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尚武精神
2017/9/27 12:53:07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这篇是我无意中翻到从前博客的存档里,8年前写的文字。那时候我是一个中二少年,额,少女,可能某天闲来无事就详细写了一下从春秋写到明朝中国的军事史。当时的背景是刚到意大利读书,世界观还没被打开,现在看来受到了当时很多认知的局限,格局与思考的维度如今看来也觉得略幼稚。

     我命盘里明明不是杀破狼,可是自幼尚武热衷于暴力美学,“莫非你是好战的阿修罗,享受最哀艳的战火?” 我总是对各种神话哲学里的各种“战神”情有独钟。最初也是因为想做一个战地摄影师才喜欢上了摄影。我书架上陈列着大量二战与冷战的史料,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喀秋莎》。尽管我热爱和平,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兵器控军服控(尤其是德军制服)。

     我是读金庸长大的,再早一点读诸子百家,除了老庄是挚爱之外,最爱“兼爱”“非攻”的墨家--很多观点认为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对墨家的继承。《史记》里百读不厌的是《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我喜欢魏晋的唯恐天下不乱,喜欢汉唐这些与外族血液融和的年代,我喜欢铁血的魄力,喜欢独行天地间的自由落拓。简单的说,我就是喜欢一切有力量的东西。

     后来看梁启超的《新民说》,读到他推崇尚武精神读到热血沸腾--“野蛮人尚力,文明人尚智“?并非如此,梁公所提到的德国卑麦斯的铁血政策,大概就是在最初让我对德意志这个尚武的民族产生特殊的连结吧。““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左脑是智,右脑是美,我不仅仅说身体是武,而是说精神气亦是武。

     选了一首徐克《七剑下天山》的主题歌。因为我讨厌标签化,介绍与被介绍的时候,我总是戏称我是天山派掌门:)那年在天山脚下创立了“天山派”,算是满足一下我过家家的瘾。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强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这个世界残酷的现实。我们的时代被软绵绵的情歌和矫揉造作的过分关注个体内心的文字浸泡得太过于疲乏和精神病态,我们需要有力量的东西。

     所以我想写一写尚武精神。

     1.

     意大利和中国的相似之处有一点在于,大国的没落都因为尚武精神的流失。

     古罗马毁在了士兵们最后的酒色淫逸,而放射的大理石建筑和铅制的酒杯大大腐蚀了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从而失去了战斗力,从此一蹶不振,近代史上几乎没有打过胜战,"意大利人"简直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代名词。在战场上丢盔弃甲把军备白白送给敌方,哪怕是今天意大利的宪兵们还是一副软绵绵的涣散松懈。

     而中国在汉唐气魄的鼎盛辉煌之后,从北宋之后扬文抑武,直到明朝开始轻武,清朝末期的懦弱耻辱,以及中国最屈辱的近代史。我写这篇适逢南京大屠杀的70年祭,日本军人固然可恶,但是几百万人居然被几千人屠城而全无反抗,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前说起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和奥古斯都还有中国的秦汉气魄都是想到的"英雄美人",而后来标榜的不再是英雄,而是"才子佳人",中国的才子们从宋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一直延续到文革那些含冤受屈的知识分子。

     除了历史上扩张性的尚武,尚武精神更多的是为了有力量去维系和平。可怕的并不是一个国家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可怕的是民风也随之萎靡。如果一个民族的偶像是那些缺乏力量和精神病态的东西,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也堪渺茫了。尚武说的不是崇尚武力,而是说的更多的是这个民族的气节

     "真正的“尚武”精神,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理性潜层的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田秉锷《大国无兵》)

    

     我不想说的是愤青的言论。我只是想理性地讨论关于"尚武"这个话题。

     客观地说,战争是某种历史进步的必须。它有效地促进了资产的重新分配。在历史上,一个阶级取代另外一个阶级,又或者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取代新的生产力,都需要流血牺牲去实现。

     战争客观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中国历史上那些与外族血腥融合的朝代,无一例外地刺激了这个朝代各个方面的进步,在竞争中让这个民族时刻保持紧张有力。

     2.

