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相信序列之间隐秘的诗意?
2015/12/15 18:54:38郑轶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我坦然承认,我并不是一个热爱文学诗歌的人。最打动我的艺术语言是音乐,其次是表演艺术,然后是视觉艺术。最后才是文字,因为它们太过于具象了,就容易受到限制,约束我们的想象与能量的传递。
我爱聂鲁达,辛波丝卡,茨维塔耶娃,波德莱尔这样的诗人,我也热爱肖邦,勃拉姆斯,Tom Waits,塔可夫斯基,列维坦,梵高,杉本博司这样的诗人。他们用电影音乐绘画做诗,同样也是诗人,一身诗意的人。
还有像Patti Smith那样的人,“为爱而生,为艺术而活”,他们的生活是最伟大的作品,他们用生命做成了诗。他们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有生命的装置,一场太过入戏的行为艺术。
2015年的第一天,我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寻找列维坦和茨维塔耶娃,大雪覆盖了所有的墓碑上的文字,我们谁也没有找到。忽然一句话从虚空之中滑入了我的心里:世间最美丽的诗,皆由各种形态的沉默组成。

2015年最后一个月,我把这句话做成一个霓虹灯装置,挂在“诗的”多媒体艺术展的入口。
我很荣幸地被诗歌岛邀请成为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一个关于诗的艺术展览。这个展览没有一个展品是诗,却全部都是诗。我们邀请了各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创作人,从参加此次“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21位诗人的作品里认领诗句,然后用他们擅长的艺术语言讲述出来,有绘画、摄影、装置、舞蹈、戏剧、音乐、影像...等等各种形式。“通感连觉”是这个展览的核心,把诗意从文字之中提取出来,并置换成其它感官语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于是整个展览成为了一个诗意的空间装置。
首站12月2日在广州开幕,之后还要做包括上海、杭州、成都、北京各个城市的巡展。

