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需要的是:一场以电子音乐为核心的地下文化新浪潮
2018/6/20 11:30:42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这是一篇我们这个时代地下亚文化运动的宣言。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文字,不仅仅只是从历史脉络和学术体系上讲述它背后的思维逻辑,而是发出一个声音:我们开始行动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背景音乐忠实地纪录着这个时代脉搏跳动的频率

     这不是一种人为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流动,这就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用声音这种载体书写而成的记忆。

     就像从前每一个地域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气候的同时,也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名片。这些我们现在称为“世界音乐”的民间声音之中,你可以听到每一种文化独树一帜的万种风情,语焉不详地讲述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情感、气息甚至是那片大地上风的味道。音乐,承载着意识的感官记忆

     大航海之后,地球上的孤岛被互相连通,从此我们有了“世界意识”,音乐在地理维度的纬线上又交织起了历史时间轴的经线,更加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了每一个时代全球性的爱与恐惧。

    

     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音乐”开端的座标是爵士乐的诞生。当新大陆成为来自欧洲严谨数学性的古典音乐体系遇到了黑人即兴的灵魂音乐,彼此渗透融合,逐渐演变成了爵士,奠定了一种无国界音乐体系的框架与范本。而与此同时,世界的格局也在人们的认知维度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我们的头脑里有了一张世界地图。

    

     20世纪50、60年代,二战结束,随着反文化运动、嬉皮运动以及全球性的政治格局变化,民权、女权运动等等反抗旧有秩序的呐喊此起彼伏,摇滚乐成为了我们时代的原声大碟。在那个全世界的青春期里,在被世界吞噬之前,年轻人绝不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时代不会忘记那个沾着汗水以及荷尔蒙的“爱之夏”,还有轰轰烈烈的Woodstock,迷幻艺术运动盛况空前,让“trip-""acid-"永久性地成为了无数种音乐的前缀,欧洲大陆上爆发了朋克运动,整整一代人用血性与愤怒狠狠嘲笑着所有的平庸苍白和无聊。

    

     冷战结束,柏林墙倒下,东欧剧变,又一波全球化的集体意识在上个世界80年开始以星火燎原之势改变了整个世界,而科技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意识转变,也悄然改变了音乐的语法。

     电子音乐这个时候从地下的先锋文化运动中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disco风潮,锐舞运动,Teknival (自由派对运动),以及Love Parade---无比壮观几百万人在柏林的大街上起舞——聚集了各种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性取向,音乐成了我们头顶上共同的大伞和我们脚下共同的土地,无论你是来自东德还是西德,黑人还是犹太人,中国人还是俄国人,都不重要,只要你热爱音乐,你就是我们的朋友。东西柏林年轻人的隔阂在techno音乐里被联系在一起而逐渐擦除,于是电子乐在摇滚乐的“Love and Peace(爱与和平)之上,又多了U与R成了PLUR----Peace (和平),Love(爱),Unity(团结),Respect(尊重)。

    

     如果说摇滚乐是属于上个世纪在战后的废墟里的伤花怒放,是年轻人用象征意义上的枪炮和玫瑰去抵抗世俗的武器。那么对被和平年代里的茫然不安和虚无感侵蚀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来说,电子音乐,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如果说流行音乐、摇滚乐与爵士乐在音乐属性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那么电子乐无论是从编曲逻辑还是语法上都翻开了革命性的篇章。在现场演出中,它甚至改变了观演关系,它不仅仅只是音乐本身,而是更直接地成为了能量情绪的载体,成为一种调动人们内在感知力参与的互动(Interactivity)。在这里,观众成为了现场真正主角,他们让能量flow流向DJ,而DJ的工作则是“顺势而为”的,彼此的呼应之间,让情绪气氛的张力不断螺旋性发酵。

    

     电子音乐和时代一样变得越来越抽象,回归到振动与能量的本质。它不仅仅只是音乐本身,它擦除了文化的疆界,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意识的无国界的表达;它让我们从头脑思维的操控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本能的身体和感官的逻辑。它让我们关注于节奏与律动,找到"the art of moving",治愈舒缓这个时代人们内心巨大的焦虑不安,释放压力与负面情绪,就像一场更适合现代人的动觉冥想(dynamic meditation)方式,它是关于解放人类自由的艺术。

    

