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世界的尽头会有人类居住?
2016/1/22 18:18:01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Byron (拜伦)
我生活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种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没有一种强烈的集体潜意识操控着你,一切都在发生。就心灵层面来讲,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和世界尽头又是如此相似。
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我也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离开,Into the Wild,走向世界尽头。
电影《Into the wild》里说,
有些人认为他们注定得不到爱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他们静静的走向没有感情的未来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试图断绝和过去所有的联系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to the past.
电影里还有一些台词,讲述走向世界尽头独处的理由,"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最原生态中去发现自我 )"facing the blind, deaf stone alone(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石头 )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只靠你的双手和大脑)"
这些听起来都很美丽,也很有道理。然而却不是我的理由。

另外一部电影《The Legend of the Fall》(秋日传奇,或者翻译成燃情岁月),布拉德皮特演的那个从小跟随印第安酋长长大不羁的Tristan,他能听到一种原始野性的呼唤,荡气回肠的回音吸引他一步一步自我放逐于狂野,最后像个印第安人那样死于一场与熊的搏斗,彻底回归大自然。
那句彻底影响了我的台词说:
Some people hear their own inner voices with great clearness. And they live by what they hear.Such people become crazy,or they become legends ... 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传奇。

我知道我在享受着大城市的便利的同时,又是如此憎恨城市。抬头看不见天,低头看不见大地,作为生灵的一种,我们失去了和天地之间强烈的连结关系,我们也无法从大地之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我们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像拔掉了充电器,从此依靠体内电池,直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

我们失去了作为生灵的本能,切段了能量的源头。即使是我们在谈论着的爱,也成为一种消费。我所看见的是各式各样的情感操控,各式各样的虚情假意。各式各样人们之间的互动,每个人渴望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等价交换维持自己电池的寿命。于是尽管我们知道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叫做无条件之爱,可以用以充电,可是依然只是一种传说。各种鸡汤都在谈论它,可是没有人见到过,因为我们的生活依赖于种种的条件。
“大城市里哪里有真正的爱情,不过各种饮鸠止渴似是而非罢了”,我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朋友开着车正经过这个城市某个商场新建的摩天轮,“作为城市爱情地标的概念推广”,她对我解释说。然后我无意识的这句话让她怔了几秒。

在一个法理社会(Society),我们被过度训练生存所需要的大脑,而被迫丢失了自己的心,丢失了那套用知觉去感受去体验,作为一种存在与周围能量场的呼应关系。然而用脑子思考出来的答案,永远都是逻辑上关注眼前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它永远不会是正确答案。
越多知识越阻碍你与天地纯粹的沟通,佛家称之为知识障。也就是所谓的俗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当一套哲学称为宗教,当科学也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它不过是成为了说服人们的靠山,利用愚昧无知人们的信任。农耕文明不吃作为生产力的牛,游牧民族不吃难以驱赶非彻底煮透食之有害的猪,在无法向大众彻底解释究竟的古代,这些统统以信仰名义得以神化以及妖魔化,这跟种种中老年养生文章里科学“专家说”其实并无本质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冥想的意图其实就是训练我们如何让大脑暂时走开,放弃对你的控制。
用心思考这种话听起来很抽象,也很鸡汤很老生常谈到令人觉得麻木。然而它说的是一种信任自己直觉和知觉的状态。去体验去感受,取代你用预设知识系统和逻辑去判断。轻易下定义本身就是一件幼稚的事情,你于是拒绝了任何超出你经验之外的可能性。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你所能理解的事情。画地为牢,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中国古人造字的时候,心是唯一不用“月”做偏旁的器官,而一切有关于情绪的表达都从“心”字旁。我一直觉得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一个decoding解密的过程,回溯到这种文化的源头,尚且与天地紧密相连的时候,流露出来那种萨满意识里的逻辑。

我三年前纠结挣扎是否留在欧洲还是回国的时候,一位智慧的意大利艺术家长者给了我决定性的意见:当你觉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你应该回到赋予你生命的土地上去,你会从这片大地上重新获得力量。
我们的古人,在那个抬头可以看见银河,低头可以俯视大地的年代里,人们与土地的关系曾经是如此紧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可以治愈你破碎的心,抚平你的创伤。
就像《茜茜公主》里,她的父亲说,当你觉得烦恼,到大自然里去吧。

