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74 |吕国悦:人间有大爱,良医知冷暖
2022/9/23 12:26:37 医师报
//
曾几何时,对于吉林百姓来说,“肝移植”是一个神秘又陌生的概念。那时,吉林省需要进行肝脏移植的患者,都要舟车劳顿到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手术排队遥遥无期、经济负担大大增加,术后随访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难以化解。
回首2002年,那时我们的主人公吕国悦还是一位刚走上临床岗位的年轻外科医生,他的心中埋有一颗梦想的种子,让吉林省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上肝移植手术。时间回到今天,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历,已将当年的理想青年锤炼成了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首席专家。纵然当初的梦想早已实现,而他却依然带领着团队,在肝移植这条路上为更多、更伟大的理想奋力前行。
第五个8·19中国医师节,《医师报》记者走进美丽的北国春城,跟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吕国悦,一起回顾他20余载的医学探索之路。
“医”路奋起,勇往直前
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吕国悦走进了吉林省最好的医学院——那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我要学医就要选择最好的医学院”吕国悦坚定地说。待他毕业的时候,医院已经多年没有毕业生留院工作了,而吕国悦经历7年的寒窗苦读,凭借自己刻苦好学的精神,终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教授们的好评,顺利留下。也正是在那一年,吕国悦恰好参与了在吉林省开展的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手术的成功给患者带来了新生和希望,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深深感染着吕国悦,同时也激励着他坚定选择在肝移植这条路上前行。面对我国大多数肝移植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现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肝移植。”从2003年起,吕国悦就开始了在成体干细胞、肝细胞、肝移植以及TRAIL在肝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如今,在外人的眼中,他是肝移植的大专家,是年轻有为的医院管理者,但他成功的背后,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的成长历程。正式步入临床工作后,意气风发的吕国悦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想尽最大的努力尽快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青年医生。但现实却尤为残酷,开始工作不久,他就发生了一场车祸。车祸康复后的吕国悦,被医生告知他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进行长时间的手术,这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说,无疑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吕国悦变得垂头丧气,对行医之路再无当初的热情,也在那段时间过上了随心所欲的懒散生活。
“吕国悦,我当年留你的时候那么优秀,现在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吕国悦猛然抬头,看到了当年十分欣赏他的王广义老师如今失望地看着他。这句话彻底唤醒了吕国悦,像是用刀子刻在了他心里一般。那天晚上他哭了一夜,回想着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在大家眼中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顺利地毕业,顺利地留在本校,他决定不能再继续颓废下去。回想起这段经历,吕国悦对当年的老师充满了感激:“真正的老师是在关键时候鼓励你的人,同时也是在关键时候叫醒你的人。无论老师对我有多严厉,但在我眼里他就像父亲一样,老师也把我当作了自己的孩子,我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我的老师。”
重振精神后,吕国悦立志一定要做一名好医生,他快速投身到艰难的医学研究工作中。在医院的极力推荐下,他多次奔赴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美国等地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006年10月,吕国悦只身一人来到了大洋彼岸的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素不相识的人让吕国悦倍感孤独,环境的恶劣更是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加拿大的冬天极其寒冷,白昼很短,吕国悦经常要披着星光、踩着及膝深的积雪从实验室返回他的租房。每个深夜,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家。医学之路充满未知,探索过程充满艰难,很多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细小的实验步骤、达到一个微小的现象变化,吕国悦常常要熬到深夜,经常错过末班车,只能蜷缩在实验室凑合一宿。日复一日攻坚克难,吕国悦凭借着严谨、耐心的工作习惯,设计了科学、周密的实验步骤,终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博士论文和研究课题的前期工作,也正是这次求学之旅给吕国悦奠定了肝移植事业的基础。“在外科医生这条路上,要不断地去探索、创新,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从事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用心去学一辈子。”正是这样的信念和信仰,让吕国悦在肝移植的领域里不断深耕和探索,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去全国各地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吉大一院肝移植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是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的基础,只有我们的团队强大了,我们的科室、学科才能更强大。”吕国悦说。
不负韶华,尚美至善