     我曾经看到一句说"唐朝尚武,而宋朝崇文。唐文治武功称天可汗,而宋朝步步败退有靖康耻。结果就是,唐亡于家臣,而宋亡于鞑虏。”

     因为害怕唐朝和五代的那样被家臣所毁,以及改变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削夺武将兵权,降低武将地位;一方面又不断提升文人的地位。(客观地说,北宋民间习武风气是历朝之最。只是在政府的政策下,逐渐就形成了崇文而轻武)。

     这也是一种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需要,内部威胁大的国家,没有不削弱尚武精神的;外部威胁大的国家,没有不提倡尚武精神的。加上儒家思想到了南宋程朱时代到了鼎盛时期,所以从宋朝开始中国逐渐丢失了尚武的精神。

     此后几百年里,外族入侵,压迫,屠杀。而一方面失去了大国气势和抵抗力,中国人变得缺乏勇气,懦弱,胆小,顺从,窝囊,培养出了一种可悲的奴性。

     从北宋以来,有契丹、金朝、西夏、蒙古、鞑靼、瓦刺、建州女真先后入侵中原,而近代史上的八国联军,日本倭寇...居然从少见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反抗,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位置。

    

     有人客观分析唐宋战事,我深以为然:

     唐朝的版图是宋的两倍还不止,唐朝的对外战争中,前期除了唐太宗征高丽以外,都是大获全胜的(客观地说还是败仗的),到了唐朝中期玄宗统治后期及安史之乱以后,国力渐弱,对外战争才渐渐处于下风。而宋朝从统一中原以后,一直都是败多胜少,在对外战争中打的胜仗可以数得出来:

     1.檀渊之盟。北宋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平手。

     2.北宋在西夏战场上范仲淹狄青等人取得了一些小胜,但也有很多败绩,双方有胜有负。平手。

     3.南宋岳飞大败金军,直捣黄龙。胜利。

     4.韩世忠黄天荡包围并大败金军。胜利。

     5.刘琦、虞允文大败金军,金主完颜亮死。胜利。

     宋朝根本没有打过像样点的胜仗,而唐朝呢实在太多了:灭东突厥、平高丽、征西域、战吐蕃、战回纥、战契丹…… 唐朝的人敢同时在外和所有的外族开战,几乎没有哪个外族没有跟唐朝打过,这就是唐朝人的胆量与气魄,宋朝人就没有这个胆量与魄力.

     由于南北朝以来的尚武之风盛行,加之多民族融合尚未完成,带着北方少数民族剽悍之血液的唐朝军人,可以说是所向无敌,以一当十,敢于直接和以剽悍野蛮见长的东突厥干上,

    

     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后期则实行的是募兵制,在前期由于南北朝以来的尚武之风盛行,加之多民族融合尚未完成,带着北方少数民族剽悍之血液的唐朝军人,可以说是所向无敌,以一当十,敢于直接和以剽悍野蛮见长的东突厥干上.而宋朝呢,自从实行了文人带兵以后,文官贪财,武将怕死。这里有事实为证——有人曾经问岳飞:“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呢?”岳飞慨然答到:“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3.

     其实在北宋崇文抑武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尚武的民族。

     都说中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于是将“儒”士视为柔弱之人,认为这位“老夫子”只是以文见长。然而细考古籍却发现孔子不仅是习武、讲兵之人,还是一位“矢无虚发”的射箭高手.《史记 孔子本纪》中不仅记载了这位教育家身强善射,而且记载了孔子办学时的“六艺”顺序是“礼、乐、射、御、书、数”,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单兵训练课目“射”、“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文武不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培养后人的尚武精神不无启发。

