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相遇在柏林
2016/6/15 18:34:54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潜意识里觉得“微信公号”和个人博客还是会有一些区别,起码我会有意识地区别开来。从前在博客上写更多私人的事情,不管是心情感想或者是个人动态,而公号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媒体”,因而刻意回避私人化的东西,甚至是“我”这个词语的出现。

     而今天这一篇我破例来聊一聊几件最近做的事情:21号在柏林的一个分享会,以及之前“诗的”巡展的回顾。

     前段时间各种事情奔忙,无力顾及这里,今天一会儿我又要飞去欧洲呆一个月,如果更新速度低于了大家的期待,请多多包容。

     这个公众账号最初是因为朋友约稿,让我不要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深度说一个城市的文化,于是我就想到了写我最热爱的柏林,没想到一写就没有收住,一口气写了将近10万字,也就是《欧洲亚文化系列》的《反骨柏林》,而且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常常是不知不觉写到了凌晨7点,逼迫自己去睡了,还躺着想着今天写的东西兴奋不已。这个长度当然没法在朋友的旅行号上发表,于是我说,算了,我自己开个公号自己分几次发吧,于是就有了这个公号。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是我用了十几年的一个网名,现在依然还有人在后台留言说是一直从我博客追过来,甚至有个朋友告诉我,她/他从11、2岁就开始看我的博客,如今都快10年了。

     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重新找到了书写的感觉,在中断博客到开设这个公号中间,有那么几年,我写的所有东西不是paper就是论文,纯粹左脑写作,只谈想法,不谈感受,而且因为在异国求学都是用英文,说实话翻看我从前博客的文章,论修辞和文采,现在是逊色许多了,常久不写手会变生,是这样的。

     重新再写开始用中文写作,一开始满满都是学术腔和翻译腔,复句套复句冗长无比,有人说看那时候我写的文章,看到第四行终于才有个句号,感觉气都喘不过来要窒息了:)

     所以这里最初的一批粉丝,完成我从0到几千的,都是喜欢亚文化以及《反骨柏林》的朋友们。令我受宠若惊的是,经常会在一些场合遇到新朋友说看过这个系列并且很喜欢。于是我才第一次在这里发布我自己讲座啊演讲的信息(其实每次除了壮胆的亲友团,我都蛮怕认识的朋友来现场的,我是个很害羞的人),因为这场将发生在柏林,因此显得对于这个公号来说特别有意义。我不好意思说粉丝见面会这样,就是想请在柏林的朋友们一起来聊聊天。这次是应L.A.stammtisch之邀,作为他们第35期文化艺术类的讲座活动。

     啰嗦了那么多,这个分享会的具体信息是:

     “Subculture & Underground City”

     那些地图上看不见的城市

     时间:2016年6月21日 19:00

     地点:Chentee

     地址:Uhlandstra?e 147, 10719 Berlin

     关于L.A.stammtisch:这里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艺术与文化交流平台,我们为有兴趣的人提供知识,为有知识的人提供朋友。www.las-berlin.com

     想来的朋友只要关注他们的公号( LAStammtisch)在后台回复报名就可以。

     这次分享会主要是以柏林为切入口,从战后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以及垮掉的一代开始聊一聊波西米亚文化的精神遗产,聊一聊普世价值和年轻人的城市亚文化,包括LGBT群体,嬉皮,hipster,电子乐俱乐部文化,当代艺术,欧洲左翼传统,素食主义,涂鸦朋克,迷幻剂文化,灵修冥想,疯狂以及无限的创造力…以及这一切围绕着的欧洲文化的核心思想Humanism--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聊一聊这些地图上看不见的城市,聊一聊多元价值和多元生活方式,以及一个充分包容和尊重多元并立的社会形态,一个“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感谢每一种不同,每一个拥有尊严的独立的个体存在。世界因此而丰富充满生命力。

     这是一个全球化经济体时代,一个多元价值并立的时代,也是一个流动的时代。不安于室的年轻人虽然没有捣鼓出什么大成气候的叛逆运动,却也是这样小小的,个体的,用一种平静安宁的姿态诉说着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他们在反抗着全球化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布道着一样被称为是“另类全球化运动”,这种跨越种族语言文化背景国籍的普世价值观念包括了从巴黎大革命时代的精神核心—自由平等和博爱,以及关于人与人的尊重,信任,回归自然,追求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

     嗯,让我们相遇在柏林吧:)

     还有就是之前一直在做的与诗歌岛合作的 “诗的”巡展,点击:你是否相信序列之间隐秘的诗意?已经完成了上海站(IsGO Galley)和成都站(轻安雅集)两站。每一站都不断有新的艺术家加入,包括北岛先生出席了上海站的开幕。这是我第一次策展一个巡回的展览,它是一个整体的展览,也在每个城市的巡展中成为一个一个不同的展览,努力把每个城市的气质编织进去,并且尝试在不同的空间里与公众发生关系。这个展览的核心与精髓一直强调一种“跨界”,无论是从诗歌到艺术的不同呈现形式也好,还是在巡展城市的地理气质和语境上也好,我们尝试各种意义上的跨界。随着一站站的举办,“诗的”巡展在不断生长,它是动态的、流动的,就像诗歌一样,它是充满了生命力的。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站的回顾:

     上海站。

     成都站

     嗯,来观展的朋友们回馈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走心”,有人对我说,之前每次去当代艺术展都觉得看不懂,可是这个展览却让他们仔细地看完了每一件作品。

     最感动的是一个来帮忙上海展布展的艺术家,她在过程中也汲取了满满的能量,她说,这个展览应该一直举办下去,好的东西就是这样因为大家喜欢慢慢生长起来的。

     北京站将在7月举行,于是我从欧洲回来又要马不停蹄地奔向北京布展。我非常享受每次布展的过程,作为“一个即兴的人”,真正的乐趣在每一次真正来到那个空间,感受到作品的场与空间的场互相碰撞的时候,总有层出不穷的ideas奔涌出来并且付诸于实践,并且享受别人看到这个空间before 与 after的对比,看到空间使用和搭建的种种可能性。

     作为一个策展人,我一直的理念是:Exhibition as space installation, art as therapy---展览是一个空间装置,艺术是一种治疗手段。

     今年不知不觉过了一半,回想起来走的也略为心酸和辛苦,甚至有迷茫和崩溃。然后似乎也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过年带着父母去了东南亚,这一次没有华丽的冒险,作为老年团的领队,却十分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第一次在美术馆演出VJ,在21世纪民生美术馆朋友艺术家袁可如的行为艺术演出,主题是双生火焰,于是我用了神圣几何来做了所有视觉。第一次尝试和现代舞剧合作,在可当代艺术中心D.lab的《匿名来信》里做了多媒体视觉部分。第一次在国内用英文做演讲,作为PechaKucha Shangai的嘉宾,据说我一紧张语速说的飞快.......然后一直在做策展,除了诗的巡展,还在研发一个以中药为题材的艺术展,并且开始尝试做艺术咨询,代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现在我在迪拜等着去维也纳的飞机,不知道这次的旅途会有怎样的故事在前面等我。会去维也纳、柏林和希腊,以及...我也不知道。这也是我经过量子催眠的前世回溯之后,知道了柏林是我上辈子的故乡之后第一次“回家”,忽然就近乡情怯了起来。:)

     第一次絮叨自己个人的事情,请大家不要嫌我啰嗦。:)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加入白名单。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关注请长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