     舞蹈和音乐是世界上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早于文字语言。如果说“音乐”是“振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那么来身体自发性(spontaneity)的“舞蹈”就是对于能量振动最直接的Reaction(反应),是我们用身体感官逻辑对于能量的回声。

     当我们的意识捕捉到了音乐,大脑对他们做出反应,我们的肢体接收到了信号,做出对音乐的呼应。这也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沟通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本能。

     在所有原始宗教里,萨满用鼓点带领人们起舞都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各种部落的舞蹈是他们与自我以及宇宙万物沟通的方式。从人类学角度去看,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舞蹈,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生存本能。在蒙古传统医疗记载之中,舞蹈这种形式是为了治愈人们精神性疾病的。

    

     Stephen Webber写的电子音乐文化史上说,舞蹈是部落的,是文化的,是精神的,它超越,转换和贯通。它关乎释放。

     当文明的教化让我们逐渐学会了自我压抑,失去了和自己身体的本能连结,遗忘了最原始的方式去观望自己的内心,我们也就逐渐失去了纯真,越来越被头脑思维所操控奴役,成为一个被社会代码所编程的或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我们现代教育系统之中最匮乏就是“美育”与“体育”,前者培养我们对于生命的敏感,对于美的感知力,而后者,体育说的并不是sports education,而是physicial education(身体教育),理应培养我们在头脑逻辑之外一种同等重要的身体逻辑(body thinking),培养我们对于能量振动的直接感受力。

    

     在电子音乐之中,所有你所需要的,只是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倾听你身体里对音乐做出的呼应,让它不经过意识和思考的挟持,让这种频率的共振腔在物理上控制你的肢体随意摇晃。电子音乐的魔力是电磁波穿透物理躯壳和你的脑电波共振达到精神上的高潮。你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这只是个体的舞蹈,丢弃所有世俗的束缚,这只是你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方式。

     就像Pina Bausch说的那样:跳吧,跳吧,不然我们就迷失了

    

     我们的时代,科技和现代文明让人们彼此疏离,我们没完没了地面对着冰冷的手机,缺乏和活生生的人在对话沟通,感受彼此的气息,这一代人前所未有地感觉到孤独。需要有一种方式让人们聚在一起,重新找到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感受到彼此的温度。

     然而我们的时代又仿佛没有什么发生能够让我们聚在一起。无论是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Woodstock",还是“Love parade",甚至是不久以前的Standing Rock,都是因为有一些引起全人类情感共鸣的思潮把大家连结到了一起。

     龙应台写“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所有的“伟大”都被“做过”了。你难免觉得,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对过去充满怀念,对现在又充满幻灭,往未来看去似乎又无法找到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一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因此我们退到小小的自我。”

     每个人似乎都活在各自的世界里,然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连结、对群体“归属感”的渴望。

    

     然而我们正在面临一场全球化的意识革命,科技的发展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多重宇宙、平行空间的假设…人类的步伐迈向了星辰宇宙,我们意识的维度不断得到拓展。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感受到这种疯狂的“不确定性”,也前所未有地迷茫。我们需要一种声音、一种力量,将我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对于人性的侵蚀,抵御彼此被孤立、互相呐喊却没有呼应的荒凉。

    

     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里的纳粹军官被波兰的钢琴家的音乐打动找到良知去保护他,《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里东德的那个秘密警察在监听到艺术家弹奏的音乐泪流满面,在战后千疮百孔的柏林,痛联接起了人们,音乐联接起了东西柏林的年轻人;摇滚乐也曾在那个时代里作为治愈伤口的药、抚慰心灵的止痛剂...

     这些就是音乐的力量,人类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无论这个世界多么黑暗,人们内心都对艺术有所呼应,变得柔软;可以被音乐绘画所感染,都有一个角落可以轻易地被艺术的锋芒所戳破。即使是仇恨着的双方,依然可以在一首歌里内心接收相同的感应,因而被连结到一起。

    

     当人们一起分享着音乐,电磁波和所有人的大脑共振,找到共鸣。这种能量是巨大的,这个时候音乐会消失变成一种气氛,而所有人分享着这个气氛。你的社会身份在这里都会被遗忘和抛弃,并且没有人在乎,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被尊重的。无论文化背景社会等级和语言的差异隔阂。种族和宗教差异都被隐遁,个体孤独也被抹去,这种气氛变成了一种世界大同的假设。电子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公共性很好地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打通个体孤独的桥梁。

    

