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不惑》5分钟创作篇&创作手记
2014/7/8 2:22:42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如果欧洲亚文化系列的其他内容感兴趣,点图片上方蓝色小字^^,选关注,然后选择“查看历史内容” 。如果想评论交流的,可以在关注之后在消息对话框里直接发送消息:)
首先先抱歉最近因为实在忙所以更新得太慢。这一篇先暂停《亚文化深度系列》,我要发的是一个在过去几个月里付诸大量心血的原创视频。我和我的老师张大鹏共同为“不惑”这个品牌创作的概念视频:)请在WIFI或者联通3G(移动3G就算了)环境下观看,如果你不吝惜流量的话:)
《不惑》5分钟创作篇
首先介绍一下创作团队:
导演/艺术指导:张大鹏 (著名摄影师,我摄影的授业恩师---听起来有木有武侠小说的感觉?)
摄影:张大鹏 郑轶(就是我...)
后期剪辑:郑轶
原创音乐:王浙辉 (他豆瓣音乐人的名字是Valley以及独立电子乐组合“悟空先生”成员之一)
另外,独立手工制作品牌“年轮公园”的钟钟为我们现场录音,还要感谢金燕等朋友在后期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不惑"是由汪浩、裘航主持的续构团队研发制作的有关于生活器具设计师品牌(尽管他们刻意淡化‘设计师品牌’这个概念,以求务实),探讨传统文化于当代设计之传承进化,打造务实良美之器与世人分享。---我想说的是,这不是一个广告。如今日本的民艺手作之美越来越受到推崇,然而中国也逐渐有这样一群人,在这个浮躁喧嚣追求速度的时代里依然沉静本我,拥有一颗“匠人的心”,打造属于本土的工艺。我们在可惜中国的传统工艺在历史的脉络里逐渐被冷落,在这余温尚未彻底冷却的时候,他们试图以当代的审美去传承:继承不代表着复刻,无论是态度还是生活方式,一味仿古,失其精神。譬如茶道具,由唐至宋,人们喝茶的方式在不断改变,审美也在不断位移。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说过一句话曾经深刻地打动过我:“文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手工技艺的历史,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他的另外一句名言说,“刹那之间捕捉到的文化特质,最能代表该文化的深层意识。”
当我们立足于“当下”这个座标,并且在作品中融入属于当代的思考,并且对于未来而有所期待的时候,这就是创作的“当代性”。无论是谈当代设计,谈当代艺术,概莫如是。
像汪老师那样的人,在我的身边还有很多,他们的态度让我感动。如本片导演、我的老师张大鹏一直教育我,总结起来大意就是,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孜孜不倦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不应该追逐名利----人往往被其所绑架束缚。当你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切该来的就会来的。这种庄子所说的“游于艺”的态度,也是我为人做事笃信不疑之态度。
《诗经》上有一句话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大抵也是说做人如同做器具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君子。
写下一点文字,算是代大家写下简短的创作手记吧。
我们的创作团队(汪浩、张大鹏、我、钟钟)从冬天的尾巴上就开始拍摄这个片子。我们先后去了景德镇、龙泉等等地方,一直拍到了五月初。之后进入了后期剪辑、调色等阶段,一直到六月中才正式制作完成。汪老师这期间给了我们足够的信任,所以直到放片会“公映”的时刻,他才第一次和大家一起看到的片子。
拍摄的过程我们走访了很多地方,像拍纪录片那样造访了瓷器制作的整个过程。晚上回到酒店也不停地讨论概念,这种思维的反复碰撞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大鹏导演的风格比王家卫还王家卫,没有分镜头也没有脚本。好像张三丰传太极剑那样,只讲述剑意,不去探究剑式。于是我们就性之所至,到了一个地方就开始分别捕捉镜头,这也让我们获得了很多惊喜的画面。比如有一个镜头是在春天将至的田野里农夫们用火烧大片的麦梗,就是我们半路见到立马停车跑下去拍的。
音乐是独立音乐人王浙辉为短片制作的,他曾经为很多当代影像艺术家的短片做过配乐。这个片子仅仅是音乐就制作了近一个月,制作出来了三个方向完全不同的版本,最后定下来的感觉是一种“禅意Techno"---空灵和工业感糅合的一种奇妙的组合。最后一个版本交稿的那天,他甚至说“除了高考之后就没那么紧张过”。
后期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也是令人享受的,我常常工作通宵而不自知,天亮了躺在床上又为一个镜头兴奋得睡不着。我和大鹏都是处女座的人---两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处女座合作的结果可想而知。常常是他沉吟着说了一句“感觉还差那么一点才到位...",我就把几百个镜头一一检视调整,最后几乎是一帧一帧画面去琢磨,力求不能多了一帧也不能少了一帧。这种魔鬼式的体验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功力大增,收获了很多。
开头的那一句出自《庄子·大宗师》的话是全片的总纲“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意思是,以天地为烧制的大炉,以造化为冶炼的过程,我又担心我被送到哪里去呢?这种顺其自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不喜不惧胸襟气度,是从小以老庄思想为哲学体系之根本的我一直所敬仰的。而且造化这种东西,如同把做好的瓷胚送进了炉子,会有一定的不成器概率----凡事但求尽人事而听天命,无愧于心罢了。