而生长在城市里的一代,我们以及被剥夺了这种疗愈的源头,因此我们对土地的感情也变的稀薄,我们对于他人的感情也逐渐稀释了。这是一个流动的年代,生命里充满了告别,我们轻易地离开一座城市流浪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生命的状态不是结实地扎根在土地里的,而是漂浮着的。
于是约翰·伯格(John Berger)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被迫旅行的时代。我还要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失的时代——一个人们常常无助地看着曾与自己亲近的人们消失在天边的时代。 “每当我们说再见”——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给这个时代打上的永不磨灭的印记。”

《阿凡达》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时讲述了一种灵魂与天地的关系。在那颗星球上,人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生命树是一个群体的人们上传下载记忆与能量的隐喻,你切段树根的时候,就是切断了他们灵魂的养分。这个隐喻,说的是阿卡西纪录(Akashic records),又被称之为生命之树,宇宙图书馆。这个词语来自梵语Akashic,俗称阿赖耶识,就是佛教的第八意识。在古希腊哲学里,它就是“以太(Ether)”,指组成空间的意识流、灵界创造物质现象界时所创造的第一种最基本元素,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概念。而在印度古老哲学里,说的就是“梵”。
这些名词在几千年里有着各种越来越精细地定义,可是让我们抛开这些大脑思考的定义,在根本源头上,他们说着同一件事情。
我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所知道的,并不是我们学会的,而是我们回忆起来的,就像在《阿凡达》的生命树上下载的记忆,在阿卡西纪录里download的数据。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而英文里记忆的单词“remember"构字是“re(重新)-member(成员)"。
我喜欢《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面对于The Force(字面的意思就是力量)的解释:原力是自然存在的能量,在所有生命体中动流动。原力存在于一切之中又,包围一切,只要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就能领悟原力之道。以和平的心态,让原力流遍身体,去跟随原力的指引行动。

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自己就是这样,我所会的一切都是忽然有一天自然会了,就好像下载了数据,唤醒了潜意识里沉睡的力量。
我在维也纳电子厂牌工作的时候身边都是DJ,我看着复杂的控制器,觉得那是和我没有关系的一件事情,然而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再次看到那些仪器的时候,我莫名其妙觉得我认识每一个按钮,知道分别功能都是什么。还有很多技能,我没有受过训练也没有人教过我,可是我就是自然而然地知道该怎么做。我开玩笑地自我标榜是学霸,别人也开玩笑叫我“行走的度娘”,可是真相是,我的记性并不好,那些知识自己流进我的脑袋里,我从来没有苦学过,该用到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全都知道了。
就像写这篇文章,开头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具体要说什么,这些信息我相信都是宇宙假借我在键盘上打字的手自己流出来的,写给有缘读到这篇文字的你们。

一切都是关于觉醒的,about awakening,你想得起来所有的事情。所有与天地宇宙大自然相处的体验,唤醒那些记忆。即使此时此刻我们被这座肉身,被这座遮蔽了天空和铺设了地基的城市所囚禁,我们依然可以探索我们的无拘无束的灵魂。Free spirited,我们都是自由的。
密西西比大学哲学老师Dr. Jonathan Edelmann在纪录片《生死与轮回》(Life Death and Reincanation)中各种引经据典了各种宗教哲学reference之后说了那么一句:
“我们常常说‘我们有灵魂’,可是这种表述其实是错误的。而正确的说法是‘我是一个灵(spirit),我有一座躯体。”

我需要时不时回到大自然回到青山绿水沙漠雪山的怀抱中,其实这并非是旅行,而是充电。回到我们作为一个生灵的本初状态,与天地宇宙尝试连结,补充能量。
我深切地知道,终于有一天我的选择会彻底离开大城市,独自居住在世界的尽头。并非像《Into The Wild》电影里反消费主义者反社会的选择,我热爱这个世界,只是我在经历了繁华热闹之后,完成了我世俗的责任义务以及圆满了我的使命之后,我想回家。
可能是北极圈的冰原,也可能是有着萨满的亚马逊森林里,也有可能是冰岛或者阿拉斯加,也有可能像个流浪的吉卜赛人那样四处行走。我希望那个时候没有人记得我,没有人怀念我。我会扑入满天星辰的怀抱,站在世界尽头,用明亮清澈的眼睛,不论斗转星移,日月晨昏,依然凝视着你。
今天的配图来自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美树嘉文艺志(公号:MEISHUU001)制作了关于他摄影作品的同名图文是启发我写这篇的起因。不出众人所料,“引言”写的比这篇的正文还长。
三年前我在穿越天山脚下的独库公路时候创立了“天山派”,美树嘉的Jovi以及制作了以下这篇文章研墨丫头都是天山派的成员。