     我们说和平,千百年来多少战争是因为种族宗教的不同和文化隔阂的误会(另外一个角度上舞蹈消耗了青春期过剩的荷尔蒙,减少了社会犯罪率);我们说爱,任何语言和文字的表达都是苍白的,世界上最温暖的温度是人与人簇拥的体温。我们说团结说尊重其实说到底是我们在人群中寻找的归属感。

     电音派对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一种神学高度的宗教仪式感。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谎言和虚伪不堪,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大家暂时抛弃一切在一起跳舞更有力量了,那个时候人们都是真诚的。

     在美国的Woodstock发生50年多之后,在柏林第一届Love parade和欧洲锐舞运动发生20多年之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需要一场以电子乐为核心的地下文化运动

    

     中国地下文化运动始于1986年摇滚教父崔健在“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第一次唱响了《一无所有》,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摇滚乐的历史性事件。在电影《颐和园》里,伴随着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作为背景音乐,闪过了一系列大时代的爱恨情仇。第一代中国摇滚之所以永垂不朽,是因为它们用音乐真实记录了时代背景下中国年轻人的爱与痛,内心的愤怒与挣扎。

     崔健这一代摇滚乐先锋将一场西方开始的全球化的青年文化运动带入了中国,成为中国“地下文化”的开端。然而历史是在逐渐发展的,文化的符号与内容都在不断更替,以切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和加速度,反映新时代年轻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诉求和亚文化有机的发展趋势,与集体意识产生共振与共鸣。

    

     中国的电子乐始于80年代,最初何文彪等音乐先锋们尝试用合成器和鼓机试验创作,之后80、90年代全国盛行Disco与霹雳舞热潮,“disco女皇”张蔷风靡一时。90年代张有待和倪兵创立介绍西方电子乐的电台,成为中国第一代俱乐部DJ,郝舫系统性地介绍了Techno文化;90年代末期很多摇滚乐手入丰江舟、超级市场以及王磊、王凡开始接触创作电子乐,瑞士人Micheal创办了中国第一个DJ组织Cheesebeat, 北京地下酒吧开始举办Rave party,出现了大量DJ组织,而在上海的棉棉也开始举办派对。2000以后摩登天空、嚎叫唱片成立了电子厂牌,很多实验电子音乐人也纷纷成为DJ,很多独立的厂牌也纷纷开始涌现,如B6的Antidote,孙大威(Sulumi)的山水唱片,还有Quiet Lounge,豆腐,出现了Mickey Zhang,嗡嗡,SHAO(Dead J)这样的电子音乐人...慢慢地,我们有了“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电子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10年以后,各大老牌音乐节都出现了“电子舞台”,以及各类电子音乐节如“风暴”“Intro"、国外著名电音节如”Ultra“的引进,Bolier Room也在2016年首次进入中国;而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有各种区别于主流EDM Club的地下电子俱乐部形成了文化气候...电子乐和锐舞文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有逐渐取代摇滚成为地下文化主题的趋势。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沿着从“先锋文化”、“地下文化”到“流行文化”最后“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的脉络前进发展的。

     如果说80、90年代的迪斯科舞厅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层面上的社会现象;90年代末2000年初的“中国第一代锐舞运动”则完成了电子音乐被引荐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那个时候电子音乐依然是一种“先锋文化”;那么在此时此地,在这场呼之欲出的第二代中国锐舞运动里,电子乐将从地下先锋文化逐渐过渡成为流行文化。相对成熟的市场与有意识的受众,以及时代意识在进步的大环境,让我们相信,我们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始做这样一件事情。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艺术”作为一部人类意识的历史是怎么纪录着这一切的发生的。当人类面对意识变革的重大时期,都会出现一些列的副产品,比如世界权力中心与艺术中心、地下亚文化中心的转移,以及“艺术的定义”被重新定义和书写。

     当工业革命发生,世界的权力中心在欧洲,而世界艺术中心\地下文化中心是巴黎,这个时代诞生了“现代艺术”,破除了对“形”的模拟而转向对“意”的书写,这个时候的艺术仍以“绘画”、“雕塑”为主体形式,而“策展”的核心是流派的多样性。

    

     当二战结束,计算机互联网革命蓄势待发,反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世界权力中心在美国,世界艺术中心\地下文化中心当之无愧地是纽约,这个时候诞生了“当代艺术”,它以Critical thinking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看对艺术的方式,让人们用头脑逻辑反思一切的存在,这个时期艺术的主要形式是装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策展”的核心是观念

