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柏林》Vol.3 The Wall 倒下的柏林墙
2014/2/27 12:58:54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这个系列的其他内容,请选择关注本帐号,然后选择“查看历史内容” 。如果想评论交流的,可以在关注之后在消息对话框里直接发送:)

     THE WALL.倒下的柏林墙

     我一直反复做着一个梦境。梦见我生活在冷战时候的东柏林,那些灰黑色的梦魇层层密密,压抑着我喘不过气来。然后我坐着城市轻轨,忽然画面一恍,整个世界被刷上了色彩,渐变成了现在的柏林。我一直觉得这个梦境有一种强烈的隐喻作用。

    

     “你正离开美国的领域...."而当时东德人民最梦寐以求听到的一句话是 “你自由了,你现在站在西柏林的土地上”

     中国的80后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剧烈转型的荒诞过程,时代的剧痛在我们的懵懂深处被潜移默化。我曾在东欧四处游历,尝试在某种背景的相似性里找到一些答案。就好像看电影《颐和园》里柏林墙轰然倒塌的那一幕,配上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眼泪哗地冲了下来,觉得那简直荡气回肠。

    

     历史资料图片

     如今的柏林旅游产业一直在消费着柏林墙:勃兰登堡门前穿着士兵制服举着美国和苏联大旗的模特供游人合影;查理检查站和柏林墙的遗址East side Gallery永远是柏林到此一游必去的热点;甚至柏林墙的碎块也被当作是旅游纪念品出售。可是这些提供给游客的摆设让我觉得很反胃,和世界上所有城市旅游业一样,他们知道游客来想看什么,于是就很配合地演一场宾主尽欢的戏皆大欢喜。

    

     查理检查站

    

     如今检查站对面正对从前东柏林的是Sisley新一季的巨幅广告牌。画面上年轻人玩世不恭地大笑着。

    

     勃兰登堡门前提供给游客拍照的美国国旗

     反正游客们坐着火车飞机大巴前来,住在酒店,浏览所有到此一游所必去的景点,拍摄角度大致相同的照片。再翻一翻Lonely planet的介绍和历史资料,在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度的游记里重复这些这些知识,点缀几句毫无营养的感慨---千篇一律地赞叹和叹息着同样的内容。这样的旅游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真正的城市,他们看到了政府和旅游局愿意让他们看到的那一面,只不过是google地图变成了可以触碰的三维街景---他们在近似于真空的环境里,游览了一个和真实平行而互相隔绝的城市。当然他们不用像在朝鲜旅游那样被禁止和当地人交流,而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差别。没有遇到人和事的旅途如同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感官记忆和查阅而来的解说资料会很快被遗忘和混淆,更谈不上思考和见识。

     有关于柏林那些常规旅游的线路和景点将不会在本文之中出现,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我会在《反骨柏林》连载的最后一辑为大家奉上《地下柏林另类之旅线路》

    

     柏林“家”楼下的早餐

     在柏林的时候每天我会在楼下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开始我的城市之旅,用一个早餐的时间来研究地图,然后骑着朋友的自行车四处乱逛,或者漫无目的地暴走,期待一切不期而遇的惊喜。累了就找个草坪睡上一觉,或者和坐在草地上的陌生人聊天,没准就有什么意外的收获。

    

    

     躺在博物馆岛的大草坪上

    

    

     有的时候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迫使我躲进博物馆浏览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历史,出门的时候雨刚刚停,顺便从后门出去发现了贝律铭设计的裙楼。

    

     贝律铭为德意志历史博物馆设计的裙楼

     又或者一下午就躺在河边露天酒吧的帆布躺椅上晒黑一层皮肤,无聊了就朝运河里来往游船上的人们挥挥手,他们是我所遇到的最标准的过客。

    

     我和Romi在河边晒太阳

    

    