美树嘉文艺志(公号:MEISHUU001)的Jovi说:
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是一个纯粹的日本精英,顺利考入高洁的大学攻读经济学,却在19岁时看到一本阿拉斯加摄影画册后,着了魔一样向往那片极端之地。
他从此不回头,再没有真正离开那里。他从不带枪,独自在野外穿行,直到24年后,被一只棕熊撕碎在俄罗斯境内的Kurilskoye湖畔。
他的自然摄影与思考文字,被日本的探险者膜拜,成为无数摄影师的灵感源泉;在美国,他被认为是能与伟大的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媲美的人。

远古亚洲人类曾徒步穿越白令海峡冰架地带,来到白茫茫美洲最北端,成为整个美洲最早原住民。
据说从此有些人的灵魂会一直被这个白色世界牵引,不再离开。纵然某一次生命完结,也会在后来某一世再回去。
——不是去旅行,去熙攘城市,而是回归到那里的冻土。
历史与神话,没人说得清。
你可深居世界尽头
亦可1000次推开我
不过
我会1000次再回来

我们一起,将鲸鱼的下巴推进大海
美树嘉文艺志 研墨丫头
-

「村民们围绕在鲸鱼旁,祷告后,开始肢解鲸鱼.鲸鱼的血染红了冰面,前一刻还遨游在北极海裡的鲸鱼,逐渐变成一个个小小的肉块.最后只剩下巨大的下巴骨头,所有人聚在一起,将鲸鱼下巴推向大海.我还搞不清楚他们要做什麼,只见他们齐声大喊:『明年还要回来唷!』就在这一刻,漂浮在冰面上的鲸鱼下巴逐渐沉入北极海,激起美丽的浪花.」
——《与时间的河约定》
?

星野道夫(1952年9月27日-1996年8月8日)毕业於日本顶尖的庆应大学经济系。除了是出色的影生摄影师,亦是出色的旅游文学作家。他的文字和摄影作品结集成一本本出色的摄影札记。
儘管毕业於顶尖学府的赚钱学系,但毕业后他并没无从事金融工作,反而跑到老远的阿拉斯加进行他最心爱的野生摄影。為何会从繁华热闹的东京跑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呢?皆因在星野19岁时,他在旧书店中发现一本《Alaska(阿拉斯加)》摄影集,从此开始了他和阿拉斯加的恋爱史。
作為一名野外摄影师,星野擅长拍摄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特别是熊。在当地的20年,他长时间穿梭於当地的冰河、山脉、原生森林和冻土,因此拍摄了大量阿拉斯加风光的相片,无论是极光、冰原、花草树木、驯鹿海豹都被他入镜。




他的多幅作品,更获得阿拉斯加政府与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列。其「Alaska风のような物语」亦获第15届木村伊兵卫赏。
為了倾听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响,他曾经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在四十岁之前,星野道夫的摄影作品即已举世闻名。
星野道夫还经常举办生态演讲,每年夏天都带领来自日本的小学生,在阿拉斯加大地和海洋上,实地体验自然生生不息的魅力。对於爱好探险或是自然的人,大概都会爱上这位摄影师。
无论是花草树木或是是动物,在星野的镜头下都充满生命力。如果以佛学的角看,也许他的前世是个在阿拉斯加生活的爱斯基摩或是印第安人,也许前世有心愿未了,灵魂的一部份留了在当地。
他的摄影生涯以拍摄熊和其他野生动物来謳歌自然和生命,最终却因為一头熊而殉职。星野道夫遗留下一本又一本的见闻随笔,在他离开人世时,行囊裡的最后手稿,被整理成写真札记《在漫长的旅途中》。



来自阿拉斯加的一封信
我的自述
经常有人问我:「為什麼想去阿拉斯加?」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该怎麼回答。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我想唯有回到当初的十字路口,才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十六岁的美国行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旅行,而且我从国中就开始酝酿那次的旅程。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外国是个十分遥远的世界。不过,每个孩子都会作梦,无论是基於异国的憧憬、独自旅行的刺激感,或是前往陌生国度的冒险精神,都让我深深着迷。
儘管我当时只是个孩子,但我的心意非常坚定。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父母让我出国。於是我背起装了帐篷的背包,搭上前往巴西的移民船「阿根廷丸号」,从横滨港出发。这一切彷彿是昨天一样歷歷在目。
阿根廷丸号」花了两个星期横渡太平洋,最后抵达位於洛杉磯郊区的港口。我在当地没有任何朋友,抵达当晚也没有地方住,但双脚踏在洛杉磯的土地上时,心中却涌现出无法言喻的兴奋与自由的感觉,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自己也不明所以。
从那天起,我展开了為期叁个月的美国行,这趟旅程完全没有目的地,在路边搭便车,走遍美国大陆。这样的举动确实太鲁莽,不过,我很怀念当年的勇气。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想想那已经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只有十六岁,或许正因為年轻,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丝毫不以為苦。话说回来,能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也让我拥有无可取代的珍贵收获。


