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柏林》Vol.8 柏林很穷 可是柏林很性感
2014/3/15 9:06:30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这个系列的其他内容,请选择关注本帐号,然后选择“查看历史内容” 。如果想评论交流的,可以在关注之后在消息对话框里直接发送消息:)
柏林很穷,可是柏林很性感
柏林同性恋市长Klaus Wowereit说 “柏林很穷,可是柏林很性感。”(Berlin ist arm, aber sexy)
柏林有多性感呢?让我们总结一下,柏林人的基本素质是open minded和easy going and be cool and creative.(观念开放视野宽阔,随和,酷而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欧洲左翼年轻人的模板包括:素食主义或者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出于环保理由和审美取向经常光顾二手市场和Vintage(复古)商店,不再相信上帝而转而对话内心和寻找自我,他们热衷于灵修冥想 (Meditation),崇拜东方的精神(Spiritual)导师。
Open minded and Easy going似乎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句口头禅,明白自己合群而且酷,是你在Couch surfing上找一张陌生人的沙发必备的陈述。
可是柏林有多穷呢?作为欧盟经济体最富裕之一的德国的首都,柏林市长却常常亲自出面不得以去借钱以支持城市运营。柏林人也很穷,我朋友们的各种精打细算过日子常常让我觉得整个城市整体都有一种窘迫的气质。这和柏林年轻人收入不高有关(艺术家都很穷),但是也和他们的价值观有关系----实用主义和反消费主义。

反消费主义不把个人幸福和用金钱购买来的物质划上等号。 他们在买东西之前反复思考,是否真的需要它, 他们不会为虚荣心买单,也不会把钱浪费在没有实用价值的事情上:比如他们对奢侈品和智能手机的态度---我眼见的柏林是欧洲拥有智能手机率最低的大城市之一,即使是有钱人也用着只有打电话发短信的最基础的手机---因为功能足够了。
他们买回来之后会将物品物尽其用,在不需要它的时候为它找到一个新主人。地球上的财富不是提供给人们浪费的。他们认为消费主义工业化生产导致了资源的大规模的浪费和工人被剥削,也导致了食用肉类的动物的悲惨命运。大量流水线上的消费品让他们觉得这些远得让我们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反消费主义是尽可能采用自然的方式取代消费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柏林街头到处都是有机食品商店,人们出售天然无化学成分的蔬菜和有机肉类,自己种植的水果和手工制作的蜂蜜;甚至还有有机的香菇,有机鸡蛋和有机的蜡烛。柏林人陷入了这样对“有机”生活的狂热中,欧洲没有一个城市像柏林把这种有机生活的理念执行的那么彻底。除了无处不在的BIO商店,柏林还有各种BioMarkt(有机市场),他们有一个严格的有机验证体系,通过质检的商品会贴上Demeter的标志。这是一种对健康生活的物质需求,更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超市的货架冰冷而麻木,他们更愿意回到那种原始的方式:在小市场小商店里提着大口袋和小贩交谈,和过往的人们微笑和互动。有机市场和商店更像是一套追求健康和平衡的体系,你在那里可以找到一系列关于平衡身心的课程讲座和活动的介绍,有关于瑜伽的,禅修的,冥想的,太极的...还有各种手工制作设计感强烈的小玩意:帆布口袋,再生纸笔记本,各种修复人体能量的水晶挂件....

出售各类有机用品的小店



柏林街头遍布的BIO商店以及市场

柏林的朋友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在工业化生产里动物如果生前被关在笼子里过“集体主义”生活是一种虐待,它们没有获得关爱的话,身体里会充满负能量的毒素,我们吃了这样的肉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正能量,所以我们要吃“Happy Animal(快乐的动物)的肉” 我不得不忍住了笑。我一直觉得当动物在笼子里关久了就失去了兽性,而人在城市里呆着,远离了大自然会失去人性。而批量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隔绝人们与自然关系的罪魁祸首之一,有机生活提出了人类的回归和寻找自身平衡的一种可能性,重塑了人们和环境的联系。

柏林BIO咖啡馆 (图片来自网络)

柏林著名的有机市场Kollwitzplatz
柏林的性感之处还在于一方面聚集着欧洲最新锐的各种观念,一方面又沉浸在一种集体的怀旧情绪里。这种新与旧的冲撞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柏林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物质享受里,专注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像一个老牌的贵族一样自得其乐。而反之,就是个暴发户。
Vintage (复古,古着)是柏林整个城市的审美基调。建筑上的废墟美学主义和设计中的贫民窟美学都是这种怀旧主义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非常重视环保和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正如反消费主义者号称的,如果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应该丢弃,而是应该寻找需要它们的人。于是柏林人热衷于“Second hand(二手)---二手市场,二手服装店,更何况这种被时光润色过的东西有一种被时尚界渲染成Vintage的美感,是当下最酷最潮的元素,和柏林破旧而又充满生活真实气息的大街看起来是那么天衣无缝的和谐。