     我喜欢在胜利塔下公园的小树林里听着音乐散步,午饭剩下的德式热狗面包正好用来呆萌的鸽子。或者在哈克雪庭院群(Hackesche H?fe)里逛那些创意的小店,顺便看看摄影画廊最近的展览。

    

    

    

     胜利塔下公园的小树林

    

    

     《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们降落在这里。

    

    

    

     哈克雪庭院群类似于田字坊,是一个艺术和创意类的商业街区。有的时候我就很无厘头地坐在孩子们的摇摇椅上和小朋友们玩一个下午。

     柏林各种定期不定期市场是我的最爱,那是一个比任何博物馆都靠谱的博览会,有的市场旧相机可以论斤买。

    

    

    

     东柏林和费德里希大街附近的艺术区的那些小画廊和书店是我百逛不厌的地方。然后走着走着你会偶然发现一家挂满了纸灯笼的越南餐馆,仿佛无数孔明灯漂浮在空气里那样诗意。走着走着我神经质的朋友会忽然觉得这样不够畅快自由,一把脱去鞋子就开始赤足开始在大街上行走,没有一个行人侧目斜视,仿佛那再自然不过。

    

     费德里希大街附近的艺术区

    

     像萤火虫一样浮动着微光的越南餐馆。牛肉粉很赞

     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我推荐你去游览信息处拿一张New Berlin的地图,上面有信息关于柏林志愿者每天都会分几个时间段组织的City tour,在摄影博物馆C/O Berlin和勃兰登堡门口的星巴克集合,志愿者大多由学生组成,他们会详细讲解各处的历史,当然结束的时候出于尊重他们的劳动应该适当地给一些小费。这里特别推荐他们组织的关于东柏林的“红色之旅”。

    

     “New Berlin”地图

    

     东柏林“红色之旅”的集合处摄影艺术馆C/O Berlin。我从前靠着行业巨牛导师写给他们老大的推荐信都没有申请到实习,后来我在柏林的时候气不过厚着脸皮去质问为什么之前没有收我,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是柏林的窗口,希望实习生能说流利的德语”

     东柏林是城市最有意思的部分。第一天不明真相的我就问Romi我们是不是住在东柏林,仔细研究了地图发现一河之隔。我俩对视一眼都很是沮丧----没有住在东柏林实在太不酷了!东柏林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神秘和伴随着的阵痛,而是因为它在柏林墙倒塌之后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下所形成的荒诞感。那个时候东柏林的居民们扑向了西柏林的花花世界,而大量的艺术家(虽然柏林人人都号称是艺术家)和离经叛道的年轻人集破门而入,占据了废弃无主的公寓和厂房,任凭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把这里发挥成了一个乌托邦的试验田---或者是一个疯人院。东柏林除了人可以是垃圾之外没有其他垃圾---因为所有的垃圾都可以被层出不穷的想象力改造成艺术品、公共装置和日常用具,这被称之为“贫民窟美学”。这种“亲爱的坏品味”来自艺术家们的拾荒精神,用拼凑和废物利用的方法装饰物件,充满了荒诞和幽默感。涂鸦和层层叠叠的各种展览派对的海报覆盖了墙面,甚至垃圾桶外壳也不放过。而事实上,柏林除了主流中心商业街和游客区域之外,整个城市的主调可以用肮脏破旧来形容---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柏林的魅力和风格就在这肮脏破旧的丑陋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很丑陋,可是丑陋得实在是太美了!比如你看着满地的酒瓶和烟蒂就赋予了想象空间于一场刚刚结束的街头盛大的派对,年轻人恣意不羁的落拓姿态在太阳底下明媚得是那么耀眼。

    

    

    

    

    

    

     这张是在德国一个叫作“柏林街拍”的Blog上随便组合的拼盘。上面写“柏林人穿着如同这个城市的建筑,混搭,朴素,先锋和复古于一体,柏林人敢穿任何张扬的颜色,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嬉皮,文艺,现代和随意的风格杂揉在一起”