即将迈入二十岁时,我开始对北方的自然景致感兴趣。原本对於北海道的喜爱,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往北移动,蔓延至美国的阿拉斯加。当时我就打定主意,有一天一定要去阿拉斯加,而且这个决定就跟十六岁时执意要去美国一样坚定。
上大学之后,有一天在神田一家专门卖原文书的古书店,发现了一本阿拉斯加摄影集。当时在日本很难找到与阿拉斯加有关的资讯,因此那本摄影集对我来说就像是圣经一样宝贵。我翻遍了那本摄影集,每一页都如数家珍,根本不用翻页,我就能告诉你下一页是哪张照片。
其中有一页内容相当吸引我,那是一张爱斯基摩小村落的空拍照片。在荒芜一片的北极海上,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我好想知道為什麼在世界的尽头会有人类居住?他们到底过着什麼样的生活?这个想法串起了我与阿拉斯加的机缘。
我从照片旁的图说得知那个村落的名称,很想写信过去,可是不知道该写给谁。於是翻开英文字典,找到MAYOR(村长)这个字。最后决定这麼写:
MAYOR
Shishmaref
Alaska U.S.A.
「我想去您的村子拜访,我愿意做任何工作,是否可以帮我安排,住在村民家裡呢?」
等了好久都没收到回信,我猜想那封信一定没有寄到村长手上。想想也对,我根本没写详细地址,也没写收信人的姓名,怎麼可能会寄达呢?
就这样过了半年,有一天放学回家时,我在信箱裡发现一封从国外寄来的信。寄件者是爱斯基摩村落的某户人家。
信裡这麼写着:「欢迎你随时来,夏天是我们割驯鹿角的季节,你可以来帮我们……。」

信的内容相当简短,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初看完后简直开心到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作梦也没想到,遥远的阿拉斯加竟然近在我眼前。
隔年夏天,我终於踏上阿拉斯加北极圈的希什马廖夫村,与爱斯基摩家庭共同生活了叁个月。在那段期间,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生活,在北极海猎海豹、割驯鹿角、第一次看见熊、太阳永不落下的白夜,以及在日本难以想像的生存之道……
这趟旅程让我了解到:人类也在世界的尽头生活着,这一点无庸置疑。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型态,以及人们為了生存发展出丰富的生存之道。无论哪个民族生活在多麼不同的环境中,所有人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无法替代。世界就是由这些无数的点串连而成。在希什马廖夫村度过的叁个月,每天都让我有这样的感受。那年夏天,我十九岁(正确来说应该是二十岁)。
大自然告诉我的话

「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会有所不同吧。」
——《第一个冬天》

「我们有两种时间,一种是刻画在月历或时鐘上匆忙的每一天,另一种是模糊茫然的生命时刻。天地万物,都平等共存於同一个时间长流裡,而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留意到另一种时间,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了更大、更远的视野。」
——《极光》

「我喜欢在阿拉斯加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一心一意只想生存下去的生物们。那是一种结合了坚强与脆弱,充满紧张感的大自然」
——《极北的流浪者》

「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常留脑海之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见的风景。」
——《卢斯冰河》

「哪天我死了,我也要回到最喜欢的地方。冻土带的植物,只靠些许养分就可以在极北开出小花;每到春天,就听见驯鹿的蹄声从远方传来.....。有些时候,这些事就一直在我脑海裡盘旋。」
——《遥远的蹄声》
?
介绍一下我们天山派的两位成员,研墨丫头和美树嘉文艺志的Jovi:
研墨丫头:

谋生之余,耗时于阅读、旅行、白日梦。
静噪皆喜,耽美不倦。
认可自我意识、自我承担的生活态度。
是立足于现实的揖让进退者;
同时亦鼓励各种有益身心、百无禁忌的跨界与整合。
现居美国。
美树嘉文艺志:

艺术之美 人文之思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关注请长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