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网络疯传的文章“中盐集团害国人”,盐里添加“亚铁氰化钾”
2020/5/25 21:18:48丁虹教授 虹说健康

    

     近日网络疯传这样一篇文章:“中盐集团害国人是谁干的,懂点化学的好处是能看懂这篇文章,但没办法改变”。这篇文章由于涉及到所有人的健康,因此被疯传。文中用“中央党校余教授”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中盐集团生产的盐含有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他吃了后胃口差了、胆红素升高、肌酐升高,也就是“胃、肝、肾”全出问题了,后来换成不含抗结剂的盐,症状就消失了。

     我们无法确定“中央党校有没有余教授”,也无法确定他说描述的病症是否真实。前几天有几个朋友咨询关于盐和亚铁氰化钾的问题,我只是简单用语音回复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咨询,就写一篇关于盐的文章,一并回答。

     抗结剂及其亚铁氰化钾

     抗结剂,添加于颗粒、粉末状食品中,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我国允许使用的抗结剂有亚铁氰化钾、磷酸三钙、二氧化硅、微晶纤维素4种。有些抗结剂是水溶性的,如亚铁氰化钾;有些只溶于酒精和/或其他有机溶剂,国外常用的硅酸钙溶于水和油。常见抗结剂如下:

     1. 亚铁氰化钾:仅在某些国家中许可用作抗结剂。具体使用时,多将本品配制成0.25~0.5g/100mL的水溶液,喷入100kg食盐中,最大使用量为10mg/kg。健康的饮食建议是,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啤酒瓶盖装满),按每天摄入10g计算,亚铁氰化钾的每天摄入量一般不超过0.1mg。

     引起50%大鼠死亡的亚铁氰化钾的剂量为:LD50 大鼠口服1.6~3.2g/kg,相当于人每天吃10-15g亚铁氰化钾可导致50%人中毒死亡。人每天的摄入量相当于中毒量的十万分之一,因此,亚铁氰化钾被官方定义为:属低毒类添加剂,可以用于食品。

     亚铁氰化钾的官方健康危害陈述是:该品属低毒类。吸入引起咳嗽、气短。大量口服引起胃肠不适。有资料报道,中毒时肾脏受损害,尿糖大量增加。就是,生产亚铁氰化钾的工人,可能因职业原因导致中毒,但不会因吃盐导致中毒。

    

     其他国家食盐中常用的抗结剂:柠檬酸铁铵、硅酸钙等

     2. 磷酸三钙:用于葡萄糖粉、蔗糖粉、可可粉作为抗结剂,最大用量为15g/kg,也可以用于面食、固体饮料,作为钙营养补充剂。但能影响维生素E、维生素D的吸收,需注意不能与维生素营养补剂一同配伍。由于磷酸三钙不溶于水,达到同样抗结效果,需要的添加量比亚铁氰化钾多,因此,很少用于盐中作为抗结剂。

     3. 二氧化硅:是常见用于奶粉、速溶咖啡的抗结剂,最大使用量为80g/kg。二氧化硅LD50 大鼠口服大于5g/kg(bw),均属几乎无急性毒性的产品。不溶于水,生产加工不如亚铁氰化钾方便。

     4. 微晶纤维素:常用于冰淇淋等食物中作为抗结剂、分散剂等,使用量没有限制, LD50小鼠口服大于21.5g/kg(bw),均属几乎无急性毒性的产品。不溶于水,生产加工不如亚铁氰化钾方便。

     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咸鱼被世卫组织认定为致癌物

     现在关于“亚铁氰化钾”官方及专家所有“辟谣”的论点是:亚铁氰化钾只有在400度高温下才能分解为氰化钾产生毒性,大家烹调时很难达到这个温度,属于低毒食物;亚铁氰化钾导致人体死亡的中毒剂量约为10g-15g,与每天人的摄入量0.1mg相差1/10万,属于低毒物质,因此,“亚铁氰化钾有毒是谣言”。

    

     亚铁氰化钾是否有毒?目前官方的数据及观点并不充分。因为,只强调了急性毒性。

     在药学中,毒性反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毒性,一类是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突然使用过大剂量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中毒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慢性毒性:是长期反复使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中国咸鱼:在世卫组织最新更新的致癌物质中,中国咸鱼被明确列为1类致癌物质!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在胃肠道中可以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有研究表明,吃咸鱼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且年龄越小,食用的量越大、频率越高,患以上3种癌症的风险也越大。

     也就是亚硝酸盐是一个关键物质。但是我们看下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数据,一般吃0.3-0.5克亚硝酸盐会导致中毒,3克会导致死亡。国家强制性标准中规定,乳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得高于0.2mg/kg。肉制品生产中,成品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也就是即使你一次吃一公斤的咸肉、咸鱼等,你与中毒剂量也有十倍的距离,从急性毒性的数据看,咸鱼、咸肉也是低毒食品。

    

     亚硝酸盐的案例告诉我们,急性毒性与剂量相关,高了会导致中毒,更高会导致死亡;但急性毒性的数据,不能代表这个物质是安全的,对人体无害的,长期慢性的积累,也一样危及人类的健康,诱发肿瘤。

