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之歌》: 站在世界尽头呼唤爱
2017/5/10 11:25:44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

     我们曾经抬头仰望星空

     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我们曾经与万物共同呼吸

     与所有的生灵紧紧相拥起舞。

     如今我们遍体鳞伤的地球母亲正在呻吟

     我们的孩子正在呼唤着明天。

     在人们被灼烧的眼睛里

     我们看到了最深的暗,以及最亮的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去年年底我和挪威的文化艺术机构“易卜生国际”有幸合作,作为他们白皮书的编辑,一起制作了一场“呈现在纸面上的展览”。“Connect the world through performing arts”,同样怀抱以艺术作为连结世界的价值观,于是缘分一直在继续。

     当时我对其中一个灵感源自于挪威斯瓦尔巴德岛联合国种子银行的大型国际艺术与全球媒体项目Frozen songs》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兴趣,不但因为参与其中的有“北欧的皮娜·鲍什”的世界级编舞大师Ina Christel Johannessen,中国顶尖的新媒体艺术家丰江舟和张琳等等,还因为整个项目背后所传达的理念直击人心。

     四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上海,在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种子计划”的开幕式上演出了正在排练的片段,惊鸿一瞥,足以让人对9月7日在挪威特隆姆瑟全球首演满怀期待。而那段时间和这群艺术家们的相处、深谈,也让我深深被他们的纯真与美好所打动。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来聊一聊这部作品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那里,于无声的寂静深处,千万年不曾消融的冰雪覆盖着人类末日最后的希望。

     那是挪威最北部的斯瓦尔巴德岛,1.5亿年前的雨林在沧海桑田之中凝固成无限于透明的蓝色冰川。

    

     在这片世界上最安全最平静的土地上,联合国成立了一座世界种子银行。如果有一天地球受到核战争的攻击、自然灾害或气候剧变,或者是人类文明陨落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这里就是植物基因的诺亚方舟。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原里,寒冷的冻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沉睡的植物种子。就像,总有一些人,同样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们内心那团不曾熄灭的火焰。

     种子是生命的来源,是万物的开始,只要有种子,人类就有希望。

     而就在我们的手里,还有另外一颗讲述希望的种子:艺术。无数次在历史的暗夜之中,那些依然听得见诸神耳语的人们,用作品里的巨大能量,发出了人类最有力量的声音。那些人文关怀,超越文明的界限,忠实地保留着人性光辉的火种,维系着灵魂的温度。

    

     诗人Nancy Lazar为这个种子库所创作诗歌写到:

     “When the winter night of humanity has passed 当人类的冬夜过去

     Some good gardener will know how to bring their seeds to life. 有一些优秀的花匠将会知道如何让他们的种子重生”

     当这两枚承载着全人类希望的种子相遇,于是就有了那么一首来自不同国籍艺术家们共同谱写的大型国际艺术与全球媒体项目《冰冻之歌》

     全球变暖,冰川日渐消融。她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冰冻之歌》项目背景介绍视频

     在4月22日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的开幕式上,这部灵感源自斯瓦尔巴德种子银行灵感,由挪威北极剧院, 易卜生国际,挪威能见度零米舞团共同制作的多媒体舞蹈《冰冻之歌》首次在公众前展示了正在创作的片段。

    

     现场照片来自意大利摄影师Vio Piero

     实验电子乐的脉冲声里夹杂着来自世界尽头那座种子库实地的环境音采样,冰冷凛冽地在舞台上散落了一地,敲击着每个人的神经。

     多媒体影像讲述着大自然在生态变化中的枯荣,影影绰绰地此起彼伏,与舞台灯光变幻配合得密不透风,为情绪铺垫了逐层渐变的语境以及心理提示,有如一场视觉的冥想体验。

    

    

     四位舞者用身体的直觉感受着一切,承受着一切,他们脸部细微表情与肢体的张力彼此填充,饱和到几乎炸裂。多媒体交互装置把在地上翻滚的女舞者Lina的脸实时投影在野草荒蛮的背景影像里,交叉叠加成一种情绪的蒙太奇。

    

     在整个舞台上,他们负责讲述着生命能量的流动,每一个战栗,挣扎,撕扯,冲突伴随着呼吸的节奏,与观众之间编制出一张无形的网,这端一牵扯,那一端就被紧紧拽住,不自觉地就掉入其中。

    

    