    

     我们的时代又陷入了新的信仰危机中,最前沿科学又把人一脚踢进虚无当中,巨大的未知和不可确定性把很多人的旧有世界观击得粉碎。趋势是,世界权力中心正在转移到中国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中国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开放性,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慢慢过渡成为下一个世界艺术中心\地下文化中心。

     我们将出现一种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所平行的艺术分类,虽然理论上发生在当下的艺术都应该称之为“当代艺术”,但是这将是一种与现在语境里”当代艺术“全然不同的概念。未来的艺术史将会给它一个名字。它与“当代艺术”最大的区别是,它不再让人思考,而是让人停止头脑思维,回归到身体感官的逻辑上,是一种Trans-media inter-perception(跨媒介的感知体验交互)

    

    

     而“新媒体艺术”,“强调‘现场性’和‘互动性’的表演”将成为这种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策展的方向将朝着“场域以及仪式感的构建”这个方向发展。

     艺术,将回归到它的根源,完成它对人们“意识的转换(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媒介的本质功能。它是关于能量本身的,它的关键词将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感知(Perception),意识(consciousness)

     艺术家、策展人、DJ他们将成为现代的萨满,在一个充满仪式感场域之中,控制能量的流动,从而调动人们内在的感知力进行交互与体验。

     沉浸式(immersive)的感官体验,现场性的energy flow,一个新媒体艺术的表演现场就是一场知觉的旅途。We're triping you.

    

     我在意大利读书时候策展专业的毕业论文的方向就是“Digital performance"——数字艺术的表演现场。

     于是,我们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了这个"M.O.U" Project----Masters of Underground。他们是:来自中国的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Vanessa Zheng (郑轶);来自瑞士的音乐制作人、作家Thomas Homberger,以及来自印度的音乐制作人Parekhit Bhattacharjee。

    

     M.O.U将是一个关注电子表演艺术的平台,系统地向观众介绍电子音乐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涵盖电子音乐各种类型。建立一个健康、正确与成熟的对于电子乐欣赏与理解认知的环境,并且推动电子音乐和其地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将联合音乐人、视觉艺术家以及独立文化内容制作者一起呈现一个集合的产品,尽可能多元地展示地下亚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试图呈现多元生活方式,多元价值以及亚文化的多样性,为观众打开新的视角以及带来感官体验与灵感启发。

     M.O.U project 预告片。请大家观看的时候,把耳机声音开到最大。

     区别于一般的派对为主的厂牌,M.O.U将由三个板块组成:Awareness(认知),包括了线上的电子音乐知识与亚文化分享,如在线Podcast,video以及即将推出的在线课程,以及线下的艺术家讲座、谈话沙龙、展览等等;Education(教育),包括邀请国内国外优秀制作人音乐人的工作坊、大师班以及直播;Engagement(活动),每月一次在Mao Livehouse Shanghai的子品牌Mao Electronic Studio举办电子音乐派对,集合国内国际DJ、制作人、视觉艺术家、装置艺术家以及其他地下亚文化艺术,结合策展思维的表演现场,为观众带来电子音乐的魅力。

    

     6月23日晚上,我们将在上海Mao Electronic Studio举办我们的开幕派对

     10点是一个由我们主创团队和Mao一起的Artists Talk,聊一聊电子音乐文化的前世今生。11点派对正式开始,一直到深夜的音乐旅程中,来自日本的Techno大师级制作人Yoshinaga、上海目前当红DJ 来自摩尔多瓦共和国的Lina.K以及来自意大利的Giulio Perinello带来的Techno (live),以及来自M.O.U主创团队的演出:来自印度与瑞士的组合Spirit & the Guide带来的Progressive house (live),以及来自中国的Rabbits Never Talk(Vanessa Zheng)带来的Techno.

    

    

     Sat.23rd June 2018 6月23日周六

     Talk starts from 10pm 艺术家谈话晚上10点开始

     Party starts from 11pm 派对晚上11点开始

     Mao Electronic Studio

     3/F 308 Chongqin Nan Lu 上海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3楼

    

     购票请扫二维码

     预售:40rmb 现场:60rmb

     购票链接(或者点击原文):https://www.showstart.com/event/56577?ssfrom=cd-1191752

     请大家支持我们:)

     最后附上我们M.O.U主创团队为大家写的一封信

     Dear Followers & Ravers:

     Music has been a central part of our societies and lives ever since the dawn of mankind.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our cultures, music has always played a key role in our development, giving voice to millions of voices and empowering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be heard by others.