     食盐中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急性毒性的数据,专家出来辟谣的证据,也是用的急性毒性的数据,它的慢性毒性数据,我暂时没有查到。亚铁氰化钾长期使用是否安全?没有严谨的数据可以提供。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吃咸菜、熏肉都会得癌症,如果这样,一定没有人会吃这类食物。肿瘤易感性与个体差异有关。我有一个研究方向是:建立人体化学指纹图谱,分辨出哪些人群对肿瘤易感?对什么肿瘤易感?比如我们建立“唾液亚硝酸盐测定”,可能可以分辨出一部分“不能吃咸鱼、咸肉的人”。也就是说,亚铁氰化钾不一定会对所有人产生慢性毒性,但不排除对部分人产生慢性毒性。

     我们无法考证中央党校是否有余教授这个人存在,也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肝肾损伤是由食盐里的抗结剂所导致,在我们无法对每个人进行精准的“人体化学画像”时,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可能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比如少吃咸鱼、咸肉,少吃含抗结剂的食物。

     当我提出“食品、化妆品必须安全至上”时

     有人反驳我“不以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我一直提倡“食品、化妆品必须安全至上”,因此,宁可牺牲外观的漂亮和产品的货架期,也不会添加:抗结剂、防腐剂、不环保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等。由于他们不会立即产生急性毒性,所以常常被大家忽视。

     有些人自认为自己很专业的人,出来反对说:“不以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那我们来看看谁更专业,谁在耍流氓!

     有些毒性与剂量相关,而有些毒性与剂量不相关。比如“氯霉素”,导致“灰婴综合征”的毒性与剂量相关,剂量高了才会产生“灰婴综合征”;但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毒性与剂量不相关,有些人哪怕接触极低剂量的氯霉素,都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所以,不是所有的毒性都可以用剂量大小来衡量的。致畸、致癌、致突变,很多与剂量关系不大。

     强生为自己的爽身粉向22名女性赔偿了约47亿美元,只是因为爽身粉是用滑石粉做的,里面有微量残留的石棉,长期接触可引发癌症。如果从急性毒性数据看,即使很大量的石棉也不会引发人类的中毒或死亡,但就是这个极其微量的石棉,经过时间的蓄积,导致了癌症。因此,无论是食品还是化妆品,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与剂量有关的急性毒性,而是长期毒性,因为食品、化妆品都是伴随终身的。

    

     我是做药的,我们在药品研发中有非常严格的“安全性控制程序”,每一个新药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研究,虽然这些数据诞生于动物,但动物实验至少可以提供50%左右的警示,有总比没有好。但食品、化妆品的添加剂在安全性方面的数据,远远不够。比如,丙酸钙这个食品添加剂,用于面食的防腐,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最近国际顶级期刊研究发现,丙酸钙长期食用可导致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当我们用药物研究的原则去看待食品、化妆品时,感受到了诸多的不严谨,很多的添加剂,没有严谨的安全性数据做为保证。所以,我的原则是“尽最大可能不用添加剂”。

     比如,我给儿子做的“熬夜伴侣”,没加防腐剂也没加抗结剂。没加防腐剂,导致饮用比较麻烦,因为,你需要自己加水,自己摇一摇才能喝,但是为了安全,为什么不可以麻烦点呢?没加抗结剂,放久了,就会结团,外观不好看,常被误认为质量不好,其实,用劲摇一摇,也会散开,不影响饮用,为了安全,为什么不可以将就点外观呢?

     我自己用的护肤品也绝对拒绝“防腐剂、表面活性剂”。越来越多的湿疹、越来越多男性精子数量下降、越来越多女人乳腺癌,都与食品、化妆品中的添加剂有关。

     安全这个东西,不会立即凸显它的好处,就好像抽烟,不会立即得肺癌,或者,不是所有人都会得肺癌,所以,大家都心存侥幸。追求安全是生活方式的选择,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社会应该提供不同的产品,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去选择。

     安全,可能不美观、不好用;美观、好用,但可能存在潜在安全风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原则去选择。

     目前有哪些盐

     可以供大家选择呢?

     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国家规定井盐和矿盐的氯化钠含量不得低于95%。食盐中含有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我们规定钡含量不得超过20mg/kg。食盐中镁、钙含量过多可使盐带苦味,含氟过高也可引起中毒。

     含抗结剂与不含抗结剂盐的选择:精致的盐由于粉末细腻,因此,吸收空气水分易结块,影响外观,因此,常常要加“抗结剂”。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食盐都没有添加抗结剂。目前也有很多市售的盐,未加抗结剂,大家买盐时,只要关注成分表就可以了。

    

    

     含碘与不含碘盐的选择:为了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护公民身体健康,国家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但由于甲状腺疾病日趋高发,目前也不主张长期使用加碘食盐。间断性使用含碘食盐可能更安全。

    

    