     18分钟的演出,抽象、诗意而空灵,就像一段囚禁在时空幽暗的隧道中的暗涌。唯一捕纵到能够讲述的只有情绪,那漫无边际的情绪,无孔不入,却有着刺痛人心的巨大力量。

     《冰冻之歌》像是一个用视觉、听觉以及给予观众种种知觉暗示的一个冷颤,电流经过皮肤的那一刹那,每一个毛孔都被瞬间惊醒。

    

     导演Ina Christel Johannessen在讲述创作灵感的时候提到了歌剧《亚瑟王》里的那首《Cold Song》“Let me , let me freeze again ”,她把音乐每个短促有力的颤抖都置换成了舞台上用肢体讲述的无声呐喊。“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 皮娜·鲍什曾经说过,有些事不能被言说,而即使是言说,所说的话也是不重要的。

    

    

     我们看到舞者呈现的脆弱与生态的脆弱之间的彼此呼应。然而他们又是那么尽情用力地跳着,以此对抗末日的来临,以此来讲述生命的坚韧不朽。让人联想起皮娜所说的另外一句经典: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跳吧,跳吧,不然我们就迷路了。

    

     我们用舞蹈,用音乐,用艺术来抵御在这个时代随波逐流的迷失,用内心希望的火光来照耀前行的道路,用沉默的嘶吼发出振聋发聩的回响。

    

     但愿斯瓦尔巴德种子银行那些深藏在冻土层的睡美人们永远不会有被需要唤醒的那一天,而真正需要唤醒的,是这个被贪婪和欲望折磨得遍体鳞伤的世界上人们心中对于地球母亲的责任。

    

     这部《冰冻之歌》也是一颗种子,试图把这样的希望播种下去,启发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意识到我们与万物生灵彼此相连密不可分。

     能见度零米舞团制作经理Kirsti Ulvestad说,“We plant a seed of responsibility in people’s heart, you want to be a part of the problem or a part of solution?”——我们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关于“责任”的种子。你们希望自己成为问题制造者的一分子,还是解决者的一分子?

     我们,站在世界的尽头呼唤着对这个星球的爱。

    

     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是一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它超越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局限,它是一场对于我们生存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能让全世界能够团结到一起的机遇。

     正如斯瓦尔巴德种子银行的概念同样超越了国籍、地域、种族、信仰。在这里,俄罗斯的存储盒静静地躺在乌克兰的盒子旁边,仿佛所有的冲突都在此冷静了下来。在这里,我们全人类属于同一个地球。

     而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了所有界限的语言,用感性的语法超越头脑思考,直抵人心。它连结起了全人类共有的情感,那些我们所共同分享着的爱、恐惧与希望

    

     这同样也是一场跨越文化、跨越媒介、跨越艺术语言的合作。《冰冻之歌》的制作团队成员来自超过11个国家,包括北极剧院艺术总监Inger Buresund, 挪威能见度零米舞蹈团现代舞编导Ina Christel Johannessen, 四分律工作室多媒体艺术家张琳和丰江舟以及比利时先锋电子乐团Stray Dogs。

    

    

     Ina Christel Johannessen在排练现场

     这是一场从最原始的媒体--身体,到最前沿的高科技新媒体的对话,也是一场说着不同母语、有着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们之间的碰撞。他们努力寻找着一种殊途同归的表达方式去串联起所有的信息,最后笔墨均匀地渗透到一场感官的呈现里。

    

     Kirsti Ulvestad说, “它为我强调了由多个小平面组成的观点的重要性。在宇宙中没有绝对的;所有的一切都有关于感知”。

     这个过程本身和舞台呈现同样是艺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

    

     联合制作方之一易卜生国际相信创意的潜力蕴藏在不受国籍、种族、性别以及信仰限制的交流互动中,呼应着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在《培尔?金特》里所写的一句台词说 “我出生在挪威,可是天生就是一个世界公民”。

     我们都是如此,种种被社会标签化的束缚无法禁锢我们自由的灵魂。站在世界公民的视角去看,那些看似遥远的议题,都是真切地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的故事。我们是如此的不同,我们却又都是一样。抹除了种种局限,基于普世价值的“和而不同”赋予了创造力无限的空间。

     因此参与了《冰冻之歌》研究工作的环境科学家Robert Earley说,Art leads to creativity, creativity leads to change。艺术带领创造力,而创造力带领着改变。

    

