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要知道的知识:动脉硬化不是动脉粥样硬化
2020/5/21 21:00:00丁虹教授 虹说健康

    

     为什么要了解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呢?传统习惯思维认为,高血压与高脂饮食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因此,临床一直沿用低脂饮食作为高血压的标准预防和辅助治疗措施。那么,我们真的找对了诱因吗?高血压的主要诱因是动脉硬化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如果不将发病原因弄清楚,我们很难有效防控高血压。

     大家看多了我的科普后,会发现,我的科普很多是违背大家直觉的科普,或者说是“非主流科普”,主流科普很多是“直觉科普”,它说的东西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一般人阅读些文献也可以写的,我的科普可能只能我自己写。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直接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一度我为我的博士们众志成城的“防晒”举动弄崩溃了,著名大学医药学领域最高学位的人群,居然被“李佳琦们”的“直觉科普”给科普了,只知道太阳可以晒黑,从没思考过,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问题。一个做科学的人,假如没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下个月我要上市的痤疮类产品,在基础研究上完全颠覆了现有的临床治疗逻辑,如果它在治疗效果上有突破,希望能为所有搞科学的人做一个榜样: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逆行,世界难题之所以是难题,是因为治疗逻辑被固化了。上一篇关于胆固醇的科普就提示,当今动脉粥样硬化很难防控,他汀类药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大量患者不得不用支架作为最后的解决手段,可能与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没有弄清楚有关,只是片面的将矛盾指向了“胆固醇”。

     我们的研究发现:高脂高钠饮食

     并非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当你搜索网络或阅读“高血压防控手册”,印入你眼帘的,一定是“加强锻炼、低脂肪、低钠饮食”。我不反对这样的建议,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只是我们严格的按照这个生活模式执行了,大部分高血压还是会如期而至。对普通民众来说,目前只能按这个标准的生活模式防控高血压,对搞科学的人来说,我们必须寻找导致高血压的更多真相。

     我们的研究发现,长期高钠、高脂饮食,会使血压升高,与正常饮食组的收缩压相比升高20mmHg左右,此后,大多不再继续升高。

    

     点击可查看大图

     长期喝饮料或高糖饮食,与正常饮食组的收缩压相比升高30-40mmHg左右;“高糖饮食”对血压的影响高于“高脂饮食”。

    

     血管内皮损伤(相当于人类内皮损伤,血管硬化),与正常饮食组的收缩压相比升高40-50mmHg左右,说明人的内在因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血压的影响高于饮食的影响。

    

     自发性高血压(相当于家族性高血压,血管早衰),血压可持续升高到180-220mmHg,与正常组收缩压相比升高70-80mgHg。说明基因依旧是决定一个人高血压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血管早衰、血管硬化,是中、重度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

    

     上面4个实验中,红色的线条代表临床常用药硝苯地平对血压的影响,硝苯地平可显著的降低血压,但停药会反弹,因此,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药,因为,目前的降压药只是对症治疗,通过强行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目的,并没有解决血管硬化和血管早衰问题。

     紫色的线代表梅芹茶对血压的防控作用,第4个实验表明,停梅芹茶,对有血管早衰基因的个体来说,血压也会反弹,只是硝苯地平停药第1天就反弹了,梅芹茶停药14天反弹,重新用药后,硝苯地平当天血压就下降,第二天就达到正常血压,而梅芹茶需21天(相当于人3-6个月)才能稳定血压,因此,梅芹茶不是一个降压药,只是通过改善血管硬化程度对血压有一定帮助。

    

     这些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提示是,我们不一定千军万马去不断的寻找“更新更强的扩张血管”药,也许可以换个思路,深入研究血管硬化的机制,从源头解决部分高血压问题。为什么不可解决全部的高血压,因为,血管硬化只是高血压其中的发病机制,有些高血压是肾源性的,有些高血压是心源性的。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动脉硬化随年龄增长是一定会出现的,只是遗传及生活习惯原因,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有人血压升高,有人症状并不明显。动脉硬化表现为全身性血管整体弹性下降,它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重度的高血压;高脂饮食可引起高血压,一般为轻度高血压。

     症状特征:表现为全身血管硬化,全身血管管腔变窄,对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能力下降,肌肉逐渐萎缩,皮肤松弛,是衰老的主要表现;血管失去弹性,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高压”升高,脉压差增大;

     形成过程: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动脉壁增厚→→弹性纤维曲度消失→→整体性血管狭窄,无明显局部凸起→→全身衰老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症状特征:局部管腔变窄,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疾病:心梗、心绞痛、脑梗、肢端缺血等。

