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星辰变幻时:一封写给我们头顶这片灿烂星空的浪漫情书
2019/2/12 22:46:26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致敬每个人心中对于宇宙星辰那永恒的乡愁

     为深陷红尘的我们献上头顶一片灿烂星空

     愿我们能够不分彼此地被爱连结到一起

     共同面对不可确定的明天

     《每当星辰变幻时》展览预告片

     《每当星空变幻时》是一封用“科技与艺术”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为我们头顶这片灿烂星空宇宙写下的一封浪漫情书。

     请允许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这个由我策展、与国内顶尖的极客艺术家团队Geeks Art一同呈现的新媒体艺术展。

     2019年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元年”,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艺术以及无穷的想象力。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去表达科学与艺术相遇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就像这个展览,我们为大家编织了一个沉浸式的梦境,离开地心引力的束缚来到另外一个维度的时空。它被英国路透社评为“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展览”。

    

     我想,新媒体艺术展览与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是:它不再是大屏幕上遥不可及的画面,而是邀请你进入其中与此互动浸入式地去体验,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场景之中去感受与触碰。这是一段属于你个人的未知旅程。

     正如一篇展评所写的那样:最高级的浪漫,是与宇宙星空的相爱。

    

     《每当星辰变幻时》新媒体艺术展

     "Expect The Unexpected" New Media Art Exhibition

     策展人CURATOR::郑轶 Vanessa Zheng

     艺术家团队ARTISTS:GeeksArt

     声音艺术家SOUND ARTIST:王浙辉 Valley Wang

     门票:工作日票 108元;通用票 128元 ;学生票88元;

     时间:10:00-20:00(19:00停止入场)

     日期:2018年12月23日-2019年3月10日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园香山村6栋燕晗高地二层

     筹备了六个月,研发、设计、制作,策展,耗时10000+小时,占地1500平方,终于《每当星辰变幻时》新媒体艺术展全球首站(深圳站)于2018年12月23日在深圳华侨城的燕晗高地艺术中心亮相了。之后第二站会在上海,陆续在全国各地巡展

    

     这次策展,很大程度上我也以艺术指导的角色从大多数展品的概念设计开始就参与其中,我尝试将“炼金术”的核心--科技+艺术+疗愈现代语境相结合,除了新媒体艺术本身自带属性的科学与艺术之外,我们试图去做一个走心的、富有能量的、带着灵魂温度的展览。这也是我一直在研究基于人类学与脑神经科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的一次实践,试图能够能在这个到处贩卖焦虑哗众取宠的时代里,能够疗愈我们的身心。

    

     策展前言

     郑轶

     我一直都很喜欢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说的那句话“越往前走,艺术变得更科学,而科学变得更为艺术,它们在山麓分开,又在顶峰汇聚,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料到它们交汇时刻究竟会迸发出怎样璀璨的光芒。”

    

     瑞典驻华大使Ms Lindstedt在内的瑞典王国代表团,国家最高学术团队IVA在燕晗高地参观本次展览作品《无相之象》

     当艺术与科技碰撞,产生了一种叫做“新媒体艺术”的化学反应。

     我们在讲述“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会发现,它指的是这个时代“新”的媒介媒体。油画,摄影术诞生的时候,都是当下时代的“新媒体”,分别解放了堪培拉绘画的耗长时日与绘画的写实功能。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艺术更好表达和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本次展览作品《觅象》前

     艺术是能量传递的媒介,它是一种感官体验的集合,就像一场拥抱未知的旅途。而一段好的旅途,终点不是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崭新视角,回家的那个人也因此与出发时候的自己有所不同了。。

     因此艺术是一段意识转换之旅:打开那扇知觉之门,与每个人内心浩瀚的宇宙相遇。科技则赋予了这段旅程交通方式的多样性。艺术的语法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而我们时代的新媒体,让我们有了这种沉浸式多维度多感官互相渗透的梦境般体验。

     真正的交互不仅仅只发生在冰冷技术层面上,而是能够与人们的知觉与情感情绪形成真正的有温度的互动,能够触摸人们内心深处。因此,我们在这里构建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装置,而是一个精神性的能量场域

    

     我在本次展览作品《深空》前

     最初的展览其实是教堂与寺庙,而最初的艺术家都是服务于信仰的。他们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去讲述一种比生命更宏大的力量,这种精神性的场域就是仪式感,邀请人们参与体验其中,从而打开自己身上除了原始“动物性”、文明的“人性”之外的“神性”视角。

     艺术是仪式的语言,与自身的神性对话的语言。“艺术”是一种“”,而它邀请我们进入的是宇宙大:那种每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心中莫名升起的无限敬畏,那种对于宇宙的乡愁,那种能够将全人类都连结在一起的情感。