     其实最初战争的打法和现在想象的战争完全不一样,并不真正动武,而是两军对峙,以阵法与气势博弈,双方都非常受礼,仿佛一场舞蹈--因此我在想”武“与”舞“同音是不是这个渊源。这无关于杀戮,而是关乎于精神气节。因此之后两军不按章法地兵戈相见,才有”礼崩乐坏“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铁血政策不必说了。而赵国,武灵王亲自倡导胡服骑射,齐国,管仲的提倡下,全国人民都习惯以“技击”为日常娱乐项目,魏国,“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楚国,王权虽然衰落,但是贵族私兵却质量极高,看看之后项羽和他的八千子弟兵就知道了。

     还有那些游侠和刺客们,诸如豫让、荆轲、专诸、要离、聂政...千秋英名,纵死侠骨犹香。那首让嵇康临行前弹奏的"从此绝已"的《广陵散》,就是为了纪念聂政。《史记 游侠列传》里说评价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还有信陵君和朱亥、候赢的这一段往事,李白曾经以此写过一篇《侠客行》。里面的那些句子读来豪气干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即便是在以无为的道家思想里,庄子仍然写过这样的意气"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

     而墨家精神本来就是尚武。墨子本身就是个武士和军事家,梁启超所说:“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说的就是他兼爱非攻,牺牲精神。他的思想不仅仅对秦国,也对中国几千年的侠义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人尚武。《诗经.秦风.无衣》注释中就记载有“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性格特质。班固在《汉书》中也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秦人在国君继承人的选择上,要“择其勇猛者而继之”,而且将功爵与杀敌直接联系了起来。《韩非子.定法》记载“商君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精神熏陶与政策鼓励的双重合力下,秦军能成为一支百战不殆的劲旅,秦国也凭借这支军队一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强大帝国。

     当时的人们说"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秦始皇兵马俑之中,没有一个秦俑是带头盔的。这正印证了秦人侠义尚武、英勇顽强的形象。

     余光中写的《秦俑----临潼出土战士陶俑》 里有一句说"如果征鼓突然间敲起?/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如果你突然睁眼,威武闪动/胡髭翘着骁悍与不驯/吃惊的观众该如何走避?"

     秦人并非匹夫之勇敢,“秦人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这就是尚武精神。

    

     至于大汉王朝,尚武精神达到了顶点。汉人勇武刚强,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他们纷纷投笔从戎,走向了边疆。他们扩张国土于四方,北击匈奴,南收粤越,西震西域,强汉之兵锋,无敢撄者。

     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即使是文人,也气势非凡:班固一把年纪了还想着为国杀敌,带着几十个随从就敢只身单骑定西域,一已之力安定西域36国。司马相如、连东方朔都说是个剑术高手。当时的文人走在路上都是腰配长剑的-----连再早的孔子都是佩剑的.

     不必列举汉朝时期的各种名将。单只说一个霍去病,二十岁的霍去病横刀立马放牧青春,过居延海祁连山,受降浑邪,远逐漠北,封狼居胥。禅姑衍,兵锋直抵翰海。狼居胥山即高加索山,而翰海则是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霍去病时代,将中国的版图扩张到了离中原最远的疆域.。

     被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评为“南朝唯一有气魄的一首好诗”的句子,依然在追忆着霍少"去时儿女悲,归来胡茄竞。试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霍去病情结之后一直是汉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种典型.。岳飞在《满江红》里所写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借喻了霍少的典故;贯休向往的是"霍嫖姚,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烬胡帐幄'的酣畅淋漓;曹植追怀霍去病以及汉军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壮烈之举,王维则是仰慕“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慷慨之气(《少年行》)。杜甫怀念他的诗里写“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后出塞》“将军只数汉嫖姚” (《寄董卿嘉荣十韵》)“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连柔弱的北宋文人都有感叹“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宋.宇昭《塞上赠王太尉》) 。李白的诗文写“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胡无人》).