这是我为展览所写的策展前言,事实上每一个字发自肺腑。
我相信序列之间隐秘的诗意,以及它们与你内心之间荒诞的连接关系。
“Poetic”,它是“诗歌的”,表达一种修辞学上的所属关系;也是“诗意的”,成为一种形容词,用以描述一种难以用左脑逻辑去概括分析的美学气质。它是抽象的、欲言又止的,与你右脑情感直觉与审美体验瞬间纠缠在一起,承担了艺术连接彼此的能量关系。“诗意”是莫可名状的一种存在,却结结实实勾引出我们的某种情绪,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从而对生命的触觉也变得敏感起来。
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诗歌,是语言文字的修辞韵律所筑的。然而这些只是一具躯壳,安放着“诗意”这种美学的体验的灵魂。字句引领我们捕获它背后不动声色的美感,按图索骥个体潜意识里那些沉默的记忆,找到与自身所有隐秘的关联。
诗意所赋予我们的感动,就仿佛是《老子》开篇的那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艺术依赖于五蕴的幻像却通透了五蕴的空性。就仿佛我们尝试理解艺术作品,不是为形式所绑架,而是尝试去阅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能量场。当你看着康定斯基的作品,一旦去研究他的线条画是什么;一旦企图从毕加索和达达主义里去深究他们到底在画什么的时候,你已经误入歧途。而中国古代艺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形的具体阐述,转而关注于气韵和神。词句、线条、色块等等所构建的序列,其实只是为了引导出那种同频的气氛罢了。
他们只是在勾勒描绘那种能量,讲述一种美的意境,一种被我们称之为诗意的所在。
诗意是一种气氛,是一种微妙的存在。诗意不为诗歌所专属,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固化下诗意,也可以通过其它表述方式,比如影像、绘画、装置…一切感官语言。就像塔可夫斯基,他就是一个用电影做诗的诗人,你去深究意义就坠入了陷阱。只需要捕纵和享受每一帧画面带来的那种与万物永诀的哀伤般的诗意,那些诗意互相连接和排列,自然形成一种难以被具体解读的抽象能量场。肖邦用钢琴做诗;安藤忠雄用钢筋混凝土做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列维坦用油画成诗…他们用着不同的语言,讲述着诗意的存在。
这个诗之巡展的意图是尝试去触摸到“诗”的本质。我们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参展的诗歌中提取诗人们作品中所讲述的诗意,并且用通感连觉的方式把它置换为其它的感官语言。参展的每一位艺术家,用他们擅长的表达方式去转译文字中的诗意: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装置、设计、摄影、影像等等。这些作品与诗歌并置,用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嗅觉去讲述去翻译相同的诗意,多感官多维度互相渗透殊途同归。去倾听一段沉默,去可视化那些内心的挣扎,去用不同的approach抵达同一个地方。
同于其它展览,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有点像偶然艺术: “it’s happening ! ”一切都在过程中。从翻译诗歌,甄选艺术家,到认领诗歌,再到大家各自创作,而结果充满了“不可确定性”,这种不可确定性本身也充满了美感。而整个展览本身通过构筑一个“诗意”的氛围去把所有的作品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让艺术作品与诗歌在此互相碰撞产生种种化学作用,不加以主观判断的干扰,忠实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诗歌从各自语言转化为中文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而从语言文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所有的诗人与艺术家们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创作者,而是翻译者:他们用各自擅长的感官语言把他们所获得的关于美的体验翻译出来,这种美的体验因为各自的美学修养与人生经历不同,在呈现的时候都带有了个人的烙印。又或者说是因为每个人捕获到的美学体验不同,连接的深浅程度不同,世界观不同,所以他们翻译出来的,是一种美和自我的连接,即使是同一个主题,选择同一首诗,最终呈现出来的姿态也是缤纷各异的。而最后一次的翻译的过程是当观众来到这个展览,尝试阅读从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视角之中的这种“诗意”,与自我再次连结。
这个展览的灵魂就是对于诗意的探索,以抛除形式感刻板印象的迷惑,并且寻找种种形式的可能性。如果说一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装置,隶属于艺术的catalog。那么一个讲述诗意的空间装置,也许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展览本身也是一首诗。
三月份诗歌岛项目负责人天水姐姐来到我的工作室和我谈论这个最初构想,我们就发现对于诗意以及这个展览最终呈现上的理解都是一拍即合的。
天水姐姐谈起这个项目说:
“1968年,兰波的崇拜者将“生活在别处”刷在了巴黎大学的墙上,这个句子被广为流传。和劳尔·朱利塔关于诗的行为艺术一样,古今中外都有对于诗歌的延展和诠释,而我们也希望做这样的行为,让诗歌更有趣,不再是让人们认为的居于朝堂之上。于是我想做“诗的巡展”,让艺术家和普通人用跨界的艺术形式将诗歌展示出来。
我们开始研究2015年香港诗歌国际之夜与会诗人与作品。
这里面有艾伦·金斯堡时代的女诗人安妮华曼,她被金斯堡称作心灵之妻;
也有一位喜欢玩文字游戏的法国诗人,他还有一个朋克乐队鼓手的身份;
也有用马其顿语写作的诗人,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语言吗?
诗人们已经足够有趣了,然后我们把他们的诗作扔了出去,通过公开征集,“捞”回来许多有趣的创作人,在海外的音乐治疗师、喜欢篆刻的高中生、奇思妙想的手作艺人……还有画家、音乐人、戏剧人、舞者……
我们产生巡展的想法之后,拿到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年的授权,就进行了邀请和公开招募,很快就召集了36位艺术家,成为了诗的巡展的创作者,他们将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等各种方式,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上诗人们朗诵的诗歌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
之后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诗歌岛的小伙伴和我一起讨论展览细节,分头选择场地,邀请和公开征集艺术家,设计衍生品,艺术家各自创作,作品收集整理和运送。诗歌岛在广州、北京、上海都组织了创作人见面活动,并且拍摄了视频,每个创作人也按照要求在统一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创作的过程、草图和灵感落地的过程。中间大家无数次沟通,并且还惊险地临时换了场地,画了几版布展设计图,再然后是场地搭建布展,最终一个由36位艺术家以及90+件作品组成的广州站的首展开幕了。
这是我连夜为这个展览剪出来的一个预告片:










这个展览不足够完美,可是足够令人骄傲。忍不住放几张Before-After的对比照片,我们是如何把一个阴暗的仓库改造成了一个美术馆气质的艺术空间。而除去事先踩点与动线布展搭建的设计过程,现场改造、作品上墙我们只用了72个小时。所以有的时候我会自嘲,所谓策展,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室内装修+软装的活儿。

这就是最初这个场地的样子。我的设计封闭了所有的窗户,并且设计规划了动线,在中间空旷的场地中搭建了一个L的展示墙,把空间区块分割出来。

在广州的第一天,我还以人类形象出现,后面白天布展,晚上回酒店剪视频,彻底是蓬头垢面了。


因为墙面涂料未干,发出刺鼻的气味,只好戴着口罩,在工地上完全没有形象拆作品包裹的策展人。

最辛苦的展览执行百羽同学,身为诗歌岛的“设计总监”,所有视觉VI系统海报都是他一手做出来的,可是他在工地上每天都呆着十几个小时监工:)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策展人,每一张作品的上墙都要一一盯着,告诉工人准确的位置。