     正如霍金所说的,最令我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我在本次展览作品《觅象》前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讲故事的语法,艺术的语法也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

     在这个量子力学、天体物理、理论脑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不断颠覆我们认知的时代,我们正在面临的是一场全球化的意识革命,我们的步伐迈向了星辰宇宙,同样我们的意识维度也不断得到拓展

     每当这种时刻,艺术也将会诞生一场如何定义上颠覆性的革命。我们的时代呼之欲出一种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所平行的概念,艺术的主体形式也会从以现代艺术以绘画雕塑为主的形式、当代艺术以装置观念为主的形式,逐渐过度到以现场行为与新媒体艺术为主要表达手法

    

     作品《宇宙之瞳》

     新媒体艺术回归到振动与能量的本质。它擦除了文化的疆界,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意识的无国界的表达;它让我们从头脑思维的操控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本能的身体和感官的逻辑去感受去体验,是一种Transmedia and interperceptiond(跨媒介的感知体验交互)的艺术。

     艺术,将在此回归到它的根源,完成它对人们“意识的转换(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和媒介的本质功能。它是关于能量本身的,它的关键词将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感知(Perception),意识(consciousness)

    

     作品《夜光丛林》

     而在这场意识变革逐渐发生的时候,“不可确定性(Uncertainty)” 也前所未有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无论是“测不准原理”开始的一系列刷新认知框架的议题让我们与“意识”的谜团狭路相逢,科技以一种空前加速度发展的同时给我们带来种种对于未知的焦虑与期待,还是海德堡不确定性与量子引力让我们明白未来不完全由过去决定…我们似乎身处于一个无法预测也无法计划的时代,走到了一条古老说法里的“无路之路”上。就像我们感官所捕捉的那个物理实相世界,因为个体认知与视角的不同,也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这个展览如同这段未知旅程的隐喻:一旦出发,你永远无法预料一路会与什么风景相遇。Let’s expect all the unexpected.

    

     我在本次展览作品《无相之象》前

     我们深陷红尘,可是总有一些人从来不曾停止仰望星空

     当我们走进不可确定的明天,请勇敢地去拥抱种种未知与无常,敞开心扉去挣脱真正束缚我们的思维惯性与视角,在登上月球的同时也能够去探索我们内心的宇宙,在用头脑不停思考的同时也能够用心去感受。

     正如丹布朗说“愿我们的哲学与科技发展俱进,愿我们的悲悯之心与力量俱进,愿爱,而不是恐惧,成为时代发展的引擎”。

     愿我们能够不分彼此地被爱连结到一起,共同面对不可确定的明天。愿艺术与科技在山巅相遇,迸发出照亮眼前道路的光明圣火

     愿我们头顶的星空指引我们不会迷失,愿这个时代的“道”与“术”一同俱进,保证我们的征途不会偏航

    

    

    

    

     媒体开放日&开幕式

     星际漫游指南

     1500米的展馆,10件硬科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由机关式通道连接,错落地分布,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会遇到哪一件作品--Expect all the unexpected

     这里是一份星际漫游指南,一场拥抱未知的旅程

     鸣谢公号“食妞”、“GeeksArt千核科技“ 提供现场动图

     《知觉之门》

     Doors of Perception

    

     脑神经科学原理,仪式感的开场白

     概念取自赫胥黎的同名经典作品。在进入展览的开始,伴随着呼吸心跳声,引领着人们通向那扇穿梭意识维度的知觉之门。黑暗尽头将开启一场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感官之旅。

     原理来自于脑神经科学以及医学催眠手法,用隧道和情绪暗示让人们的脑电波进入θ波段,激发活跃潜意识。

     同时这也是格罗夫所提出的“围产期理论”,象征着从子宫到出生的这一条我们出生时候经过的产道,让人们回到感知的原点与自己在一起的状态。这在坎贝尔荣格的原型理论之中被称为是“个人英雄之旅”的最初雏形。

     穿越生命最初的仪式,它引领人们连结外部世界与自我的内心。

    

     “只要认真专注地去看,每件事物都可以是一扇通往众神不朽永恒的门”

     --乔伊斯(James Joyce)

     《夜光丛林》

     Organic Neuron

    

     还原《阿凡达》场景,多维感官体验,机械装置

     无论是古埃及的“生命树”,古希伯来文化里的“Cabala之树“,亚马逊森林的古老智慧,甚至是电影《阿凡达》之中象征着祖祖辈辈记忆信息传达的那棵灵魂之树,所有文明的源头都在用千丝万缕的植物神经隐喻着一种看不见连结着集体意识网络。

     万物是相连的一个有机生命体,植物是有神经电动的单位,它仿佛就是这个星球的神经网络一样去传递信息,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线性时间里的记忆、情绪与认知都连结在了一起。

    

