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亚文化深度系列之《反骨柏林》第一辑
2014/2/22 16:23:54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这个专题本打算只写几千字,一不小心收不住写了三万五千字,写得又哭又笑。只好分几次连载。因为柏林这个城市基本上代表了我全部的价值观以及对一个具备良好公共意识的社会的理想。这是一封在心里压抑了很久的对这个城市的情书。
所用到的图片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出处,皆是我当时所拍。
柏林印象
我从来不是德国人
事实上我只是柏林人...
我是某个特定市区里的大城市人
祖国是陌生的字眼
Erwin Blumenfeld, 1962
柏林毫无悬念地是欧洲最酷的城市,没有之一。仿佛柏林的一切就是“酷”这个字最好的注解。欧洲有无数年轻人把去柏林当作一种朝圣。一生之中能在柏林住上一段时间,成了一种简单清澈的理想和一种标榜。“Berliner(柏林人)”这个身份足够让别人在细致周到地了解你之前,先尖叫然后脑补着就能勾勒出你这个人的大致轮廓了。
就像萨冈的书 “你喜欢勃拉姆斯么?”,那么“ 你喜欢柏林么?” 是欧洲年轻人识别同类的暗语,柏林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形容词。
(Photo by Romina)
那一句被滥用的,印在几乎所有城市纪念T恤上的slogan “I love ××(对应城市的名字)”,唯有买柏林这一件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看得见柏林电视塔的一幢建筑物背后有一句涂鸦,写着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Franz von Suppé 的一句话“Du bist verrückt mein kind du musst nach berlin”(你是我疯狂的孩子,你必须去柏林),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应该去柏林的所有理由。是的,你足够疯狂,你必须去柏林。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亚文化做为主流文化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柏林的年轻人说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柏林仿佛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狂欢嘉年华派对或者是彼得潘的Neverland-----住满了不愿意长大的“年轻人”。这个城市的价值观不以财富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是你是否足够“有趣”,甚至有钱的人多少还带着一些因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羞耻感。
柏林的城市魅力来自于它的包容性,它足够宽容,也赋予你足够的自由。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柏林可以负荷所有不愿意醒来的梦以及每一个梦游的人。无论你是神经质的艺术家,垮掉派作家,朋克还是非主流,同性恋还是异装癖,滑板少年还是街头涂鸦艺人....这个城市赋予人们一种自由,就是选择任何你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柏林永远活力四射,精力旺盛,再不靠谱再异想天开的举止都被认为是合乎逻辑的。夏天的时候大把年轻人一丝不挂地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者是同性恋当街拥吻,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行为,没有人会多看一眼。这个城市可以让每个人不做作,不受限制地活出自己的样子。
柏林不是德国,正如纽约不是美国一样。除了是德国的首都之外,柏林自成风格,被更贴切地称作是欧洲的首都。德国人冷漠严谨墨守陈规,而Berliner热情充满创造力和颠覆精神。德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度,而柏林是一个以低成本生活的城市---因为这一点,柏林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银行家和走精英路线的人们拥挤在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而艺术家梦想家和DJ来到了柏林。柏林和纽约的魅力都来自于大量不同国籍的移民涌入而形成的国际大熔炉的姿态,不同文化和种族的新鲜血液和喧嚣几乎如利刃一样割开各种狭隘和偏见,没有什么是不合理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接受,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戏剧化的。
柏林街头
德国著名的旅游作家Hans Scherer在他的《再见柏林》里写柏林“一座实验室,跃跃欲试,孕育着狂热的创造性,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这座城市的一切。”
我的Fernweh
Fernweh是一个德语里特有的词汇,意思是,对除了故乡以外其他地方的乡愁。柏林是我的精神故乡。因为这种落拓不羁桀骜不驯的反骨,如同中国历史上最惊世骇俗的魏晋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那种被称为“真名士自风流”的坦荡潇洒和肆无忌惮,这些都和柏林城市的气质缝合得丝丝入扣。生命是用来浪费在路上,才华是用来挥霍的,而嚣张是我的美德。在柏林做个没皮没脸的孩子,谁来管我都会倒霉的。
我住在维也纳的时候,哪天心血来潮就跑到公路上搭个顺风车,十几个小时左右,穿越四个国家的首都,就晃晃悠悠地到了柏林,住上半个月。而貌似严谨刻板的德国,却是hitch hiking(搭车)文化最流行的国家。因为曾经的嬉皮传统和柏林的特殊氛围,一到夏天,沿途的加油站里就挤满了搭车旅行的年轻嬉皮士。大家很有秩序的排着队,经过的车也很有秩序地,一辆一辆接走他们。曾经在柏林有个大叔告诉我 “我之所以帮你,因为三十多年前我也是一个嬉皮,我现在依然有一颗在路上的心。” 我沿途遇到的各种搭车去柏林的年轻人,甚至有只是从隔壁国家去柏林花一个周末疯狂派对的。他们告诉我,你只要往路上一站,谁都知道你要去柏林。
东德街头搭车客,他说写个"B"就足够让所有人明白是柏林了。
P.S.从前和朋友突发奇想说要做一个“B city”计划,和我们那群朋友有关的城市好多都是B字开头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很酷的城市:柏林(Berlin 德国), 布鲁塞尔(Brussel 比利时),博洛尼亚(Bologna 意大利) ,北京(Beijing,中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阿根廷),波士顿(Boston,美国)
我说我的名字是Vanessa,所以我实习去了维也纳(Vienna):) 我和V特别有缘。
我第一次从维也纳搭车到达柏林在地铁站的照片
我也曾经投递了无数的实习简历去柏林(柏林艺术类工作的情况是,我一个波兰学姐不夸张地投了1000封简历却只得到8个面试机会),结果阴差阳错地去了维也纳。而之后我想搬家去柏林的欲望,最终因为一种莫名的恐惧而退缩了。正如卡尔唯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借马可波罗之口说的那样---马可波罗和忽必烈讲述了无数座沿途邂逅的城市,却唯独不提他的故乡威尼斯,因为害怕一旦提起它的名字,他就会失去他。因为我害怕失去柏林。
后来我的那些好朋友们,同学们,莫名其妙方式认识的神经质的年轻人都陆陆续续地搬家到了柏林。柏林变成了我心里的一根刺,一旦有任何的只言片语去触碰,就生痛得没有了力气。
我在柏林的每一天都发自内心地微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情不自禁地脸上挂着微笑,那个城市的气氛就是如此感染人心,那种能量不动声色地辐射着你,因为柏林的空气里充满了自由的味道。每一天都有各种奇遇和不期而遇,这和我的人生信条惊人的一致---你只要敞开你的心,每天expect everything unexpected (期待那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乞求你原谅我的罗嗦,也许这一篇文章,就是为我的柏林为填补我的Fernweh写下的情书。如果说柏林是一种符号一种主义一种价值取向一个形容词的话,那么我也可以骄傲地方说,我也是一个Berliner!
我和Romi在柏林草地上的互拍:)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