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薪,还是涨资产?当下经济困境的十字路口
2024/4/1 大公馆

真正的锚
源自:A视野
现在,网上有关楼市未来走势的争论,算是越来越激烈了。
而更为激烈的则是,中国经济到底后面怎么走?
本质上,其实还是收入问题。
赚的钱多了,资产自然涨,经济基本面也是强劲的;否则,一切免谈。
三年疫情,不仅打击了居民家庭的赚钱能力,而且也掏空了很多家庭的存款。更为棘手的是,当总需求不行时,也让大家手里的资产价格缩水。
整个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负反馈机制,俗称恶性循环。
“收入—存款—资产”三者彼此联系,相互缠绕,相互驱使恶性往下。事实上,这才是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困局的核心原因。
此外,这个恶性循环一旦启动,则债务压力也会陡增。不管是手持资产的压力,还是守护居民家庭的生存成本边界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如果资金不够,那就拼命举债去延缓爆雷发生的时间。
于是,今天中国的居民家庭就在这两股力量间反复摇摆、反复被摩擦。
在这个过程中,越是经济承压,越是债务叠加;越是基本面出现了自动收缩和塌陷的萧条气质,越是杠杆腾飞。
悲观的情绪也好,网络上所谓的“中国楼市大周期结束”也好,润人的焦虑也罢,都源于上面的这对矛盾。
那么,我们换个思路去追问:
如果大家的收入可以重新步入上行通道,哪怕只是名义收入增速(忽略通胀因素),是不是过去那种“收入—存款—资产”相互良性循环又转起来了?
当然,很多人对于收入增长的担心还有一层,就是过去我们依赖出口美国产品赚钱。现在跟美国搞成这样,收入端要大幅提高,信心也是不足的。这其实也是对于当前经济困境的一个极为有力的市场负面预期。
其实,次贷危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本土的中产家庭实体领域的收入增速也是不起眼的,全靠政府福利保障和金融资产膨胀。也就是说,兜兜转转,在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们也站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十字路口:
如果实体经济的收入增速长期不行,怎么办?
事实上,现代商业体系是围绕着“信贷周期”的。
由于需求的增长永远无法快过供给增长,所以,只有信贷(需求发力)膨胀的时候,供需实现均衡,经济才会快速攀升;反之,信贷萎缩,那就会产生需求下行,从而经济肌无力。
这个就是达里奥说的“债务周期”的一个核心思想!
然而,这几年,我们近乎把“杠杆”直接妖魔化了。也就是说,只要一提到“杠杆”,好像就是洪水猛兽来了。
不得不说,这个与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相悖的,更是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运行机理直接冲突的。
没有杠杆,也就没有需求,那经济就是不行。
2001年入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宏观杠杆率没有飙升,那是因为“美国加杠杆消费,中国只负责出口赚钱”。
次贷危机后,美国加杠杆不行,中国地方财政拼命加杠杆,自然就是以土地财政为锚。
以上就是2018年A森提出的“特里芬难题四阶段”理论的部分观点。
而按照这个理论的延续,当时还提出,一旦地方财政加杠杆不行了,后面就是中央一级加杠杆。这些内容,在2018~2019年期间的文章都有存货,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实际情况是,2023年到时候,中央一级加杠杆的时代确实来了!!!
但是,这也意味着,居民家庭从实体经济领域获得收入的能力普遍不行了。因为,需求端的信贷扩容都需要到这么高的层级,所谓的“好好发展实体经济”却没有足够的订单,那么,试问,如何好好发展?
君不见现在PPI是负增长?大型国企央企的净利润已经两位数下跌?这就是楼市这个中国内需之母被暴揍后的结果,即,反而先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扑街。骂砖最厉害的,最先倒大霉。
本质上,经济是一个大循环,任何一类资产的涨跌都是与当时经济大循环的特征有关,是其副产品而已。
现在的情况是,土地财政体系创造的内需增量已经不行了,出口也因为大国博弈而不行了,近期非美经济体的进口能力也不行,那么,我们去哪里找需求?换句话说,从信贷周期理论而言,谁可以成为下一个加杠杆的火爆点来维稳中国总需求?
如果迟迟不能启动新一轮信贷周期加杠杆,如果继续妖魔化“杠杆”,那需求端就会崩塌,经济的惨状就不用描述了。
然而,如果只有有形之手加杠杆,居民家庭不加杠杆,则有形之手的杠杆都是加在供给侧,从而会进一步放大供需失衡,对于后面几年的经济打击更重。
也因此,现在只有让居民家庭加杠杆,创造需求,以便居民家庭的新增需求跟庞大的国有制造业产能供给侧做交换,交换才能产生财富,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才可以解决。
可是,如果继续妖魔化居民家庭的杠杆,却丝毫不去参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那就等于直接跟现在的全球经济基本面开战。不得不说,这个是很危险的!
近期,有一组数据披露:
日本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从2018年的61%变成现在的68%,而我们才63%就天天说风险要来了。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开始投资增长,年均6%。正是这两股力量叠加,这才使得日本近期经济有所缓和。
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一个逻辑:
在承认实体经济领域无法快速产生更多增量财富的前提下,主动给居民家庭更多信贷优惠和支持,创造内需,为国内的产能找到出路。
确实,即便今天我们可以做到1纳米的半导体产品,如果没有人买,那就不是财富,而是债务。
如果今天我们在所有先进制造业领域可以吊打全球,假设没有订单,除了输出战争,也就没有财富增加。
很多痛骂地产、杠杆、风险的网络财经声音,永远只会说“好好发展实体”。可问题是,没有订单的风险绝口不提。本质上,还是不懂实业,赵括之辈而已。
现在的情况是:
实体领域直接创造更多实际收入(扣除通胀)已经不行,而且是全世界都不行。那么,通过金融领域创造收入增量,就是必须做的事情!
当实体领域创造实际收入能力不行时,那就保持名义收入(通胀计入)增长,这样整个内需端起码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哪怕通胀很高。这也是为何日本这30年一直想要通胀回来的原因。
也就是说,现在要实现中国经济重新起来,要摆脱困境:
要么以相对较高的通胀为代价换得名义收入大幅增长,要么就是资产价格膨胀。
已经没有第三条路了!
按照创新周期理论,下一轮技术革命要出现,起码是10多年以后的事情,甚至可以是20年后的事情。而本轮技术革命的红利已经日渐稀薄,这天然决定实体经济创造实际收入的增量是不行的。
而今天中国的产业升级,实质上,就是全球就这么多产业的前提下,我们去抢发达国家的饭碗。没有增量,那就抢存量。
抛开人家对我们的反击,这毕竟是存量博弈,因此,要撑过10多年、甚至是20年的创新周期的萧条期,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于是,要么牺牲通胀来拉升名义工资增速,要么拔高资产价格,这就是大国维稳之道。加杠杆,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就是经济基本面的诉求,而且还是要允许居民家庭获得大量便宜钱,而不能只是有形之手获得大量便宜钱。否则,依旧没有订单。
今天的文章,算是对很多朋友各种问题的一次性系统回答。
希望大家首先明白,现在全球经济的“最大敌人”,不是美国,而是人类经济的宿命:
60年一轮的创新周期
不谈及这个点,就空谈房价涨跌、股票涨跌、中国经济好坏、意识形态的,都是耍流氓。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幸运是,我们还可以出去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饭碗。那其它国家呢?或许更加惨的多。这才是我们全面看好中国国运的根本逻辑之一。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经济也有春夏秋冬。
只允许经济是夏天,不允许冬天出现,凭什么?
来源:A视野
推荐阅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公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