在快速消费的年代,无论是物品还是人,我们都有无数的选择,通常东西坏了,一段关系出现了瑕疵,我们都会迅速选择替换,而不是尝试修补。在这点上我仿佛是天生的反消费主义,总是对用过的东西感情深厚,缝缝补补直到无法再用。当妈妈看到我一箱子在欧洲淘回来的二手衣服之后,她终于忍不住带着怜悯的目光问我是不是那时的生活很艰难---不然你干吗收一堆破烂回来。但是她理解不了那个60年代的皮夹克和50年代经典呢斗篷充满了故事,看起来是那么的美;而那个金色耳环和古怪的手镯是今天无法达到的细致做工;那本纸张泛黄的画册则是珍贵的绝版。

这张是我在我的一个影像短片最后亮像的截图,我身上这件vintage二手皮衣,在小市场里以5欧(人民币40元)的价格淘来,真皮:)
柏林是个怀旧的无可救药的城市,你可以在城市里几乎每条街道上都能找到二手服装店。那些衣服都经过很严格的清洗和消毒,而且绝不是H&M或者Zara店里那种批量化的模板,你可以找到全世界仅此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那些店往往兼卖二手黑胶碟和书籍,二手首饰,二手家具,二手电器---复古的收音机电视机。你摩挲着那些物件的时候,仿佛是在阅读它辗转过那么主人手上每一个奇妙的故事。因着每一个人能量场的影响,他们似乎通了人性,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那些簇新不断复制生产的东西就相对就显得那么的俗气和呆滞。

柏林的各类二手&Vintage店
如果说我们是全民淘宝,那么柏林真可以称之为全民二手了。
柏林每个月出版三次Zweite hand(二手)刊物,你可以在上面发现任何光怪陆离的东西。德国人舍不得丢东西,即使搬家也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邀请人们来家里以极低廉的价格选购那些带不走的东西,遇到聊得来的干脆就把东西送人了-----“难得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能为它们找到一个适合的主人才是最重要的。”
柏林有大量流动人口进进出出,大多停留几个月到一两年。而柏林的房租很便宜,很多是短租房,很多人平均三个月就要搬一次。于是他们往往在二手市场上淘家具和装饰品,走的时候再卖掉,这些物品就那么一站一站流浪下去。二手只是一个名称,事实上那些东西都是三手四手无数手了。
被使用过的物件因为所承载的故事而被赋予了记忆的灵魂。手指的体温摩挲去了簇新的那一层“贼光”,使之看起来显得厚重而沉稳,泛出一种令人尊重的气质---或者说我们尊重的是时间刷上去那一层厚度。
车也是这样,和其他城市的德国人不同,柏林人不计较车的品牌,也很少能看到好车,在柏林花几百欧就能买到一辆二手车(大约人民币几千元),在一些特定的中介公司可以申请,他们会给你车后窗贴上广告,这样每个月你还有收入补贴油钱。在柏林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老爷车,东德产的现在看起来极度复古的小轿车,还有那种Vespa(复古机车),更多的是各种二手的自行车,一是出于环保,二是因为自行车适合柏林有着天独厚的宽敞街道,年轻人几乎一手一辆。


柏林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Romi推着她的自行车


Vespa和东德汽车(图片来自网络)
甚至柏林人也不介意二手的家庭关系,你能看到各种肤色国籍混搭的情侣拼盘。关键是他们和谐地带着各自和别人的孩子组成家庭,而且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他们没有传统的血缘意识的束缚,真诚地觉得“即使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却是自己所爱的人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
柏林人日常生活中的全民娱乐是城市里那些著名的跳蚤市场(Flohmarkt)。小到每个社区里定期的二手市场,为人们提供交换购买鸡肋之物;专业到不同的物品,如相机,书籍等等都有自己专门的市场;传统的古董市场如六月十七号大道上的柏林旧货及艺术市场(Grosser Berliner Troedel und Kunstmarkt)和博物馆岛附近的柏林艺术怀旧市场(Berliner Kunst und Nostalgiemarkt);新锐也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创意市集。比较有名的周日市集有东德时代感强的Boxhagener Platz Markt,相对档次较高的Arkona platz Markt,还有气势磅礴的Mauer Park Markt。


