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占祥院长:以奋进砺不凡,以创新谋发展|福建名医访谈
2022/9/22 6:30:00 医师报

    

     2022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成绩无疑是极为耀目的。

     今年公布的国考“放榜”,第一医院以傲人的成绩保持了连续三年排名节节攀升的记录,从90名、57名到如今的56名,且始终保持闽西南第一!

     这份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从医学创新到人才梯队的搭建、从医疗模式改革到医院人文精神的培养,带着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终延续着85年来砥砺奋进的荣光。而这光芒背后,自然离不开第一医院“掌门人”的心血与筹划。

     面对累累荣誉与成果

     他说,我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

    

     “我是一名医生,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面对记者,王占祥说道。其实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头衔和勋章:教授、博导、主任医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创新创业人物、“抗疫卓越个人”……他填补了国内多个医学领域的空白,但他对自我身份的第一定位,仍是一位专业医生。

     记者问到他在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王占祥沉吟片刻,“努力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能力为患者解决病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这10多年来我和团队共同努力,我们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脑积水后巨颅畸形的诊断处理;在先天性颅面畸形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他说。

     记者了解得知,在临床实践中,王占祥始终重视微创技术,因为微创可以“用最小的创伤解决患者的疾病”,这是对患者最温暖的关怀,也是对生命的无尚敬畏。

     “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具有高风险性、高致残性、高致死率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让手术更精准,更好地保护患者!”王占祥说。为此,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医者们不断探索新技术来减轻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如:黄荧光显影下精准切除肿瘤,采用“术中唤醒-清醒开颅”手术等。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像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这些技术与医学结合,为我们精准的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大数据、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运用,也为一些疑难的颅内疾病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王占祥这样说,“把病人的手术做得更好,把患者的功能保护得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

     直面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

     在国考中淬炼奋进本色

    

     作为一个走过85年不凡历程的“老”医院来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如何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数据时代与智能化时代?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建设智慧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医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医院,第一医院就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聚焦质量、效率、可持续发展、患者满意度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全方位、立体化的奋进之路。

     “我们将信息化运用到服务患者、方便医护工作者,以及促进医院高效管理等方方面面。”王占祥介绍。

     “在智慧服务上,为方便患者,我们不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完善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据了解,在智慧医疗方面,第一医院打造以病人为中心的集成门户,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通过结构化电子病历中的庞大信息形成全院级的医技诊疗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指南与临床知识库,形成了临床辅助决策系统,让医护更省心。

     此外,医院以智慧管理为抓手,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医院管理问题,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让医院管理更高效、更科学。有了信息化的赋能,医院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素有“国考”之称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作为尖子生,第一医院多年来持续领跑,始终保持厦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排名逐年攀升,从90名、57名到2022年的56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稳居厦门市第一,排名稳步上升。2022年排名创历史新高,位列85名,比首次上榜前移了11位次。

     医疗模式创新的背后

     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疗服务质量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医疗的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的核心,我们要用以高水平的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于医疗质量的提升,王占祥院长不遗余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医学作为一门游走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学科,如何让医疗更有温度也更有力度,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第一医院不断探索,2019年探索出了一条“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以后勤服务为突破,推进实现急慢分治,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医疗模式创新之路。

     推行日间手术便是第一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突破。王占祥说,“在日间手术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19年6月6日,第一医院集中式手术、集中式管理的“日间手术中心”投入使用,上百种手术,从入院、手术、出院,24小时内一站式搞定,因而受到患者的肯定和好评。

     2021年3月启用日间手术中心病房,配备一流专家队伍和医疗设施,日间手术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日间手术进行全流程管理。同时,我们致力于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做最好的手术,让患者最快地康复。”带着这样的初心,日间手术中心也创造出了不俗的成绩。

     2021年,第一医院日间手术模式作为改善医疗服务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获国家卫健委表扬,一举揽获“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先进科室”“改善医疗服务突出个人”三项国字招牌。

     2022年8月,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中,第一医院经过激烈角逐,一举斩获“完善与拓展日间医疗服务”金奖,又一次在全国舞台上展示了该院改善医疗服务的先进做法和优秀成果。

     以特色人才建设之路

     引擎学科强势发展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才建设与学科发展是医院的永恒主题。人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引擎,而学科的强势发展又为人才引入提供了平台,二者相辅相成。

     王占祥用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带着第一医院打好人才“组合拳”,铺就发展“高速路”。

     “我一直提倡医院既应该是年轻人成长的学校也应该是年轻人施展身手的大舞台,在这里,他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也能够尽展个人的才华。不仅如此,医院还应该是个大家庭,大家相互支持、相互成就。”

     秉持着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一医院一方面注重人才柔性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及名医工作室,建立“双主任”,着眼于吸纳一批国内顶尖的高水平人才,带领学科驶入快速发展轨道。比如脑科中心引进许华曦教授后,推动了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使得第一医院对阿兹海默氏病的研究走到了国内的前列。另一方面也搭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对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专业培养与提升,制定了“百名人才计划”,送业务骨干赴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进修培训,铸就人才之基。

     如今的第一医院,无论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还是中青年骨干数量、高水平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数量,都位居厦门市卫生系统第一。