这是开展前不到十个小时,凌晨三点,我和诗歌岛的小伙伴们终于完成了布展工作,调试完射灯和声光电设备,在工地上17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累得腰断了。“我觉得自己的腰支撑不住上半身竖着了”,于是我们集体躺成一片。天水姐姐身为一个项目的老大,让我们先回家睡觉,自己穿着从方所开幕演出活动回来的正装一趟一趟地下楼处理所有的垃圾。
我立扑在酒店的床上,想起几个小时之后开幕的发言稿还没有准备,昏沉中就失去了意识睡着了。
现场布展经常会有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比如数码输出的尺寸有误,需要重新调整展品的位置,而展览的逻辑动线是根据所选诗人以及诗歌来定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各种随机应变。然而从中也充满了各种无限即兴的乐趣。

原来场地上挂着粉色的灯笼,我们嫌丑都撤了下来。然而我忽然发现有一面墙上全是黑白的摄影与布面作品,于是我把色彩冲撞感强烈的灯笼随意散落在地上,一起构成了一个装置。并且意外地与这次国际诗歌节的主题“诗歌与冲突”神同步。

因为场地方临时改变了场地的规划,这曾经让我无限抓狂于已经开始的搭建与动线必须要随之更改。之后设计总监百羽同学制作了这面海报封闭了空间。开展前一天,我忽然脑洞大开,请前来探班的实验媒体艺术家崔莹用丙烯在上面涂鸦了反战的标志,变成一面有意义的签名涂鸦墙“Let's sign for peace"。因为这个展览所选的诗歌来自于诗歌与冲突,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并且刚刚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让这个标志在此刻有着呼唤起人们心中对于和平的共同情感诉求。



后来的画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陌生观众留下的图像或遥相呼应,或玩起了躲猫猫,酷炫签名和少女漫画的混杂,令这幅巨作的画风每日都在不断更新……



而被撤掉书架的另一面墙上,我请百羽连夜设计并且制作出来一颗树,可以让观众可以留言在便签贴纸上,作为树叶贴上去。

同样脑洞大开的还有这个即兴创作。在布展的时候,我和前来探班帮忙的自在君在聊这个展览,百羽总结我们的对话“嗯,太理性不好”。我和自在对视一眼,神来之笔的金句啊!一语道破诗意的本质以及这个展览试图传递的信息--不要思考,去感受。自在说“要不要我们之后做一个展览,就叫‘太理性不好”,而我看着空间里那扇奇丑无比的消防门,马上就请来帮忙布展的艺术家小鹏去楼下买了工具颜料,在一块麻布上涂鸦了这句话,挂起来遮挡。所以,这是一个由百羽、自在君、我和小鹏共同完成的即兴作品:)

这个展览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视觉和听觉,还包括了嗅觉。诗歌岛团队的李依丹原本就是一位芳香治疗师,我们在展览中布置了扩香仪,请她特别调制了一种“平和”的气味来配合主题。在空间里这种不动声色地气味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情绪。
而如何让展览与“触觉”发生关系?这款“诗的”多媒体艺术展的贴纸纹身,是由我创意,天水选择诗句,百羽设计的,我们用国际诗人所书写筛选出哪些触动人心的句子,然后用原文设计出来,观众可以把诗句贴在皮肤上带回家,用体温触摸诗句。

因为快乐是一个化学问题
porque a alegria é uma quest?o de química
——费平乐《时代精神》

诗歌生长于虚无
поэзия растет из ничего
——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诗歌生长于虚无》

恶魔 就像光明
Comme la lumière
Démon
——衣田?拉朗德《回到我的隐居洞穴》

一版22款诗句纹身里还包括了我那一句英文版本的“世间上最美的诗皆由各种形式的沉默组成”:)

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展示现场黏贴的“诗的”纹身

现场最受欢迎的游戏,还有这个明信片+诗句印章。

开幕当天,天水姐姐主持,国际诗人们和法国领馆出席。

我作为策展人同样即兴的开幕致辞




法国诗人、朋克乐队鼓手扬?米歇尔?埃斯比达列,在用心聆听音乐诗人洛兵的参展音乐作品《给虚空上妆》,该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自美国诗人表演家安妮?华曼的同题诗作。

诗人、摄影师丝绒陨,以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的诗作《当某人离开 一切已成定局的事物都会回来》为灵感,创作了一组八幅的摄影作品。马兹洛夫非常喜欢这些照片,蹲下合照的时候,还特别嘱咐不要挡到它们。
他是我最有connection的诗人,我们一见如故,谈论柏林,谈论前世今生,这是我在手臂上他的马其顿文的诗句:)

世界上本来没有静默。/僧人们创造它/为了每天聆听马儿/听羽毛从翅膀上掉落。
Не постои тишина во светот./Монасите неа ?а измислиле /секо? ден да ги слушаат ко?ите и /падот на пердувите од крил?ата.