所以这个片子似乎是在说传统工艺瓷器的纪录片,但又不仅仅是。我们拍摄了很多天地之间的自然彼此之间的呼应,看似和瓷器无关,又息息相关。高山流水,万物生长。事实上,一片瓷器的形成,就包含了中国传统的“金(釉料)木(柴烧的木头以及器具)水(捣泥时候)火(烧)土(胎土)。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互相之间按照先后顺序比例。如果说剪辑时候把不同镜头放在一起产生不同情绪和叙事联想效果的手段叫法“蒙太奇”,那么事实上造化和器具的产生也是一种神奇的蒙太奇,万物之间隐秘的联系的不同系列之组合。这个“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事实上就是这个片子的结构提纲。所以你看到其中有一个片段,我们借喻各种过程的转动之圆来加深这种道家哲学---如同太极里绵绵不决的画圆一样,万物此消彼长,元亨利贞,冬去春来,生生不息。
剪辑的概念区别于以往线性剪辑,而是引进了Audiovisual的思路。就是说一般的片子都是以画面为主,而音乐仅仅是配乐,是服务于画面的。而Audiovisual艺术中,音乐与画面并重,彼此相依为命,从两个不同维度去加重气氛,抽象和具象的表达互相结合。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流水上浮动的光斑,山火烟雾的吞吐都紧紧配合音乐的节奏,Visualize那种具象语言难以描述的气质。
最后有一段开片的声音是现场录制的。所谓“开片”就是瓷器表面皲裂的纹理:在炉中的釉料陡然遇到炉外的冷空气的时候,因为热张冷缩而产生的开裂。这个声音琳琅如同天籁,拍摄那天早上大鹏还对我说“一会听到开片的声音,你不会哭吧?”事实上,现场听到这种声音你不能不动容,尽管有准备,我的眼眶还是湿润了。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想给大家造成的效果就是“不知道到底是做什么东西”,然后最后一把壶轻轻放下,千锤百炼之后的尘埃落定。用汪老师的话说,大鹏设计的这个画面深得他意,“我们反复推敲的为的就是把最后一点点不到位的东西补上” 力求完美。我们讨论的时候,他说过一段很妙的话“我不想和客户交流,去解释无中生有的设计。我追求的就是以设计的方式忘却设计,不惑最终的目的就是不再宣扬“设计”的表象。而是通过愉悦人,这才是设计的本质。”----这又让我想到《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太极剑那一段,本质就是“忘记”,又或者是风清扬教授独孤九剑,原本就不存在什么剑式,无招就是应对实战唯一的招,而金庸在《神雕》里写到独孤求败的剑冢时候,也写到“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请原谅一个看金庸小说走火入魔的熊孩子我吧)
“不滞于物,不役于心”这是这几天反反复复在我脑子里咀嚼的句子。

“不惑”5分钟创作篇在杭州梵几客厅放映分享会,在此呈现的是创作概念篇,另有2分钟版本用于品牌商业用途。

创作团队合影:)
制作这个片子让我对瓷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从前只是略知一二不求甚解,后来我开始找各种书来看,对尤其是汝窑那种雨过天青无法形容的颜色深深倾倒。引用朋友Jovi写的话“青瓷在面前了,你还是觉得远,它从哪里来呢,可能是人迹罕至,飞尘不到的地方...宋代的瓷人用地上的土,却烧制出了天空的颜色....青瓷如佛像的表情,入了他们的色空观“
汝瓷的颜色最终像广陵散那样成为了历史的绝响。其实广陵散是汉曲,嵇康是魏晋的人物,怎么可能在他之后绝呢?失去了风度,这个音色就再也发不出来,尽管现在的人们仿汝瓷很接近,可是就是烧制不出来。我一直在想,也许时间是最后一层窑变,我们也许看到的汝瓷的颜色终究是隔着几百年的时光,这一层缓慢而以水滴石穿不动声色的速度逐渐染上的釉色,如同木制器具的“包浆”,事实上是时光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一个朋友对我说,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追求速度,稀缺的是懂得“慢”的人。正如大鹏老师总是对我说要十年磨一剑,现在好不容易快要熬到十年,他又看了《一代宗师》,对我说要“四十年熬一碗蛇羹”(@#%$&!!!)
我们在龙泉拍摄的时候有一件极小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恍然大悟甚至豁然开朗。我们在寻常瓷器店里看到的青瓷,闪着一层油光发亮的塑料一样的绿色,我当场就爆出了“怎么可以丑得那么丧尽天良”的感叹。大鹏对我说,那个行话叫作“贼光”,我们拍的“不惑”之所以素雅气质迥异,是因为都处理磨去了贼光之故。你觉得那些龙泉青瓷难看,可是自有人欣赏,审美修养有高下之别罢了。
我想起从前在欧洲时候人们有“要把时间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这一说,审美修养的修炼,尽管表面只是微小的差异,可是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而那些时间都是花在看不见的地方。浮躁的人张扬浮夸,如同龙泉看到塑料色的青瓷,都是因为这一层“贼光”未曾退去,譬如我们人生三十岁前的时光,其实就是一个在各种与世界摩擦碰撞洗去浮躁磨去贼光的过程,等沉淀安静下来了,颜色就逐渐显得沉着而低调素练起来了。
关于瓷色,马未都有一本《瓷之色》罗列诸多,顺便推荐一下。
P.S.最后想说,如果对不惑产品或者是工艺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这里公布不惑的公众帐号是never-confusion_1315或者直接搜索“China不惑”。在这里没有商业目的,纯粹是因为值得分享。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为文艺连萌成员。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主页:www.winterblu.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