     等读到明清史跟近代史,就悲痛地发现两千年前汉人的热血和胆气慢慢地被祁连山的寒风吹凉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铿锵,一掷万古流芳,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听到金石撞击一般的响彻天地。

    

     嫖姚这个封号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轻快的鹰",草原上的鹰和狼是我最喜欢的图腾。我想将来如果我有个儿子,我就要叫他附离,突厥语里"狼"的意思。

     汉朝是汉民族血性和胆气,骨气,傲气,民族自信心最强大的时候。那时候的好男儿英勇无畏以捐躯报国为己任,堂堂立足于天地之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就是西汉马援的话。

     整个汉朝出了多少名将:李广,卫青,晁错,曹参,赵充国,李广利,周亚夫,韩信,霍去病,周勃,夏侯婴,陈汤,班超,虞诩,耿弇,窦宪,祭遵,耿恭,耿秉,耿夔,冯异,马成,马援....

    

     汉民族的优良品质在儒家思想和后来的被侵略史的压抑下变成了一种顺从的奴性。而事实上,汉民族立国的根本在于这些美好的品质:勇敢,气节,刚毅,质朴。其实就算是儒家老大孔子也说过根本在于"刚毅,木讷,近仁"。中华民族根本不是一个文弱胆小的民族。

     血性是什么,不是野蛮愚昧,不是残忍暴戾;是荣誉感、自尊心,是对理想和原则的执着和坚定。民不重义,士不重道,血性就那么涣散殆尽了.。

     4.

     说起两汉,在刘邦平天下之后,仍然有一段关于侠义的千古英烈传奇,那就是田横五百壮士。宁死不屈,舍身取义。徐悲鸿曾经画过这个题材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时值抗日,他以此激励民众以"威武不能屈"之品质抗击日寇。

    

     再往下就不再说三国的尚武传统了。蜀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西凉马超,姜维...魏有张辽,夏侯敦,庞德,张郃,夏侯渊...吴有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鲁肃...还有吕布,董卓之流,三雄除了刘皇叔之外的曹操和孙权都武将出身...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是彻底的乱世.南北朝之后的隋唐初期,有最著名的隋唐十八条好汉,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赐,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韩擒虎,谢映登,王伯当,秦琼,尉迟恭,单雄信,还有诸如李靖,秦用,来护儿...这都是一些乱世出英雄的年代。

    

     即使是魏晋,那也是一个好奇任侠的年代,尽管不以武将闻名。但是我们说的尚武说的不仅仅是武力,而是气节,是风骨,是胆色和血性。魏晋名士性好老庄清谈,但是魏晋名士风流说的却是他们不愿意屈就司马氏的侠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如果说两汉出的是郭靖那样"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那么魏晋出的就是黄药师这样慷慨不羁,快意恩仇的英雄人物。

     魏晋人物的气势气场仍然不输两汉遗风,爽朗刚健,淄而不涅。嵇康宁可遁入山林打铁,《世说新语》里说他赤着上身打铁,有龙章凤姿之美。这样的血性和阳刚之美才是值得推崇而标榜的。在我看来,所谓现在的花美男,简直就是跳梁小丑。

    

     五胡乱华时代,不应该单纯地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去评判。其实就尚武的武力这一点来说,北方的草原所孕育的就有五个民族曾经在中国建立独立的政权,还有显赫一时统治欧洲大陆的柔然帝国。

     北方的胡服和一些彪悍肃杀的传统,加上血统与汉人的混杂一定程度上说影响了隋唐的尚武精神。说到血统纯净,也许只有汉朝才是真正的汉民族的朝代,隋唐严格地说只是汉化了的胡人或者说参杂了胡人血统的汉人:隋唐王室都有鲜卑血统,朱元璋也有回人的血统,蒙清就不必说了。胡人的骁勇善战和汉人的文明的融合造就了更为优秀的人种。而文化上兼收并蓄,没有那么多狭隘的传统和民族保护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

     5.

