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遗忘的1937
2014/12/13 13:42:14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提示点击上方↑"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关注这个基于地理的亚文化研究的帐号,如果对这个系列的其他内容感兴趣,可以选择“查看历史内容” 。

     这篇文章写于2007年,看完美国导演Dan Sturman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Nanking》之后。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祭,谨以此文,献给在战争中无辜倒下的人们,不仅是在南京大屠杀里倒下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倒下的,在人类历史黑暗的一次一次战争中,那些倒下的、被屠杀的、被侮辱和伤害的人们。

    

     这张是我在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看见的一块纪念碑,上面写:

     “纪念

     那些在纳粹大屠杀中罹难的男人,女人以及孩子们

     这里躺着他们身体的灰烬

     愿他们的灵魂在和平中安息”

     历史的尊严是客观

     南京是一座伤城。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南京这座城市不吉祥。它承受了太多苦难。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

     前几天在旅顺的时候,我听别人在说,真正的旅顺人?只有36个。当年被留下来抬尸体的。

     我也忘记我有多久没有在电影院里哭了。从中间开始几乎都是用手压着嘴唇的。眼泪先于我的意识涌出来滚了满脸。上一次这样的哭是在白居寺。看见那些古老的壁画残破冷清的样子。

     结束散场的时候我们没有站起来。后来电影字幕上打出来“献给张纯如女士”。

    

     有人在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喊“打倒日本”。但是我不想讨论这个。

     我也不想谈政治。也不想谈对日本的仇恨。我知道一个词语叫“勿忘国耻”,我也知道另外一个词语叫“愤青误国”。

     大多数自以为是的评论让我苦笑中国真是一个盛产愤青的国度。愤青丧失的仅仅是两个字。客观。

     客观。不管这部美国的记录片多么的“居心叵测”,最起码它与张纯如的书一样告诉了全世界,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而我们也只有保持客观的态度,历史才有它的价值。而不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大喊一声打倒日本,不是在每次小泉又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砸掉城市里的味千拉面的落地玻璃。

     犯下罪行的是二战的战犯与抹杀历史者。而不是日本无辜的人民与日本的文化。让这种仇恨肆意而盲目的蔓延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在仇恨施暴者的同时也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施暴者。迁怒本身就是一种不客观。

     我们说着法西斯纳粹Nacism主义这个词语的时候,说的是战争,是暴力,是可怕的民族主义,是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战后出现的被成“新纳粹”的群体,之所以冠上纳粹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对外国人的排斥和暴力。持有种族、民族、国家偏见和歧视的人,是为纳粹。我欣赏热血青年,我也标榜自己血不曾冷。可是,对不起,愤青和盲目仇日分子,是纳粹。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避免不了血腥,避免不了屠城这种残酷。远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或者是走不出童年阴影的慕容冲血洗长安城,近的就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农民起义的觉悟也就局限在攻城之后许诺手下恣意抢劫财富女人。曾经有个英国人看见中国无知青年穿着纳粹符号的TEE招摇过市的时候把这种愤怒比喻成“成吉思汗当年杀了你们那么多汉人”,可是我告诉他成吉思汗在中国的历史书里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蒙古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

     自己人之间的杀戮可以被原谅被姑息,民族自尊告诉我们对于异族的侵略是耻辱是仇恨。在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同时,我只是想说,对于那些战争中的无辜百姓对于那些缺乏反抗能力的平民,面对的蹂躏与暴力是一样。都是杀戮都是鲜血与生命。

     我只是想说我恨的是战争。

    

     对于被剥落生存权力的无辜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施暴者是异族还是同类。正如有人说的广岛那些百姓也不是死有余辜的。

     在此之上我们可以谈民族的尊严,谈家国仇恨,谈我们必须把侵略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可是这不是这本电影的高度。它的立场是第三方没有带着属于我们的民族的仇恨,它的受众也不是中国人民而是全世界,它的性质也不是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而是记录片,它只是客观地告诉世界,南京大屠杀是存在的。

    

     电影的最后一位外国讲述者说他并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当时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这样的悲剧,他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

     我讨厌愤青着眼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生命的尊严才是高于一切的。电影站在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的立场。百姓是无辜的,生命是平等的。

     列侬唱,你们说着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只是想说,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导演说。怎么能够把‘大屠杀’和‘遗忘’放在同一个句子里?