     学术研究与感官表达;科学,多媒体与艺术;环境危机,生态共生关系与人文关怀,这个项目打破了种种边界,试图用艺术语言去思考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现状,探讨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群体与个体的危机。

     在这个时代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我们所共同面对的那些属于全人类的议题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人类学家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解诠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研究员,从不同维度去丰满这个表达。因此观众也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情感传递的接受者,正如作品带给我们的启发与灵感只是一颗种子,它终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冰冻的歌被我们灵魂的温度所融化,希望越来越多的回声与之唱和,成为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能够唤醒全球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末日的永远不会是这个世界,而只可能是我们人类。

    

     这个项目从2015年12月开启,2016年至2017年春天进行概念探索,最终计划2017年9月7日在挪威特隆姆瑟全球首演。项目初始,主创团队远赴斯瓦尔巴德岛实地考察,并且2016年3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艺术会议以及排练工作坊。在两周时间内,有着“北欧的皮娜·鲍什”之称的编舞大师Ina Christel Johannessen带领着来自能见度零米舞蹈团的4位舞者一起,与中国顶尖新媒体艺术家张琳和丰江舟一起探索身体移动和mapping投射幻影之间的汇合点。而这其中不断有新的艺术家加入进来,这一次在上海的重聚,则让他们再次深入发掘不同艺术语言的连结关系。

    

    

    

     在演出的第二天,主创团队在喜马拉雅美术馆中庭举行了《冰冻之歌》主创团队的研讨会--Art for the planet’s sake 为我们的地球而艺术。

    

     现场图片来自郑轶

     艺术家们讲述了是如何试图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推动情绪的渐变的过程。用肢体去表达环境问题是困难的,同时运动却又是最直接有力的情绪媒介。而多媒体影像在这个过程中并非简单的视频,而是独立存在的媒介,占据了整个舞台画面,填补了情绪的上下文语境。

    

     具象的视觉与与抽象的音乐和舞蹈之间产生的多感官化学反应,赋予了观众心理提示--被破坏的环境与舞者身体语言的参差呼应是如何牵引出观众的情感共鸣。“希望”和“无望”在此互相衬托,主创团队避开了说教的方式,直接运用情绪来挖掘观看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从左到右:卢诗雅,丰翼,Ina Christel Johannessen, Robert Earley, 丰江舟

     极地的冰川冻土有如一片冰之荒漠,在导演Ina Christel Johannessen看来充满了死亡的元素,然而它曾经在亿万年前是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这种变化本身也折射出了“迁移”这样一个当今人类生存的背景大主题。丰江舟认为在那里时间的概念变得奇怪,似乎牵引出了另外一种对于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存在的思考。他们通过艺术的探索,试图去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

    

     联合国以及欧盟可持续交通和空气污染顾问Robert Earley以及易卜生国际的艺术总监丰翼也参与了讨论。

     当环境问题不可回避地与我们狭路相逢,我们又该如何去迎接它?是恐惧还是希望?而艺术家又能在此刻做些什么?科技的进步与艺术息息相关,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它是否拥有强大到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又如何能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更好的生活?我们如何承担起这个星球上作为个体的责任,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谈论着“希望”,就像村上春树对于“希望”有一句感人至深的描述:“假如我们有类似希望那样的东西,那只能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的无可替代性并将其温煦聚拢在一起。”

     艺术家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这个无限扩大的进程中,用无限的创造力去表达这个世界正在经历怎样的伤痛,唤醒麻木的灵魂。这是当前艺术能够以及应当做的事情。

    

     We don’t know if it will change the world , but j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我们不知道这一切是否能够改变世界,但是正如甘地说的那样:成为你希望的那样改变。

    

     易卜生国际

     易卜生国际是一家建立在宽容与互相尊重基础之上,致力于通过开放的跨文化交流而实现国际艺术文化领域合作项目的组织。易卜生国际相信创意的潜力蕴含在不受国籍,种族,性别或(政治和宗教)信仰限制的交流互动中。机构项目多从易卜生作品中极具当代性的核心思想出发,包括人权、性别平等、环境保护、个性解放、对抗腐败、国际化的积极趋势等主题。易卜生国际鼓励表演艺术领域内外的创意互动,推动不同表演形式(戏剧、舞蹈、歌剧)和领域(学术研究、教育、装置艺术)间的合作。

     更多演出信息,请关注易卜生公众微信账号: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加入白名单。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 iphone手机打赏请长按以上二维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