     形成过程:血管内皮损伤→→脂纹→→纤维帽→→粥样斑块→→血管脂质性阻塞→→局部缺血性疾病。

    

    

     动脉硬化是随年龄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改变,是每个人必然有的变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动脉硬化是时时刻刻在进展的过程,因此,延缓动脉硬化的速度,不可能采用药物,只能是日常的强化营养。Cell、NATURE等杂志都报道了“烟酰胺核糖”具有延缓血管硬化和衰老的作用。但我们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剂量控制不好,易诱发肿瘤,因此,在我自己的血管营养补充剂中,并没有加入这个成分。但这个成分被我应用到了湿疹的外用治疗制剂中,帮助湿疹局部坏死的血管新生,重建皮肤屏障。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每个人必然要出现的病理变化,其核心诱发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局部损伤,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生成斑块。目前常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是控制血脂,我们认为,保护血管内皮可能是更关键的防控措施,但目前尚未有公认的保护血管内皮的物质,是未来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检测项目

     1

     眼底动脉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动脉硬化情况。动脉变细,透明度降低,颜色变淡,反光增强,血管平直,分支成锐角等是检查时会出现的情况,而且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信号;

     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利用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计算AASI,AASI越接近1,说明动脉弹性约差,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也可通过普通血压计测定血压,脉压差在40mmHg左右比较好,大于60mmHg,说明血管顺应性不好,血管硬化,有些老人高压160mmHg,低压只有60-70mmHg;

     3

     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

     评价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评估血管内膜、中膜是否增厚等。脉搏传导速度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是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可由多普勒、核磁、压力换能器等方法检测,其中多普勒方法是应用较广的方法。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男女性脑血管弹性比较分析”,结论是女性比男性更易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年龄是血管弹性下降的重要因素。

    

     4

     踝臂指数(ABI):

     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手臂)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正常人休息时踝臂指数的范围为0.9-1.3。异常结果:低于0.8预示着中度疾病,低于0.5预示着重度疾病。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踝臂指数多在0.35-0.9之间,而静息痛的患者踝臂指数常低于0.4,一般认为这样的病人若不积极治疗将可能面临截肢的危险。当踝臂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同样也反映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 需要检查的人群:出现间歇性跛行为的人群。ABI早期主要用于检测下肢外周动脉疾病,ABI≤0.9对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等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5%、99%,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最佳无创指标。同时,ABI降低是心脑血管事件对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等强预测因子。所以,ABI不仅可以用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还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5

     生物标志物检测:

     血同型半胱氨酸、Lp(a)?、tPA、PAI-1、纤维蛋白原、微量白蛋白尿、CRP?和内皮功能的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

     6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检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对管壁内膜、中膜微小的病变较为敏感,可辨别不同回声的斑块,比二维超声敏感。

     衰老的起源是血管的衰老

     CELL(细胞)等著名杂志的研究都表明,衰老的起源是血管衰老,要延缓衰老,首先要保持血管的年轻。

    

    

    

     年轻的血管壁富含有曲度的弹性纤维,就像弹簧一样富有弹性,保证血液能从心脏压送到远端组织;年龄增长后,弹性纤维的曲度变直,就像弹簧被拉直一样,血管硬化,血压升高,并且由于压力增高,血管易破裂,引起猝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保持健康,首先要保持大血管弹性。

     为什么随年龄增长肌肉会萎缩,皮肤会松弛呢?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给肌肉和皮肤供给营养的毛细血管在逐渐萎缩。从下面的血流图可见,幼年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分枝多,血管丰富,因此,肌肉获得的营养和氧气充分,可产生足够的能量,保证肌肉和皮肤的营养,所以肌肉饱满,皮肤细腻;中年毛细血管逐渐萎缩,分枝减少,手部血管逐步凸起,肌肉逐渐减少;老年血管分枝进一步减少,血管增粗,血中的营养和氧气很难到达所有肌肉和皮肤组织,因此,肌肉萎缩、皮肤松弛。因此,要想延缓衰老,保持毛细血管新生的能力非常重要,所有器官都靠毛细血管供给营养,毛细血管少了,营养不足,器官组织功能就衰老了!因此,要想延缓衰老,要保持小血管的新生能力。

     均衡营养很重要, “片面的低脂低钠饮食或片面的高蛋白饮食”并不能达到健康或延缓衰老的目的。

    

     END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咩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