     电影里的华女士说,我忘记不了血腥的味道,即使我回家洗手消毒喷香水,我也消除不了那种味道。即使过去很多年,那种味道依然没有散去。

     后来她精神崩溃,1940年回国之后自杀。

     张纯如公开誓言以“挑战社会的不正义”为职志而奋斗,但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告别世界。

     这样沉重的历史与苦难是一种不胜负荷之痛终身难醒的噩梦。因为它挑战的是人性的底线——电影里的救助者之一说沦陷之前他曾经安慰百姓要对日本军人的人性有信心,被中国人笑成幼稚。后来,在他叙述的沉痛的语气里他也狠狠嘲笑自己的愚蠢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侵略。而所有的不义之战都打着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幌子。在信息不对称又或者站在各种不同利益所驱使的立场里,能够做到震撼人心是因为面向无辜百姓的残忍杀戮蔑视了起码的人性,践踏了人道主义。

     我承认我流眼泪是因为那些难民恐惧的表情,因为孩子无辜而清澈的眼神,因为那个白发老人回忆的时候泣不成声的样子:他在说他母亲身中数刀依然抱着他的小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事不知道这是母亲最后一次给他乳汁,喂着喂着母亲头一歪就这样死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哗啦一声彻底冲下来止都止不住。我想我哭是因为伟大的母爱。对的,母爱也是人性里最光辉最美好的一种。

     撇开爱国主义,如果置换成一个波兰人民与德国纳粹,同样的苦难与邪恶,我想我也会哭的。

     黄药师可以蔑视繁文缛节可以无视礼法,可是他说他最尊敬的是忠义仁孝。因为这是人性的底线。

     就像一个人可以贫穷可以无知但是只要是一个人品没有缺陷他就值得尊敬。因为这也是底线。

     电影里的外国的救助者没有把自身上升任何国际主义的崇高里去。他们只是知道做为一个内心有良知的人在面对苦难众生面前决不能坐视不理。如果我说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类又或者是保卫地球一定没有人相信,可是如果让我亲历这样的历史坐标,我也一定会那么做。这不是因为我这样的顽劣小孩有多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而仅仅是因为人性。

     我负不了太多的责任,但是我仅仅知道我要对我的人性对道德的底线负责。

     电影里展示马吉奋不顾身换来的那些史料照片。那个时候我很想再次向那个在枪林弹雨里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的不够近”的英雄致敬——永远的罗伯特卡帕。

     很喜欢影片开始与结尾那一段在城墙上的长镜头。黄昏并且逆光。慢慢移下来的时候是与记录片黑暗影调对比鲜明的光线明媚的现在的南京。恍如隔世。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就因为这一段城墙而爱上这座城市。曾经中国的首都。

     那是某年是12月12号。他们说第2天全城会拉警报,以示勿忘国耻铭记那个苦难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后来我有去过南京,拍下“黄昏并且逆光”的城墙,那么请允许我在文章的最后,放上一组我在不同地方拍到的墙。

    

     南京·古城墙

    

     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 犹太人祭奠的哭墙

    

     巴黎· 用不同语言写“我爱你”的爱之墙

    

     布拉格·“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约翰·列侬墙

    

     柏林·柏林墙

    

     波兰·奥斯威辛罹难者照片墙。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添加关注

     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为文艺连萌成员。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嬉皮风格的旅行者是她的终身职业:)

     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微信公众帐号:derblau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邮箱:yizhengcc@gmail.com

     主页:www.winterblu.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