     正如印第安部落的古老寓言那样“ 所有肤色的子民都重聚在生命之树下,全人类将重新成为一个圆,那一天,我们将延续’万物生灵为一’的智慧领悟。”

     我们尝试用这个作品来启发大家重新审视全球化语境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呼唤对于我们生命源头的敬畏,以及对于”意识“的探索与认知。

    

    

     《流》

     Wavelet

    

     2018英国流明数字艺术大奖lumen prize提名

     这个作品从大自然各种不同形态的“水”获得灵感,它们在流动中变化,互相影响,激发了我们对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思考。

     生命中的互相作用如同水的涟漪扩散,所有人都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举动,都在彼此之间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John Donn的诗说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生命是流动着不断变化的,万物皆是一种流动,一切艺术都是“Flow Art”(流动艺术)。在流动之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它是它犹如中国传统朴素的道教思想中所说的“顺势而为”的宇宙大道,它是从“无”到“有”,又从“有” 到 “无”的此消彼长,是天地之间元亨利贞能量流动不息。

     我们用这个作品试图让观众去感受“顺势而为Go with the flow)”的艺术,从而去体会生命能量的流动,由此及彼地传递下去,万物是一体的,我们彼此相连。

    

     你可以用所有光源比如入场的手环靠近它,它会识别光源的颜色。你的光与他人的光在这一刻交融,点亮彼此,流动成意识的海洋。

     《流》是全球首个融合感光系统&点控系统的艺术作品,曾获英国国际流明艺术大奖提名。这一次,它将从材料,造型,表现,交互,形式上做出突破,全新“机械动能版-Wavelet Kinetic”将于此次展览首次亮相。

    

     无相之象》

     Less Ego is More

    

     镜面像素屏硬科技亮点,打破时间空间的常规认知

     “无相”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在佛法里“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我们在这里取了“恍惚”的幻境以及万物本质无相之意。

    

     这个作品打破了日常经验里对于时间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同时暗示着平行宇宙。在这里遇见无数个自己,也可能在幻象中迷失自己--Less ego is more,当我们放下“自己”存在感的执念之时,意味着另外一种辽阔的可能性,让我们进入自己内心世界去探索更为丰富的浩瀚星辰宇宙。

    

     《觅象》

     There is the Moutain

    

     取材中国漆画的审美意象;沉浸式audiovisual作品

     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再次“见山是山”,停止头脑中的评判与分析,纯然去感受到万事万物原本单纯的样子,这就是禅宗的方法论。

     思考当前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面对当下整个人类意识行为以及精神性的诉求,我们用一个仪式感强烈的、取材自中国传统漆画的沉浸式音画互动空间来引导人们进入一个自发性冥想的体验,让观众在感受到画面中写意山水线条流动之中去体验能量本身,唤醒内在感知力与对生命本身的敏感,为观者传达一种精神的启迪与美学洗礼。

     以漆为材,以山水为情,数字为媒介,追求创作一种关于生命、时空以及东方灵性哲学“天人合一”的灵性场域。

    

     分为日间和夜晚两种模式。日间有飞舞的小蜻蜓,夜间有萤火虫和千纸鹤群。

    

     《浮游生物》

     Plankton

    

     全息投影技术,体感侦测技术

     茫茫宇宙中,每个人、每颗孤寂星球都是“浮游生物”

    

     《流动的城市》

     The flow of Metabolism

    

     实时Audiovisual :影像跟随音乐变化

     万事万物都有生命,这个生命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有机体“的表面含义,而是其流动的本质,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一朵花的生命是几天,人的生命有几十年,山峰岩石的生命有几亿年,生命周期是以“新陈代谢”的速度被我们感知到的,这些生命加在一起的总和,就是我们朝夕相处与之共生的生态环境。

    

     现代文明根植于城市环境,因此我们所熟悉的风景也不再是河流山川,而是高楼建筑,我们眼前风景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让人怀疑脑海中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对我们周遭的环境是否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凭证来确认记忆的真实性。

     编写的程序会使画面中的建筑进入一个解构到重构的过程,图案会用线条和粒子构成城市建筑,对城市进行重构,解构,迭代。

    

    

     《深空》

     Deep Space

    

     徜徉于星空,步入自我的内心深处

     致敬每个人心中对于宇宙星辰那永恒的乡愁,为深陷红尘的我们献上头顶一片灿烂星空

    

     展厅内有个有圆形控制台,手放在上面可以控制星辰流动与转向,徒手改变星星的轨迹。

    

    

     《你眼中的永恒》

     Eternity in your eyes

    