     有一次在维也纳的家里,我和Eli谈论起柏林,我们那个喜欢附庸风雅自称艺术家的房东老太太为了显得自己不落伍而且很酷,也表示了自己对柏林生活方式的热爱。她穿着精致优雅的套裙用刻意保持的贵族式的骄矜淡淡地说“除了有一点,柏林那么脏,我不能接受....”我和Eli对视一眼低头默默吃饭。她一定误解了柏林城市的灵魂----柏林从未标榜自己是华丽美貌的翩翩公子,他是一个穿着邋遢,举止怪诞,满身刺青,不拘礼法,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艺术家,常常做一些出格的行为挑衅那些刻板严肃一本正经的人们。他简单粗暴,却温暖粗糙,这样的男人,却是拥有致命吸引力的。

    

     历史资料图片,冷战时期,少女把鲜花放入士兵的枪口中

     比如对于柏林墙遗址的呈现,就完全是一种无厘头的表达方式。

    

     勃兰登堡门后面有一个展览纪念冷战时代为翻越柏林墙而死的人们。

     那个年代西伯林的人们涌向柏林墙,朝同胞们投掷自己的通行证和身份证件;守在墙下集体用雷鸣般的呐喊谴责东德士兵以助气势;每天都有无数人抬着床单蜂拥去接住跳墙而来的勇士。而墙的另外一端的人们用生命做为自由的代价义无反顾地浴血逃亡。他们面对士兵密集的射击,用重型车撞,翻墙,挖地道,跳楼,潜水过河逃亡。躲过密布的秘密警察,有的人自学了机械学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气象学,建立了家庭实验室,穷尽想象力,造出了的小型潜水艇,强力弹射装置和破吉尼斯世界记录的热气球。还有那个著名的故事: 一名东德军人参与修建柏林墙,在柏林墙接近完工时突然一跃,奔向了西柏林,奔向了自由。

    

     德意志历史博物馆里柏林墙的标本

     肯尼迪总统曾在柏林墙下有一段很著名的演讲 “柏林墙既是对历史也是对人性的冒犯....超越你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看到全人类。自由是不可分割的...一切自由人,不论他们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所以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为 “Ich bin ein Berliner” (我是一个柏林人)这句话感到自豪。”

     生而为人, 自由意志神圣不可侵犯,这不仅仅是民主的需求,更是人权。“Berliner(柏林人)”是追求自由的象征。于是在今天统一后柏林,“自由精神”成了城市的最高信仰,Freedom to be ,自由地表达自我。柏林墙也不再仅仅是冷战和极权的象征,而是人类社会所有不公正、压制自由的象征。我在卢浮宫看到过德拉克罗瓦画于1831年的那一幅《自由引导人民》,后来在Coldpaly的专辑封面上,在柏林的空气里...我一次一次又看到它的轮廓,每一次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钉在我墙上的明信片,柏林墙推到的时刻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终于被推倒了。人们疯狂地涌向柏林墙,拥抱在一起,演奏起音乐,无数人坐在墙头上大声唱歌。柏林人不哭,他们只是在废墟上踩着伤痛一起跳舞,这是最原始的古老仪式,赋予人们力量希望和勇气。然而最终千万人一起哭泣起来----他们带着眼泪放肆地纵声大笑起来。

     他们哭着笑,笑着哭,因为柏林墙彻头彻尾是一个带着眼泪的笑话。

    

     1991东西德合并街头狂欢的人们,历史资料图片

     一个月以后,伦纳德·伯恩斯坦在柏林指挥东西德成员组成的合唱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将欢乐颂中的“欢乐”(Freude)一词改为“自由”(Freiheit)。第二年,罗格·沃特斯在波茨坦广场演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The Wall》(《墙》),而大卫·哈塞尔霍夫站在柏林墙上演唱了《寻找自由》。

    

     柏林墙遗址 “东岸画廊”

    