     直到李唐盛世,又是一个中国人尚武的高峰。不仅武夫勇猛,连文人亦然。盛唐最初的边塞诗派写出的句子是何等的大气和悲壮?

     因为唐代是游牧文明的逻辑,很多学者提到过唐诗里的“宇宙意识”,充满了独处的体验以及一种直接在天地间与日月星辰对话的气势。

    

     唐代书生想拥有的就是骑马纵横天下,驰骋疆场。他们说"壮士耻为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好奇任侠,不羁放任,奠定了一个王朝大气雄浑的盛大气度。这和宋明清文人集体扭捏做闺怨状伤春悲秋的狭窄气象有天壤之别,我想这也多少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和格局——就好象是人,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是可以在他脸上阅读出来的,尤其是弱冠之后都是相由心生,那些伏笔统统都写在眉眼之间,但凡一个人富贵福气,必然他的眼角眉梢是舒展的,笑容是丝毫不做作的爽朗。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汉唐尚武勇毅的性格也决定了它们一直可以把疆域扩展到让后人敬畏的程度。那些携剑纵马的唐代文人一面做着游侠的梦,一面把边塞诗深深地嵌入文学史最慷慨豪迈的段落中。中国武侠小说最早起源于唐代传奇,于是也成了一种必然。

    

     他们此起彼伏地来到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是李白的,他把王的诗破成了两首,春风不度玉门关,度的是长风。“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李益和严武的句子多少也套用了王之涣的语境。“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那是高适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这是李颀的《古从军行》。有点战地记者的味道。当然还有写“关山正飞雪”的王维,他的田园诗再好,到底也是写出过“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的非凡爽飒。后来王昌龄也到了玉门关,他的诗没有王之涣的怨字,却变成了一派壮美的豪气干云。除了那一句名满天下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真让人击节大喊痛快。

     在这个生气勃勃的时代里,李靖大破突厥于阴山,生俘可汗颉利;薛仁贵破百济,灭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尽入大唐国土;高仙芝率孤军远征西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虽然唐军由于盟友背叛失败,却让风头正劲的阿拉伯人不敢再东向。还涌现出一大批如民族英雄如李世绩,王忠嗣,封常清,南霁云等,如群星闪耀,正是盛唐气象的写照。

    

     薛仁贵一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一句唱绝了当时大唐王朝的朝气蓬勃。

     一个年代的尚武精神是与这个朝代的民族自信心有关的.。当国力强大,军事强硬,百姓才有所谓的大国气势和自信,而不是总是拿着历史和古老文明盲目自负。

     动武是人类的本能,气节和勇气是精神。尚武的精神:一是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的勇敢精神,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一成仁.”一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节。气节,是反抗外来民族入侵的最好武器。尚武和崇文并不抵触,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文治,亦需武功。而文化精英所涵盖的精神:仁义礼智信,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尚武精神。

     6.

     其实两宋只能说是尚武精神失落的开始。起码在北宋,民间习武之风为历朝之最,民间结社为历朝最盛,太祖长拳广为流传。更有水泊梁山好汉,方腊起义。

     宋军亦是一支善战严明的好军队,出了不少名将。诸如狄青,王韶,种道师,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宗泽,王彦,杨业(传说中的杨家将啊)杨延昭,曹彬,呼延赞,王忠嗣,慕容延钊,文天祥...算的上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宋初与契丹之战更是抱着决一死战之心,更有崖山之役,南宋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天地为之动容。

    

     文天祥写《正气歌》,宗泽写"过河,过河,过河"。陆游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李清照写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是岳飞的一首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满江红》就震了全宋叽叽歪歪的文人写的那些诸如什么张三影柳三变之类风花雪月软绵绵的东西。

     提到柳永,我想起一段典故。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 “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就是高下之别。

    