     AI人工智能艺术,启发孩子感官想象力

     “感知”这个词语Perception意思是“interpretation of sensory information”即我们的头脑思维对于感官信息的转译,而我们人类每天接收的外界信息有80%来自于视觉,我们所认知的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双眼捕获的信息。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其他事物眼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教会计算机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去观察计算机眼中的世界的样子。它由人工智能模拟这个过程,一切可以被采集的视觉元素都将转化为人工智能AI处理的信息,经过算法的转译,变成海边的日出与日落的景象,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写“永恒就是太阳与大海的互相交映”。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作品来启发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无限的感官想象力,将日常所见的平凡事物转化为直观的美学体验,启发人们建立与自然之美的链接,引发“人工”与“大自然”之间平衡的深度思考。

    

    

     你在沙画上画出你的想象,计算机将视觉元素转化为人工智能AI处理信息,经过算法的转译,变成独一无二的海边的日出或是日落。

     心理学家内格尔有个著名的蝙蝠理论,他认为我们永远也无法猜测甚至清楚地知道其他生物的感官经验。

     正是这种无法去想像、不可去预知的性质,促使我们不断去探索,以求能近似的获得他物的感官体验。而最终,我们往往都被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美学所俘获。机器视觉便是其中最成功的尝试之一。

    

     《宇宙之瞳》

     Psychedelic Temple

    

     数学之美,穹顶Mapping,回归宇宙源头的美学体验

     曼陀罗、唐卡里的坛城、教堂的彩绘玻璃窗,古埃及的生命之花、以及神圣几何…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里都用数学分形的方式解释了宇宙。数学,是宇宙源头的语言。

     这个作品用穹顶Mapping投影的方式让人们用直接的经验去感受数学分形之美,赋予观众以沉浸式的体验,富有仪式感的场域设计让人有如置身于一个迷幻艺术的殿堂的神殿。这种与日常体验有着巨大差异的视觉同时也破除着观众头脑思维所依赖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随之进入思维减弱而潜意识活跃的“冥想状态”,从而得到身心彻底的舒缓放松与疗愈。

    

     从预售开始就在各大平台上打败同期的几个IP大展成为线上票房第一。

     我在研发阶段的时候就不断在强调的策展思路只有一个字: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就是我们在人间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一切”(济慈)

     美是宇宙之间最真挚最崇高的语言,它表达在数学的对称性上,物理的精确性上,表达在万物生灵的精妙神奇之中,表达在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之中。能让我们进入那扇门背后的那神圣空间的就是坎贝尔所说的体验到“美的惊骇”--一种神圣的体验”当你达到这个内在的心灵深度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你开启,而你在生活中的活动也会充满灵性的光辉”。

    

     于是我们的展览开幕以后始料未及地就变成了深圳本地小姐姐们打卡的网红经典。甚至还出现了各种拍照攻略。

    

    

    

    

    

     一对跨国新人选择在本次展览拍婚纱照,他们在自己的文案里写道

     “我们在群星下相拥

     定格为生命中最耀眼的那一抹亮光

     我们对星辰起誓,星辰也为我们见证”

    

    

     因为第一站也是在深圳,各种媒体无数次拿来和Teamlab做对比,我被问到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你们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我回答说,新媒体艺术只是一种媒介表达语言,就像是一部相机,不同的摄影师用同样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完全不同的。新媒体艺术是未来的趋势,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这个类型的装置和展览,形式只是一个“How to say怎么说“的问题,而具体"what to say说什么”将会是区别展览与展览最大的不同。

    

     每个人都是一颗星 镶嵌在浩瀚的宇宙之间

     它静默着在那里,等待我们回忆起自己是谁

     策展人介绍:

     郑轶(Vanessa Zheng)

     国内知名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毕业以及曾经任教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DJ & VJ)。“科技+艺术+疗愈”致力于基于脑神经科学与人类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研究。泛文化艺术自媒体“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主理人。

     艺术家团队介绍:

     Geeks Art是国内一家专注于研发,设计,创造新媒体艺术装置的90后顶尖极客艺术团队。

     聚集了多个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包括艺术家、创意人、策展人、人类学家、物理学家、技术研发、编程与工程师等等,碰撞出新的思想、技术与形式,试图通过融合艺术与科技为手法去探索人类的感官与意识。

     Geeks Art将人与自然、环境、信息与万物连结在一起,致力于创造多维度多感官的体验。我们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交互,更试图与人们的情绪情感以及五感六觉之外的知觉产生精神性的互动。

     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也相信人类灵魂的温度。

     公众号:千核科技/E2装置艺术派

     粉丝福利

     在本文之后留言

     请用几句话来表达你对星空的感受

     截至2月15日点赞最高的5位

     将获得

     价值128元的通票一张

     我们还在寻找和选择上海站适合的场地,如果有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是合作意向,请后台联系我,谢谢:)

    

     【购票方式

    

    

     郑轶 Vanessa Zheng

     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艺术+科学+疗愈,现代的炼金术士。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公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点击阅读原文购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