吴永健一下子惊醒了,他认真地回答道:“我想当医生。”医生和手术匠有什么区别吗?吴永健深知,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心血管病患者的所有问题,只追求如何做好手术的医生是不全面的。如何当一个好医生呢?他的眼里不能只关注病,还要关注人;不能只关注手术的成功,还要关注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于是,吴永健带领团队构思出一个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管理系统,名为“PCI术后长期管理”,并在卫健委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最终形成了阜外医院的院后管理系统。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病人群的剧增,吴永健认为:“慢病时代,心脏康复可能比手术更重要,我未来的工作重心在心脏康复。我觉得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心脏康复,一定要中西医结合,引入中医‘养’的概念,并强调动静结合。”2015年11月20日,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吴永健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我衷心希望,在心脏康复的支持下,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再好一些、痛苦再少一点。”吴永健介绍,目前,心脏康复在中国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心脏康复队伍还很不健全,掌握心脏康复知识的临床医生屈指可数。“共同推进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我个人以及每一名心血管医师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吴永健指出,中国未来康复医疗建设的主要方向,要建立起不同专业的康复平台。“因此我们计划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尤其在一些大城市,要建立起不同层次、满足不同患者需求的心脏康复平台与中心,由专业的心脏康复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与专业的服务。”最后,回顾24来的成长历程,吴永健谦虚地说:“我赶上了中国心脏介入领域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祖国培养了我,时代成就了我,我只是秉持一颗钻研技术到极致的匠心,为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做了一些小小的创新。我希望未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共同推进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我个人以及每一名心血管医师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崔朝勃教授:树利他之心,临床、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团队:齐心抗癌 温暖同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丁彦玲麻醉团队:突破瓶颈,麻醉天地大有可为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海泉教授:一系列颠覆性成就的背后 唯愿患者无恙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杨衿记:做肺癌患者生命中的“拾光者”

     排版:贾薇薇

     编辑:贾薇薇

     审核:许奉彦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