     并非我扬豪放派而贬低婉约和花间派,只是软绵绵的东西多了容易腐蚀斗志,颓废消沉,消遣抒怀偶发感慨就足够了,但是沉溺于此,总体审美趣味在此,未免太过小女儿情怀。两宋的文人趣味和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尚武精神的低迷。文人当政,文人带兵,格局就已经成了定论。若非胸怀里装下广阔天地的坦荡落拓,狭隘的文人之见与所谓的妇孺之间也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

    

     一来宋朝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压抑了武将。而先天的版图就失去了草原等等产战马的地方,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主要战斗力。

     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轻视军事。逐渐民间就有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风向。国家政府的导向性也是决定的因素,宋朝当文人有钱有地位,所以大家轻武习文。而现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都是金钱崇拜,所以大家削尖了脑袋赚钱轻义,更何况气节道义这些飘渺空虚的事情了。

     之后北宋空有禁军百万,对外作战屡战屡败,好男儿空有报国志却没有机会一展抱负。当时西有辽国,西夏,北有女真,南有大理,终于靖康之耻。南宋偏安江南,暖风熏得游人醉,空有一票文人幽怨哀叹。等到北方蒙古兴起,终于苟延残喘无力轰然坍塌。

     而南宋最毒害的糟粕莫过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可是那么说,所谓的理学才是尚武精神真正失落的利器,而从宋以来风行的妇女裹足等等病态趣味,让原本健康刚毅的汉民族一步一步失足遁入黑暗的深渊。

    

     被异族铁蹄下的百年统治和程朱理学, 让汉民族以息事宁人以和为贵而大大发展了奴性。 人们"以强勇为喜事,以冒险为轻躁,以任侠为大戒,以柔弱为善人,惟以‘忍’为无上法门."这个民族和尚武精神逐渐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7.

     有句话说: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在我看来,崖山之役,是汉民族一千年来历史上最悲壮慷慨的一笔。这是尚武精神在两宋凋敝零落之时一次灿烂剧烈的大爆发,民族的气节和血性在那一次被挥洒得酣畅淋漓。

     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宋理宗年间,蒙军攻克巴格达;1219年,朝鲜陷落;1223年,打垮俄罗斯军队;1237年,越过伏尔家河,攻克了一个个公国;1238年,逼近诺夫歌德;1241年,攻入波兰,匈牙利等地;1242年,在西里西亚,大败德国铁骑,他们在扫荡了中东,中亚,东欧以后,才于1279年消灭宋朝,而且付出了皇帝被打死的代价。光是攻克襄阳城,他们用了近5年,因为有着文天祥他们的浩然天地的气节,蒙古整整花了半个世纪才灭掉了南宋。蒙汉之战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

     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 多天的大海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并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做出来不辱没血统的决定,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 我想起岳飞那一句----壮怀激烈.

    

     蒙古人的种族灭绝屠城杀戮政策造成了欧亚人口的大面积消亡(中国北方人口锐减4/5),不仅仅是崖山之战,当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虽然宋朝军事弱,然而气节和血气长存。

     客观的说,虽然两宋重文抑武,但是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是中国封建史的巅峰,而且这是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极力发展了对外贸易。国库充裕,科技发达,人文思想也开始萌发。综合看来,宋朝的文明算是历史的鼎盛。只是经过了蒙古的百年统治之后,虽然明朝光复了汉人江山,但是中国的精英文化和尚武精神就此丢失。我们的文明在重创再也没有振兴和光复,社会,文化,经济贸易,明清两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从此人们变得保守,抑制商业贸易,闭关锁国,精神麻木苟且自保,直接造成了近代史的屈辱。

     8

     我讲的尚武精神是关乎气节精神,而不是杀戮,所以我痛恨元朝。我说的尚武也仅仅限于抵御性的尚武而非扩张性的杀戮,我并非出于狭隘的种族主义而不喜欢这个异族统治的朝代,我只是无法去赞同成吉思汗。