     我站在柏林墙下。

     统一之后的联邦政府拆毁了柏林墙,只留下了一小段千米长的柏林墙的遗址用来纪念那道不可言说的伤口-----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然而就像墙推到的时候他们站在废墟里唱歌和疯狂跳舞那样,他们选择得依然是这样笑着哭哭着笑的方式----柏林政府邀请了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用涂鸦的方式把柏林墙画得花花绿绿,充满了无厘头的玩笑----各种语言各种风格,从政治波普到后现代式的冷幽默,而主题只有一个---“爱和和平”。

    

     和平民主年代里的一枚夕阳落在柏林墙上

    

    

    

     柏林墙里墙外,从前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分割。

     就好像David Bowie在柏林制作的那首他一生最成功的歌里唱的那样“And we kissed, as though nothing could fall. And the shame was on the other side. ” 生命太短,与其悲戚感伤,与其废话连篇,不如以爱之名站在墙下用力亲吻。珍惜自由的空气和我们依然相爱的时刻。痛快地嬉笑怒骂一场,为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的轻以及不可触碰的痛。

    

     柏林墙下亲吻的人们。

     柏林墙最著名的涂鸦是那幅由俄罗斯艺术家德米特里·沃贝尔绘制的前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和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嘴对嘴亲吻的场面。后来贝纳通2011年的全球的经典广告让各国政客拥吻相信灵感来源于此。诸多的涂鸦中有一幅《为自由而舞》的墙绘,两个围着太阳下起舞的人下面有一行大字 “No more wars,no more walls,a united world (不要有更多的战争,不要有更多的围墙,要一个统一起来的世界。)”

    

     来往的游客们也在艺术家的创作上即兴发挥,最多的是各种语言的“自由”---中文的“自由”,意大利语的“La libertà”,波兰语“wolno?”....无处不在,如同万国文字一起签字明誓。一个游客在某个角落里写了潦草的一行字“Let me live my life, enjoy freedom, touch the limits, reach the stars, understand the world. That’s what I want。(让我活出真我,让我享受自由,让我体验极限,让我触摸星辰,让我领悟这世界,这就是我要的所有)”。

     我印象最深刻的涂鸦是一副画着交叠着的德国和犹太旗帜,两边用英文和德语分别写着“Lead me on my dreams among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to share hope with nations and believers,To observe with modesty the pure truth.And to reveal prudently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在不同的时空中,我的梦想指引我,与不同的国家不同宗教的信徒分享希望,以谦恭观察纯洁之真理,并审慎揭示世间之神奇与秘密)。

    

     布拉格也有一面类似的涂鸦墙,被称之为 “约翰列侬墙”,人们用卡通的字体刷着他最著名的那句歌词“你们说着各种主义,我只想说,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是一组我在欧洲其他地方拍到的墙,我把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柏林墙成为一个主题:The Wall.

    

     左上:巴黎写满各种文字“我爱你”的爱之墙

     右上:奥斯威辛犹太罹难者照片墙

     左下:布拉格约翰列侬墙

     右下: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哭墙

     每次都在黄昏的暮光之中沿着柏林墙散步,那个时候游人稀少,落日暖橘色的光线把天地之间渲染得很安静。墙的这一面曾经有那么多人为着自由而不顾一切地奔跑,这种窒息的气氛已经在历史年轮里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今天的柏林的年轻人躺在绿草如茵的河岸嬉闹, 露天小酒馆里传出没完没了的大笑声,一对肤色参差的夫妇带着他们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对同性情侣摆出恶搞的姿势示意我举起相机,一群嬉皮们围坐在一起弹琴唱歌。而此时正好夕阳投射过来的那个角度里,一对好看的男女侧身对着柏林墙,情不自禁地拥吻起来。光芒从他们的两侧破开直刺进我的眼睛,一时他们看起来竟如天使一般带着圣洁的光环。

    

    

    

    

    

     在充满自由空气的今天,看两岸从前的东西柏林。

     “一切自由人,不论他们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 我为 “Ich bin ein Berliner” (我是一个柏林人)这句话感到自豪。”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