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远凯教授:“医”心向党 为国产抗肿瘤药物研发永不言弃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73
2022/9/20 19:28:38 医师报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这天一大早,石远凯教授收到的第一个短信息是来自一位患者的第五次医师节问候,这也是这位患者连续第10年对挽救自己生命的医生表达感恩和敬意。“患者是医生的战友,他们性命相托,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和肿瘤斗争了将近40年的国家癌症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石远凯,对一起作战的这些“战友们”的需求感同身受,他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延长患者们生命的长度。

     他领导或参与了350余项抗肿瘤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是承担我国自主研发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最多的主要研究者,他说“所有的成绩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积累出来的。”作为我国肿瘤内科“创二代”,他不辜负导师——中国肿瘤内科开拓者孙燕院士的期待,以青春为纸、勤奋为笔,为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发和应用、为我国肿瘤内科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肿瘤内科的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从青春到白发,脚踏实地率领团队在肿瘤内科治疗发展史上写下了无悔的奉献篇章。

     石远凯教授接受医师报专访

    

    

    20年“磨”一药 为国产药研发永不言弃

     肿瘤内科是以药物治疗为特征的学科,不断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是发展肿瘤内科、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关键。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在获批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中,只有10%左右能够完成全部Ⅲ期临床试验,并最终上市,而抗肿瘤新药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进行几项研究已属不易,石远凯却主导或参与了350余项抗肿瘤新药及其相关临床研究,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担起了在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国家队”的重任。

    

     在所有这些药物的研发历程中,有一个药物对他的职业生涯有着特殊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肿瘤治疗仍以细胞毒药物化疗为主,化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正常进行和患者安全的最主要不良反应。随着人类对骨髓造血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运而生。石远凯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1992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参加了几项国外制药企业研发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中国的临床试验。

     通常,患者接受化疗后,需要每天注射一次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连续注射1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临床前研究中发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长效的特点,每个化疗周期给药一次,就能使患者达到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当时,全球没有同类产品上市,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石远凯只能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无数波折。1997年第一个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在国家科技部“1035工程”立项,2002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始进行Ⅰ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资金哪里来?需要有人投资。

     当时,人们对于国产创新药物的认可程度不像现在,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做成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期间,药物研发公司先后换了7家股东,团队成员也因为耗时长、看不到希望等原因,换了一波又一波。但作为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的石远凯却始终坚信这个药物一定能够成功。每当有新的想投资的人向他了解药物研发情况的时候,他都会如实介绍前期研究结果,并鼓励投资人投资。临床研究团队在石远凯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坚持到了药物研发成功的那一天。

     2011年,历时10年研发,我国第一个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上市,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重大临床需求,让肿瘤化疗的患者不需要每天去医院注射普通剂型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个化疗周期只注射一次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就能有效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化疗更安全、更方便。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的研发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石远凯感慨地对众多向他表示祝贺的人说:“从40岁到60岁,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津优力)伴随我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20年。”

     埃克替尼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靶向药物,用于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在主要研究者孙燕院士带领下,石远凯参与完成了埃克替尼的关键注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的疗效与原研药吉非替尼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埃克替尼的研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被誉为中国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上市后,石远凯作为主要研究者带领团队完成了埃克替尼一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领导进行的埃克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不久也会公布。因为埃克替尼的价格只是同类进口药物的2/3,带动了价格昂贵的国外进口药物降价,真正造福了中国EGFR基因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到目前为止,石远凯作为主要研究者已经完成了津优力、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汉利康、博优诺、伏美替尼、瑞帕妥单抗等多个国产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关键注册临床试验,并且使这些国产新药上市,为我国癌症患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用药选择。这些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改写了治疗指南,显著提高了我国肿瘤内科的治疗水平,减轻了国家医保和患者用药的经济负担,打破了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的垄断地位。

    

    技术探索诸多艰辛 信仰坚定毫不懈怠

     作为中国肿瘤内科领域的“创二代”,石远凯为我国肿瘤内科发展做出了很多开拓性贡献,除了创建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新方法、创建肿瘤内科治疗新方案,他还建立了实体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操作规程。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绝大部分恶性血液肿瘤的可治愈疗法,在一些实体瘤中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它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在20世纪90年代,这项疗法还处于探索阶段。石远凯敏锐地觉察到,这项治疗方法在血液肿瘤和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领域将大有可为,随即带领团队开始建立这项治疗方法。他们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的第一例患者是一位14岁的淋巴瘤患者。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石远凯和同事们不眠不休地在病房值班,每一个步骤都不敢懈怠,终于坚守到移植成功的那一天。石远凯带领团队通过摸索,建立了一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和实体瘤的临床操作规程,既保证了患者治疗的安全,也为他们带来了最好的治疗效果,为淋巴瘤和部分实体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之所以能克服那么多困难一路走来,还是相信肿瘤内科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上一定大有可为。”石远凯大学毕业后最开始从事的是肿瘤外科,他始终记得1985年在“中日肿瘤学术交流会议”上担任大会学术报告现场中日两国专家日语翻译工作时,孙燕院士说的一句话“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未来以药物治疗为特征的内科治疗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这句话,让石远凯选择了肿瘤内科。近40年来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历程,证实了当年孙燕院士的预测。“我永远感谢我的导师孙燕院士,是孙燕院士把我领进肿瘤内科的大门,并且一路呵护,激励我砥砺前行。”

    

    “中国患者的问题,要靠中国的医生和研究者来解决”

    

     有人觉得石远凯的成功是幸运使然,因为他一入门就有了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平台,但这些对于石远凯来说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说,“所有的成绩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积累起来的。”

     1978年,石远凯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日文医学班。第一年学习日语,第二年开始用日语上了5年的大学课程,经过了系统的医学日语训练。成为孙燕院士的学生后,孙燕院士对他说,“一定要过英语关,只有这样,你的学术生涯、职业生涯才能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就这样,石远凯开始了英语学习。“对我来说,我觉得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学习英语,因为第二外语学习起来跟第一外语不一样。刚开始学的时候,一想说英语,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都是日语单词。英语的语言逻辑、反射弧的建立,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有了英语的能力,让石远凯如虎添翼。

     从小医生到大专家,石远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学习和研究上。孙燕院士曾评价石远凯:“是勤奋‘苦’出来的专家。”如今,石远凯每天的工作安排依然满满的。

     比起以前,如今药物研究更为复杂,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时,不仅需要临床知识,还要有药物代谢、药效学、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免疫相关指标等知识,这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整体能力。”

     无论是小医生还是大专家,对石远凯来说,平台变了、职务变了,严谨细致、脚踏实地的品质没变,为中国患者谋利益的初心没变。他总说:“中国患者的问题,要靠中国的医生和研究者来解决。”他相信,通过我国临床科研工作者一点一滴的努力,不断用新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让肿瘤成为慢性病的日子指日可待。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排版/编辑:王丽娜审核:许奉彦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微创引领精准外科 创新突破打破肝胆禁忌丨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72上海市肺科医院:做有担当的健康守护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71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70 |支玉香教授:22年投身罕见病 无负老师嘱托 无负患者期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上海市肺科医院:做有担当的健康守护者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