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欧洲亚文化深度系列
2014/2/18 3:56:41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提图为柏林爱的大游行'Love parade',150万人跟着Techno音乐在街头跳舞的壮观场面)

     亚文化说的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另类文化。“Alternative”这个词语我们习惯性地翻译成“另类”,而它的本意是说“另一种选择”,另一种选择,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如同欧洲,不只是凡尔赛的玫瑰和英伦精致的下午茶。巴黎在斜风细雨的浪漫情怀背后,是壮怀激烈的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诞生地。意大利,在那些文艺复兴的画框上布满的灰尘里,开出的是一个民族高唱着“è questo il fiore del partigiano Morto per la libertà(这朵献给为自由而死的人们的花)”的花朵。1968年,在全世界的青春期绽放的狂欢里,英格兰成了朋克文化的土壤。巴黎万人空巷的学运,布拉格之春,柏林墙的推倒,各种乌托邦的试验和波西米亚式迷人的放逐...那一场场青春不羁,年轻人用他们的血性桀骜,以抵抗和不妥协的姿态,撞击着世界的齿轮,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确立普世价值的信仰。

     欧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Humanism--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这就构成了欧洲的这种“亚文化”事实上左右着他们华丽精致的文化遗产背后的灵魂核心和精神面目。他们把精英文化和小资情调贩卖给游客,却自得其乐地珍藏他们的骄傲叛逆的传统---欧洲的年轻人,仍然乐此不疲地方那把“有趣”和“酷”作为评价人的最高级形容词,而最低级评价则是“乏味”。而没有什么比宣称自己是左翼更酷的事情了(这里国内的左翼的概念不一样)。漂浮在欧洲表面的柔软精致底下深藏不露的是一种激进的,热血燃烧的,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欧洲的年轻人会那么形容,在那些乏味矫情而华丽苍白的城市的地下,是一个很酷的天堂。

     这个系列穿过游客匆匆一瞥的印象和无数意淫中的刻板印象,告别客套而千篇一律的大肆赞美和老生常谈式空洞而故作博学的堆砌,走进那些呼吸着的“地下”的欧洲城市,按图索骥那些拥有着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脸。有24小时不间断电音派对的柏林,有世界VJ艺术中心的维也纳,有在市中心拥有一个乌托邦共和国的哥本哈根,有意大利左翼红色之城的嬉皮城市博洛尼亚,还有布拉格,巴黎,阿姆斯特丹等等。在游客被攻略绑架着去金色大厅听一场古典音乐会和似懂非懂赞叹那些宗教艺术以及希茜公主头冠上的水晶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维也纳街头万人游行拦截法国右翼虚伪的政客的车队,那些年轻人的脸,在黑暗中警察投放的催泪瓦斯里忽明忽暗,是那么的义愤填膺。

     在欧洲那些“地下”的城市里,你问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回答,自由平等和博爱---在法国大革命之中,它们终于取代原有的宗教秩序,成了新的神圣三位一体。

    

     荷兰艺术家Tim Roeloffs创作的柏林拼贴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