肝移植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吕国悦深知吉林省是肝炎、肝硬化的高发省份之一,很多百姓由于路途较远和经济方面双重的压力,最终并未得到很好的治疗。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了心脏死亡供体捐献的试点工作,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门成立了心脏死亡供体捐献办公室。当时,吕国悦被选派赴肝胆外科及肝脏移植科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回到医院后,他主动承担起了开展本土肝移植手术的重担。“我是带着我的团队一起去的,我觉得只有我一个学是没有用的,我要让我的团队一起学。这凝聚着几代人的希望,我深知责任重大,一定要带领团队把肝移植做好。”吕国悦说。
由于供体捐献存在特殊性,医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供体进行健康检查,这就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手术。”吕国悦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掌握移植技术,他还带领团队利用休息的时间去九台养殖场对猪进行模拟供体器官切取实验。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进行模拟实验时,由于对手术的流程不熟悉,吕国悦和队员们对刚刚被屠宰完扔在地上的猪手忙脚乱,就连血飞溅在身上都没有察觉。盛夏之时,潮热难耐,他们却坚持忍受着高温和屠宰场的异味,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现场模拟时间有限,他们就将猪肝带回实验室,进行一次次的血管和胆管的吻合演练,每天都坚持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实验上千次后,他们成功将供体猪的肝脏移植到了另外一只猪的体内,并且使受体猪健康地活了下来。
被认可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常年以来,吉林省的老百姓对于肝移植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吉林省内不能做肝移植。”面对如此困境,吕国悦再次下定决心,要让全省患者知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能够进行肝移植”。对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宣传,打印宣传册,组织病友会,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诸多媒介对吉大一院开展的本土肝移植进行宣传,让“酒香”飘出“深巷”。
有一名患者让吕国悦印象深刻,2018年9月,一位50岁的患者因乙肝肝硬化、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三期而命悬一线。在最关键的时刻,吕国悦大胆做出决策,决定为患者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将患者丈夫的右半肝脏移植到患者体内。9月16日,经过团队16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手术成功了,妻子紧紧握着丈夫的手,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吕国悦。“在肝脏移植的这条路上,让我看到了人间最冷的一面,同样也看到了人间最暖的一面,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抵不过人间的真情和那次牵手。”吕国悦说,这次的感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念。
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总手术数量和临床效果稳居东三省首位,并在全国名列前茅。吕国悦以主刀医师的身份完成了500多例移植手术,是国内能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最年轻的中心负责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逐步开展了复杂性肝移植、二次肝移植、三次肝移植,挽救了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后续的肝移植事业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学科带头人,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是吕国悦的信条。就在大家庆祝吉大一院肝移植事业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时候,吕国悦发起了新的挑战——儿童活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
在肝移植手术中,儿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缩小版,儿童肝移植手术需要全新的科室和技术。需要在术前进行精细的评估,术中要进行跟进指导,在血管处理方面远比成人更精密。面对诸多困难、阻碍,吕国悦决定一切从头开始,他再一次踏上征程,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儿童肝移植技术。终在2018年,吕国悦成功完成了东北地区首例儿童亲体供肝移植手术,小宝宝术后顺利出院。
吕国悦不光在技术磨炼上兢兢业业,追求突破,更时刻心系患者。为了降低患者的就医困难,2018年,他多次与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进行沟通和协商,积极推进肝移植手术纳入全省医保项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小儿肝移植给患儿家庭带来的双重打击,他还为儿童肝移植患者积极争取救助基金,极大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吕国悦常跟他的学生说:“做为一名外科医生,首先要做到胆大心细,依靠你多年积累医学知识做为支撑,其次,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也要具备开拓的精神,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鲜的事物。”他认为,做为一名医生,没有什么比患者的认可更值得开心。
抗疫前线,突破创新
治愈每一名患者,守护每一个生命,是吕国悦的心声。而他的“主战场”不仅仅在手术台上,也在隔离病房里。2020年2月7日,吕国悦带领着130名医护人员登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里,整个机舱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抱着紧张不安的情绪对接下来的工作和可以回家的时间充满未知。即将到达武汉机场时,他通过对讲机将队员分成小组,嘱咐他们落地之前按照预案戴好口罩、帽子、眼镜等一切能戴在脸上的护具。下飞机准备就绪后,便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接管了B栋10楼东区重症监护病房。从当天下午六点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疗区共顺利收治了50位危重症患者。