     “聚人才之力,筑学科之基。”强大的人才梯队为医院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除了以强大的人才底蕴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石,对标国内外学科先锋也是第一医院学科建设的“秘诀”。“在学科的建设上,我们会对学科现状做好评估,在此基础上树立对标学科。紧跟着国内走在最前面的同专业学科、先学习后超越,我们要让学科从跟跑转变到并跑、再达到领跑。”王占祥说道。

     “种种措施多管齐下,合力推进。”这几年,第一医院不断加大品牌学科培育力度,走出一条颇具一院特色的强科之路,无论是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还是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上,都卓有成效,今年又有一批优势学科获批重点专科。比如肿瘤病学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骨科、普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中医全科医学科这6个学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目前,第一医院拥有儿科重症、临床护理、肿瘤学共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稳居全市第一;拥有2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心血管内科专业、内分泌专业、免疫学专业、血液内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胸外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儿科、耳鼻咽喉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包括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胃肠外二科、胃肠外三科、核医学科、肿瘤实验室等肿瘤医院相关学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病理科、神经内科、骨科、普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中医全科医学科,还拥有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病,几乎占了全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4个)半壁江山。

     王占祥说:“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加强学科建设,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爱无疆

     以信仰与科学筑就生命城墙

    

     凭借全新的医疗模式、强大的学科与人才队伍加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打造了一支既能打硬仗、也不乏人文情怀的医疗战队。

     从2020年开始,面对新冠疫情大考,第一医院凭借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以最强的担当为城市筑就了一道生命防线。2020年初,刚刚执掌“院长帅印”的王占祥就遇上了首次考验——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大疫面前,他临危受命,任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院长,肩负着集中收治厦门市全市范围内的确诊和疑似病例,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疑似病例排查等任务,同时还要对发热门诊的病人开展筛查留观,压力前所未有,担子十分繁重。而后斐然的成绩证明,他带领着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积极参加防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医院情况更特殊一点,我们医院是定点救治医院。刚开始就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参与了全程的救治。”王占祥说。

     厦门是重要的口岸城市,所以,作为厦门定点救治医院,第一医院面对的不仅仅是本地的病人。王占祥介绍说:“在厦门这个城市,有很多特殊的地方,外防输入的责任和内防反弹的责任,贯穿着我们防疫工作的始终。到目前为止,我们定点医院总共收治了2532个病人,这些病人的情况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是外来输入的病人, 我们也统计了一下,这些病人来自于47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我们外防输入的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督导组来的时候说我们是在守着国门!”王占祥说道。“可喜的是,经过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们定点救治医院还保持零死亡的记录。”

     问及“抗疫秘籍”,王占祥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手段, 这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的重要因素。”

     面对来势汹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第一医院牢记科学抗疫的价值观。分工协作、因病施治。同时创新性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人性化地辅助心理治疗,治病治心两手抓。

     “科学的救治,分类的救治,还有一个就是创新方法的应用,才让我们目前这个体系还很牢固,让我们还保持着一个比较好的救治水平。”

     第一医院的智慧化管理同样在抗疫中派上了大用场。早在2020年初,第一医院就借助互联网手段,开通线上发热门诊答疑解惑,“那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开通了线上发热门诊,有五六百名医务人员在线上解答,短短四五个小时点击量就破了10万。”

     “这些科技的手段,一方面我们在探索,一方面我们也逐步在应用,我们运用创新的手段、科技的手段来助力抗疫,使疫情防控工作更精准、更高效、更科学。”王占祥说。

     2020年在疫情考验中,第一医院的管理水平、救治能力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以最快速度、最强担当、最高使命感,坚守抗疫一线,打出一场漂亮的防疫阻击战,实现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阶段性“双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危重症患者100%治愈、无死亡病例,因其表现突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21年,厦门发生本地疫情,第一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奋战在厦门多个阵地,先后调派12000多人次医护人员执行核酸采样任务,包括深入当时疫情最严峻的同安区。可以说,只要有需要,“一院人”就将使命责任扛在肩上,冲在第一线,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战斗。

     “我们始终有一个信念,一切以治病救人为主。我们会继续努力、直到最后战胜病毒!”这位“掌门人”坚定地说道。

     85载步履铿锵

     承载厚重继往开来

    

     “栉风沐雨八十五载,救死扶伤谱华章”,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站在建院八十五周年积累的基业再出发,此时,王占祥院长的心是笃定的,踌躇满志、规划好了长远蓝图。

     “站在85周年的新起点,我们信心满满。”王占祥说道,“我们拥有3个国家的临床重点专科、22个省级的临床重点专科, 8个学科进入全国科技量值百强榜,我相信,打造区域医学中心、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大医精神,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我们成为了当地的龙头医院,代表着我们厦门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奋斗的路很长,面向100周年我们也提出了四大战略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战略,学科建设战略,信息化建设战略,还有现代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创新发展战略,我相信,当迎来100周年的时候,第一医院一定会更加辉煌。”

     言语朴实,却铮铮有力!这不仅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发展方向,也是作为第一医院当家人的坚定初心和使命。百年征程已在脚下,而辉煌必是未来可期!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胡辉:医疗照护 细微之处见真章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 傅卫军教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守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绚烂生命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创新团队:除痛创新 做疼痛学科的探索者、引领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王 前:奋力闯创干,用“家院”文化暖心聚力振精神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林丽珠:融贯中西医,征服癌魔

     排版:沈佳盟

     编辑:洪瑞麟

     通讯员:罗超

     审核:裘佳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