诗人王小妮、俄国诗人格列勃?舒尔比亚科夫为绘有反战标志的展览留言墙签名,Let’s sign for peace.

在麻布上投影的沙日娜创作的现代舞



我和自在君在我作为摄影师参展的作品《柏林的天空》前合影。



开幕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观展,甚至有专程而来的,有仔仔细细看了两个小时的,有现场做笔记的,非常令人感动。我感动的是,人们认真地在看展览,而不是像以往艺术圈内展览那样,艺术家藏家以及媒体们只是把展览当作一个社交的场合。这是一个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展览。
作为一个策展人,我一直觉得艺术展览不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互相抚摸,而是一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普及与美学教育,所以我做策展一直把公众作为主体人群,我的理想是消除人们与艺术的隔阂,不迎合取悦大众也不娱乐消费“艺术”,更不高冷孤芳自赏不说人话故意制造距离,就是朴素单纯地塑造一个尊重的环境不卑不亢地呈现展示审美趣味,试图做到连结和理解,甚至于感动,以及获得灵感和启发。因为一切都是一种能量的连结关系。
还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这个展览是完全公益性的,就连我在谈后面巡展场地的时候,对方问我“有什么可以置换的资源”,我想了想,诚实地说,我们没有任何可以置换的东西。可是这一群人,诗歌岛的小伙伴们,参展艺术家们,大家如此认真地去做那么样一个并没有任何商业回报的事情,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整个过程中有很多让我结结实实地感动到的瞬间。在这里我要表白我要向这个团队表白我的爱,他们执行力一流,审美高度一流,极其聪明靠谱和认真,各种琐碎辛苦的事情毫无怨言。我爱你们:)

诗歌岛小伙伴和诗人北岛。

这句话出自参展艺术之一,香港戏剧著名导演麦荣浩,“诗意如石头,它不动的时候你以为它不存在,而当石头出奇不意的动了,诗意在你的世界漫天飞舞!
那句被说得烂俗的话说,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也许在城市里的生活,远方不是那么容易垂手可得,可是,幸好,我们还有诗意。
展览现场视频
接下来2016年,这个展览要开始它在全国的巡展,暂定有上海,杭州,成都与北京等等。诗歌岛在“开始众筹”上发布了关于这个展览的众筹。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连接到相关页面。或者点击这次推送的第二条可以看到这个项目负责人天水姐姐讲述众筹故事。
我第一次见到她,惊喜看见了她手臂上的纹身,那是我们都热爱的列侬的《Imagine》。这是一个真正的纹身。她选择了这句话“You May Say I'm A Dreamer",也许我们会选择做这样的事情,就因为,我们同样是一个做梦的人吧。

而这句歌词的下一句唱: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I hope one day you will Join in Us
但我不是唯一的那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也加入我们。


以二十一位“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与会诗人的诗作为灵感源泉,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诗的”多媒体艺术展,让诗不但可以看得见,还可以听得到、触摸到、感受得到。一切,都是诗的。
策展团队:诗歌岛
特邀策展人:郑轶
总顾问:北岛

参展艺术家
陈春画 / 崔莹 / 戴悦亮 / 邓源 / 邓逸鹏 / 胡安陈 / 黑荔枝 / 荒目 / 荷香 / 胡易知 / 亨子 / 洛兵 / 林江泉、曾东平 / 李四顺 / 马莉 / 麦荣浩 / 慕容引刀 / 潘静宜 / 孙磊 / 莎日娜 / 丝绒陨 / vivimi / 王安妮 / 王丹薇 / 夏超 / 晓禾 / 薛雷奇 / 闫小财 / 宇向 / Yoli / 钟当宣 / 宗蕾 / 张轻沉 / 郑轶 / 朱子庆 / Zoeln (按姓氏拼音排序)

合作伙伴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组委会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今天文学
广州购书中心 / 荔枝FM

特别鸣谢
文艺连萌

如何支持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开始众筹”网站“那个在纽约天空写诗的人改变了我”的众筹支持页面,选择相应回报,支持故事发起人。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进入众筹支持页面。
因为网站初上线,如遇问题,请联系小开(微信号:kaistart)下载APP“开始吧”,可以更简单地支持项目,并获得项目更新。

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
也请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


国内最好的生活风格众筹平台
www.kaistart.com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关注请长按:)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诗的”巡展发起人 黄英(天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