     自从人类文明黎明破晓的曙光开始,音乐就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一个中心,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伴随着我们文化的进化繁衍,音乐在此其中总是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向亿万个声音传递自己的声音,它给予人们力量去表达自我、去倾听其他人。

     As a natural consequence, every current and cultural wave had a musical reference, and if Rock Music was the voice and the mean of the previous underground movement, Electronic Music is definitely the voice of the modern alternative Era.

     自然而然地,每一个当下的文化浪潮都有着一个背景音乐。如果说“摇滚乐”曾经是从前地下文化运动的声音,那么,“电子乐”一定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Pushed and driven by these changes and shifts in cultural music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surfing the enthusiasm and attention that surrounds modern, we are proud to bring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that will hopefully help cement the foundations that have been laid by hundreds of people over the last 20 years. We bring you : MASTERS OF THE UNDERGROUND.

     时代文化不断变迁的驱动力也推动着音乐角度的感知与表达的变化,我们无时无刻沉浸在时代的拥抱之中,感受到它的热忱与脉搏跳动,同时我们也引以为傲地为此注入新鲜血液。带来一些希望能够巩固在过去20年之中数以百计的人们所建立的根基,于是,我们为你们带来了:Masters of the Underground.

    

    Masters of the Underground is a brand new property and concept brought to life by the cooperation an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legendary MAO LiveHouse Shanghai and some of Shanghai’s most involved Electronic Music Scene supporters.

     "Masters of the Underground"是一个面向生活全新的品牌和概念。我们很荣幸能够与富有传奇色彩的Mao livehouse Shanghai以及它全新的电子乐品牌Mao Electronic Studio合作,以及获得上海电子音乐圈最核心部分的支持。

     Giving voice to a scene that has been growing, morphing and expanding over the last 20 years by creating a common milestone among all talented producers, musicians, visual artists and new media enthusiasts from all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and beyond. To finally put the name China on the international map of The Underground.

     我们在此向这个正在不断成长、壮大的风景线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过去的20年多里,通过所有才华横溢的制作人、音乐人、视觉艺术家和新媒体艺术的爱好者们所共同建立了这个里程碑式的核心帝国,终于把中国的名字写在了全球地下文化的地图上。

    

     The M.O.U. project will be hosted on a monthly basis, in the beautiful newly renovated MAO Electronic Studio. To bring out the most of this new Electronic Movement, every M.O.U. will focus on a different music style, bringing together some of the best exponent of that genre both locally,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M.O.U.将在修葺一新的M.E. Club里每月一次例行举办。为了这场即将到来的电子音乐运动,每一次M.O.U.活动都将把重点放在一个不同的音乐风格上,汇聚了本地、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最优秀的声音。

     Spacing among the stars of analog vibrations, we will guide our ravers thought the forest of wonders that is modern Underground Culture. In addition to the blasts out of the sound system, to engage, involve and educate the audience there will be workshops, masterclasses, exhibitions, panel discussion, media content and much much more. All of which, hosted by and involving guest artists and local talents. Get the most of this new wave, and start your journey of experiences with us.

     在宇宙繁星共振的时空之中,我们会带领着大家漫步于地下文化的森林,如同一场场奇幻的旅程。除了关注于音乐本身之后,我们还将向观众提供一系列本地专业人士以及客座邀请艺术家参与的工作坊、大师班、展览、研讨会以及多种线上线下的媒体等等活动,致力于这种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学术技术层面上的认知与学习。伴随着这一波新浪潮,跟我们一起开始体验你的旅途吧。

    

     Get in. Hear it. Feel it. Live it.

     加入我们

     去听,去感受,去生活

     Stay tuned on this account, and follow us for more information, details, plans and announcements coming real soon.

     请关注我们的公号,获得更多的信息、活动咨询以及内容。

     Wechat : Mouinchina (mou哞)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stersOfUnderground/

     We are the Future, We are the Masters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师。

     M.O.U Crew

     (Text by Tom Homberger. Chinese Translation by Vanessa Zheng)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郑轶

     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装置、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致力于研究基于人类学萨满文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的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公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朋友圈转发随意)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点击原文进入预售票链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