     精制盐与粗盐的选择:食盐生产用海水晒盐(也称盐田法)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

     精制盐的标准是:白色,味咸,无异味,无明显的与盐无关的外来异物。优质精盐NaCl的含量达到99.1%,杂质很少。

    

    

     粗盐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玫瑰盐”:是一种未经精制、含有较多杂质、呈现粉红色的粗盐。含有比较多的铁和其他一些矿物质,使它呈现出了特别的粉红色,因此它又被叫作“玫瑰盐”。这种盐不含抗结剂,使用时需要带碾磨器,磨细后使用。

     玫瑰盐中的钠含量为38.78%,这与纯食盐的理论钠含量(39.36%,其它为氯元素等其他元素)相比,并没有低到哪里去,这对于降低钠的摄入量没有多少意义。在有关玫瑰盐的“营养”、“保健功效”宣传中,“丰富的矿物质”是一个主要的卖点。不少卖家宣称,与精制食盐不同,玫瑰盐含有“84种人体所需的矿物微量元素”,因此它们的营养也非常丰富。与精盐相比,玫瑰盐当中确实含有相对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但即使如此,每克玫瑰盐中的铁、钙含量也仍然只有毫克量级,不能算是“补充矿物质”的好来源。这些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完全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得,靠吃粗盐来补充既无必要也没有多少效果。而且,玫瑰盐没有经过碘强化,用它替代精盐也有造成碘缺乏的风险。

     由于粗盐杂质较多,所含杂质没有明确的定量定性测定,其健康风险无法评估,因此,玫瑰粗盐可以作为偶尔使用的“风味食品”,在烤肉等餐食中使用,建议不作为常规“盐”使用,日常盐还是以“精制盐”为主。

    

     关于低钠盐的选择:低钠盐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氯化钠70%左右,氯化钾30%左右。

     钠吃多了易导致高血压,那么低钠盐真的可以预防高血压吗?实际上“低钠盐”换个角度说,应该叫“补钾盐、补镁盐”。因为,从追求咸味来说,氯化钠的咸味更强,使用的量较少,氯化钾、氯化镁也有咸味,但比较弱,同时有苦涩味道。因此,要达到同样的咸味,钠的摄入不一定会减少。人的味蕾受氯化钠中的氯离子作用而产生的感觉。水中氯盐含量较高时,水会带有咸味,尤其当主要阳离子为钠离子时,氯盐达250毫克/升即有咸味,然而,若主要阳离子为钙与镁离子时,即使氯盐含量高达1000毫克/升亦不觉得有咸味。

     因此,低钠盐更适合的是需要补钾的人群。按我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世卫组织建议,人每天氯化钠的摄入量不超过5g。 健康人钾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2000毫克。要预防慢性病,钾的建议摄入量是3600毫克/天。人体内的元素,除钙和磷的含量最高外,钾居第三位,较钠的含量高2倍。天然食物中钾含量比较丰富,普通膳食每日能提供2-4g钾,完全能满足机体需要,不一定需要通过盐来补充。如果用低钠盐,每天吃5g,提供钾的量也在1g左右,长期食用,可能会钾超标。

     哪些人需要补钾:

    

     1.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的人群,易缺钾;

     2. 易疲劳人群:可能缺钾(需医院做检测)。钾是身心健康的“汽油”。所有细胞和器官都需要钾来维持正常运转。缺钾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疲劳和虚弱,影响精神健康,出现疲乏无力感、思绪混乱、意识模糊等表现,甚至导致抑郁症或幻觉;

     3. 抽筋:钾能帮助肌肉与神经相互沟通,还能帮助肌肉收缩。缺钾会导致抽筋、肌肉痉挛、疼痛;

     4. 消化功能紊乱:钾含量偏低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5. 心律失常:钾和心脏功能之间关系密切。缺钾会导致心悸、心跳不规则、心律失常、头晕眼花等症状。而摄入足够的钾能对抗食盐引起的高血压;

     6. 烦躁不安:缺钾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比如烦躁不安、倦怠、头晕、淡漠等。

    

     补钾过度的危害包括:肌肉无力、甚至瘫痪、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减慢甚至心脏停搏,还可以造成四肢和口周感觉麻木、极度疲乏、肌肉酸痛,最后会影响到呼吸发生窒息等。高血钾与低血钾在有些症状上是相似的,补钾需要平衡,既不能高,也不能低。

     低钠盐不要盲目的使用,需要根据自己体内的血钾情况或膳食中钾含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需要补钾的人群,可以适当使用低钠盐,而不是将低钠盐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食品。

     低钠盐换个说法是“补钾盐”,有些人适合,有些人禁忌。

    

     虽然懂化学的人知道“亚铁氰化钾”有毒,呼吁大家不要食用!但懂医学的人会反驳:亚铁氰化钾在正常使用量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中毒反应,因此说亚铁氰化钾有毒是谣言!而做药学的人会有一个尚没有答案的疑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亚铁氰化钾肯定不会产生急性毒性——中毒反应,但谁来回答,长期使用亚铁氰化钾是否会产生“慢性毒性”?

    

     END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咩挤

     封面 / https://dribbble.com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