看不见的病毒和危险就在眼前,但是队员们并没有退缩,凭借着专业素质有条不紊地对隔离点的患者进行治疗,抗疫工作迅速步入了正轨。当时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危重症收治医院,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快,病情不平稳,在危难之间,吕国悦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划分小组、分配人员、布置任务、开展工作。在武汉坚守的62天中,吕国悦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启“搬家式支援”模式,火速建立重症监护病房;首创心理医生随队抗疫,对医务人员和轻症病患进行心理疏导。
在武汉的每一天,吕国悦都开启着“分身模式”,统筹工作、分配物资、调配人员、规范流程,同时也不忘把发明创造应用到工作中。在隔离区里,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导致沟通存在困难。而且长期穿着防护服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缺氧。吕国悦便发明了多功能防护面罩,把话筒和耳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骨传导的作用,并在防护面罩上配备了一个摄像头。这个防护面罩还有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安装了吸氧装置,有效避免了医护人员因缺氧而导致的昏厥。他还把目光放在了核酸检测上,他为咽拭子采集工作做了一个防护罩,降低了检测核酸时的交叉感染风险。吕国悦的发明创造获批了多项专利,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为全国抗疫贡献了吉林智慧和吉林力量。
2022年3月,吉林省疫情暴发,全院上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形式。但有前两年的抗疫经验“打底”,吕国悦从容应对,他迅速研判疫情的发展形势,第一时间带领全院员工进入战时状态,有序组织医疗队支援全省各地的战役一线,发挥出吉大一院作为“国家队”医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从抗疫的号角吹响开始,吕国悦就没有回过家,全程参与封闭式的抗疫工作。“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吕国悦善于开拓创新,在变革中摸索前进。在本次疫情中,吕国悦创新提出多个疫情下的医院管理模式,遏制疫情蔓延的同时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为全国200余家医院提供了经验参考。
吕国悦带领团队严格执行新冠病毒的防控流程,落实标准防控,严格执行院内区域闭环管理模式。他多次强调 “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措施,重点患者”这四个要点,大力加强关键环节管理。同时还启动了疫情防控分级响应工作预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住院流程、手术流程、儿童就诊流程进行梳理。根据区域内人员感染风险等级、空间分布情况等,对院内进行分区管控,各区域均行封闭管理,从根本上解除院内感染的风险。吕国悦更是在疫情期间于全国首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即在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各设立综合疗区,作为急诊患者收治后的缓冲疗区。在他的努力下,全院扩展了30余个科室的300余张床位成为了过渡疗区,急诊救治能力提升了50多倍。为了进一步破解急诊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保障24小时开放接诊,他倡导开辟“绿色通道”释放收治空间,打通院内科室壁垒,并以区域为划分,抽调院内老中青三代精锐力量组成急诊区域专家组和综合疗区会诊专家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会诊,并将会诊意见反馈临床,全面提升了医院在疫情期间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高了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效率。“再好的奖励,都不如百姓认可。” 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吕国悦带领吉大一院人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儿、实劲儿、闯劲儿,赢得了家乡百姓的广泛赞誉。
20余载的沉淀与积累,吕国悦已然从一名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位仁爱“大医”,他和他的团队,以及全体吉大一院人将继续在健康守护的路上踔厉奋进。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胡辉:医疗照护 细微之处见真章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 傅卫军教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守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绚烂生命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创新团队:除痛创新 做疼痛学科的探索者、引领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王 前:奋力闯创干,用“家院”文化暖心聚力振精神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林丽珠:融贯中西医,征服癌魔
排版:沈佳盟
编辑:沈佳盟
审核:黄晶
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七届医学家峰会2022会议报道来啦!
2022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共识发布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曾小峰分享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故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一代宗师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