     种族灭绝,杀戮,我以前读过很多史料,现在手边找不到,只能尽自己的印象来说。成吉思汗的杀戮造成了欧亚人口的大面积锐减----光是中国北方,从宋元之战前的4500万到之后的700万,真的是尸横遍野,白骨遍地。他曾经说过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每攻克一个城市,然后杀光他们的男人,强奸他们的妇女,抢光他们的财富。在帝国扩张纵横四海的戎马生涯里,且不说杀戮本身,还在行军的过程中传播了鼠疫,在欧洲导致了黑死病,直接和间接导致人口减少了1/3。让欧洲的人口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变化。我不想谈论蒙古人的尚武,它与我想论述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9.

     明朝,其实我一直觉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压抑逼仄,让人喘不过气来。

     明朝开国的几个皇帝还是很有血性的,只不过是流氓。郑和下西洋,南美洲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出现在了中国绘制的航海图上。可是之后就成了一个闭关锁国腐朽破败迂腐八股横行的朝代。

     说实话,明朝也是出了一些猛将的:刘伯温,徐达,戚继光,孙承宗,郑成功,还有王阳明,傅友德,姚广孝,于谦,郭登,杨一清,李成梁,袁崇焕,史可法,夏完淳...

     可是这些名将,好下场的没几个。且不说开国功成被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王阳明为明王朝的江山投笔从戎,立下汗马功劳,铲平宁王之叛乱,最后却差一点却加上反叛罪名丢性命;袁崇焕更是落得千古之怨,被朝廷出卖冤枉凌迟处死,还被受了愚弄的百姓生啖其肉.武人原本容易因功高而受猜忌,尤其又是在格局那么狭隘的明朝。从朱元璋多疑开始的明朝,一开始就在格局上输给了汉唐两宋。

     明朝的血性于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杭州西湖边的于谦祠里。他亲笔写的那一块匾额"血不曾冷",给当时年幼的我莫大的内心的震动。

    

     明朝的尚武精神彻底在军事上,在气节上,在胆色上沦落了。

     抵抗倭寇的戚继光,他是买来的抗倭总帅,他靠的不是官兵,而是自己建立起来的武装。明朝政府从头到尾充当了一个弱者和窝囊废。

     说实话,崇祯是个好皇帝,只是不小心接手了那么一个烂摊子。而那些士大夫们, 洪承畴,侯方域,冒襄,钱谦益...所谓的东林党人复社公子还没有几个秦淮河边的几个女子有侠骨仁心民族气节。兵临城下,柳如是全劝说钱谦益投水殉国,而他投降清朝,柳依然奋身欲沉,最后被硬啦住也坚持留在南京,并且一直坚持资助抗清义军。李香君怒侯方域没有气节,血溅桃花扇。而顾眉一生侠骨,却被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玷污了清名。洪承畴投降满清,百姓还一度以为他殉国难。在明末之时,民族的血性已经丧失殆尽。当女人像个爷们的时候,是因为男人都不像个爷们了。

     我不是想尖锐满族与汉人的民族矛盾,真是择良主还是贪生怕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明朝固然混用腐朽,但是明朝的倒退也正是因为尚武精神和血气的凋敝。

    

     从前写到明就停笔了,当时博客上写“困了,下次继续”,就一直没有再写过。而清朝、民国都是一篇重彩浓墨的篇章,真的需要很多力气才能好好写一写这个话题。尽管汪精卫是一个难以定论的人物,然而他少年刺客时代的那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却是慷慨激昂,在我看来是近代史上尚武精神最令人动容的诗句之一。

     时隔数年,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我哪天养足了力气,再来继续写完这个话题吧:)

     这个世界的趋势是“大同”,然而这些气节血性与勇敢却无关于民族主义,尤其是在一个被娱乐被靡靡之音充斥的时代里,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最初是如何成为人的样子。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加入白名单。

    

     郑轶

     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致力于研究基于人类学萨满文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的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 iphone手机打赏请长按以上二维码

     公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