逛Mauer Park市场的时候我被结实地方吓了一跳:密密麻麻的摊位像迷宫一样里里外外绕了好多层,公园的草地上坐满了举家野餐和花花绿绿奇装怪服的人们。街头艺人,朋克,滑板少年...埋伏在在各种角落里。人们插着音响纵酒狂欢,把自己的摄影作品挂起来展览,还有篮球场上的业余比赛。人们人手一瓶啤酒,神情悠闲,像是个盛大的游园会。

最让人震撼的是这里有一个类似于斗兽场的环形剧场,黑压压地坐满了人群,中间一个舞台接着功放----这个万人卡拉OK是Mauer Park市场每周日的保留节目。只要你愿意,带着你的伴奏U盘,谁都可以上台去唱。可是面对着一眼都忘不到尽头的观众,这需要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吧,我坐下来听了几首之后发现柏林果然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一个都是专业水准的。那天有一个来自台湾的中年大叔勇敢地上了舞台,唱功令人捧腹,但是他的台风实在太赞了,非常自信而且歌舞并茂,现场气氛High到爆。以至于第二天我就在Facebook上都看到别人都在分享他这段演出的视频。


Mauer Park的万人卡拉OK
这个跳蚤市场的气氛也异于传统的市场,摆摊的有很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我们甚至遇到了之前在塔哈拉斯前面聊过天的西班牙流浪女孩在卖她的石头。市场里有CD,古董相机,海报,印着无厘头标语的Tee,军品制服,二手衣服,复古配件,古董家具,书籍,玩具,模型,纽扣,餐具,烛台,灯具,画作,热带植物,雕塑,昆虫标本,各类东德时代的物件...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还有有机食品,手工肥皂...只要是一件东西,哪怕是个门把手或者是个包装袋,只要有人愿意放哪里买,总会被怪人买走的。饿了有德国咖喱香肠和薯条,渴了去买一杯用新鲜水果榨的果汁。卖家似乎都不太介意价格,只是为了凑热闹,度过一个其乐融融的下午,所有的东西的售价低廉到你无法想象。







那一次我去柏林没有带够衣服,忽然降温,我就从一个二手衣服摊上随便找了件顺眼的毛线开衫,打定主意要买于是就直接穿在了身上,一问价格----50cent!(相当于人民币4块),我惊讶得当场愣住,一摸口袋,还发现了一张以前主人写满了统计学公式的小抄,于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都用它来当作护身符。

这件就是我以50cent(人民币4元)淘来的线开衫。
柏林人的“低成本生活”建立在对物质的低要求和奇思妙想创意之上。比如他们将跳蚤市场上买来的破铜烂铁旧家具搭配上新的物件,既是废物利用,又没有全新的那种轻廉的质感。再搭配上一个暖色调的灯罩一束花一盆绿叶植物,他们靠着灵感和各种DIY就能创造出一个新鲜温暖而时髦的家。我特别喜欢柏林老房子里那种特有的木头地板和高敞的天花板,大气朴实,仿佛这种城市复古怀旧的气息和宽敞的包容力。




典型的柏林风格的小屋(图片来自于网络)Artsy,Cosy and full of creativity. 每个用心的细节都可以看到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家具是家的道具,我们说回家的时候说的是“做回自己”,因此对于生活空间充满创造力的呈现事实上是一种眉眼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表达,说到底体验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敏感,是我们和物件建立的信任关系。

躺在这种我偏好的柏林特色的木头地板上的好朋友Linda和Stephan,当时我在拍摄一个关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情侣的Project,反应的是文化差异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妥协宽容和磨合。

Linda家被绿色植物布置出来的窗台,绿意昂然。
柏林有一种商店,人们可以把不再需要的东西放到里面,再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带走。即不强制也不用履行义务----你可以什么都不放只拿东西,也可以放下东西却什么都不带走。这种商店被称为是“Umsonst Laden"(英文是Give-away shop的意思)还有一些自助的小酒馆,你可以随意喝多少,然后凭良心付多少。

柏林的Umsonst Laden
一些社区里定期举行的小集市让大家把不再穿的衣服一起带过来出售,顺便看看邻居们有什么喜欢中意的可以交换。城市里有大量的免费电影和戏剧演出,露天的小型音乐会和在民宅里向公共开放的小型演奏会。朋友Linda还参加过一个奇特的婚礼:一对新婚夫妇在CS(沙发客)柏林组里邀请陌生人一起来见证和祝福他们的爱情。


柏林街头的艺人,戏剧以及大街上的电音派对

柏林城市的Mapping艺术(图片来自网络)

P.S.在国外或者在国内可以翻墙的朋友,下面的链接是Laid Arad的一首歌“Everyone is moving to Berlin"(所有人都搬家去柏林)送给你们,周末快乐!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Yrgnkd-Lsl8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