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喝酒会脸红?继承了不能喝酒的基因,你会遇到哪些问题?
2020/6/11 18:25:00丁虹教授 虹说健康

    

    

    

     为什么喝酒会脸红

     喝酒脸红是不能喝酒的表现。很多人认为“脸红说明代谢快、酒量大”,其实不对。酒精在体内被代谢的速度,取决于每个人体内的代谢酶活性,这些酶主要存在于“胃和肝脏”内。首先,乙醇被“乙醇脱氢酶”代谢成“乙醛”,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是脸红的原因;随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脂肪,是酒精代谢产生的能量在体内储存的形式,这也正是喝酒引起啤酒肚、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不能迅速将乙醛转化为乙酸,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当然1-2个小时后红色也会渐渐腿去,这是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但这个路径不是乙醇代谢的主要路径。

     能否喝酒取决胃、肝脏内“乙醛脱氢酶”活性。

    

    

     某些药物会影响乙醛脱氢酶活性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有一个药物称叫“戒酒硫”,它具有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的作用,服用该药后喝酒,会出现恶心、呕吐、恐惧等严重反应,这个反应称为“双硫仑样反应”,使酗酒者惧怕饮酒,从而发挥戒酒作用,该药已在很多国家使用。

     有些药物也有“戒酒硫”样的“双硫仑样反应”,这些药物包括:头孢类药物(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治疗牙痛、妇科炎症、阑尾炎等);沙丁胺醇(哮喘);莫西沙星(抗菌药);呋喃唑酮(抗肠道感染);氯霉素(抗菌药);酮康唑(抗真菌药);氯磺丙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格列齐特、格列吡嗪、胰岛素(降糖药);华法林(抗凝药);三氟拉嗪(抗精神病药)。以上这些药物不能与酒一起吃。

    

     含酒精的药物也不能与有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一起吃。藿香正气水一般含40%~50%酒精,和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可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可能诱发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乃至死亡。

     双硫仑反应的时间特点:服用戒酒硫或具有双硫仑反应的药物后饮酒,可早在5分钟内出现症状,一般多在30分钟,少数在1小时出现症状,很少在1小时后出现症状。有些对酒精代谢特别差的人群,饮酒三天后服用“双硫仑样药物(头孢等)”,也可能出现双硫仑反应。

     尽量避免“酒与头孢或甲硝唑或降糖药”在一周内的相遇。

     美他多辛与戒酒硫相反,可激活乙醛脱氢酶酶,是否能提高酒量,在此不做评价。该药为抗酒精性肝病的药物。

    

    

    

     乙醛脱氢酶活性由基因决定

     能否喝酒由爹妈决定

     一直以来,民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酒量大小及有无酒瘾,绝非后天锻炼养成的,而是由“饮酒基因”所决定。研究表明,白种人60%较能喝酒,黄种人60%不能喝酒,黑种人则对半开,国内曾有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女性比男性所占比例大,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这或许是男性比女性能喝,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的原因之一。(此处不是绝对个案,只是一个比例,请不要较真)。

     乙醛脱氢酶(ALDH)在乙醇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它有不同的“亚型(同工酶)”,形象点说是“孪生兄弟”,分别为ALDH1、ALDH2、ALDH3和ALDH4。ALDH1、ALDH3和ALDH4位于细胞浆内,而ALDH2主要位于线粒体内,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器官组织中,以肝脏最为丰富,在乙醛氧化成乙酸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它在人群中突变率较高,且与很多疾病相关,目前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生化标记物研究的新热点。

    

     乙醛脱氢酶ALDH2的活性在人群中分为三大类:

     野生纯合型(ALDH2*1/1)

     形象点称为“正宗乙醛脱氢酶谷氨酸型”,这类人群其酶上504位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对乙醛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属于喝酒不脸红的人。

     突变杂交型(ALDH2*1/2)

     形象点称为“乙醛脱氢酶突变型1”,这类人群其酶上504位的氨基酸既有“谷氨酸”、又有“赖氨酸”,对乙醛的代谢能力较弱,如果ALDH2*1/1的人对乙醛代谢能力为100%,这类人群对乙醛的代谢力为6%,属于喝酒脸红的人。

     突变纯合型(ALDH2*2/2)

     形象点称为“乙醛脱氢酶突变型2”,这类人群其酶上504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完全变为了“赖氨酸”,对乙醛完全没有代谢能力,属于喝酒脸红的人。

     “正宗”乙醛脱氢酶为“乙醛脱氢酶谷氨酸型(ALDH2*1)”,

     对乙醛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喝酒不脸红;

     亚洲人有30-40%乙醛脱氢酶属于“乙醛脱氢酶突变型(ALDH2*2)”,

     对乙醛代谢能力弱,喝酒脸红

    

    

     乙醛脱氢酶活性基因多态性

     与疾病的关系

     1. 与肿瘤的相关性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乙醛在2类致癌物清单中。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在《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更是给喝酒脸红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东亚人普遍的酒精性脸红反应是因为ALDH2的遗传性缺乏,这类人不但酒量不行,即便适量饮酒也会大幅增加食道癌发生的危险。

     2.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1)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人群,服用“硝酸甘油(抗心绞痛药物)”可能无效

     作为一种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人群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可通过饮酒面红推测你是属于“正宗谷氨酸型”还是“突变赖氨酸型”,如果是“突变型”,一定要警惕,硝酸甘油可能救不了你的命。

    

     (2)乙醛脱氢酶与冠心病:

     首先是日本研究者Takagi等发现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饮酒量后,突变型(ALDH2*504Lys)是日本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ashimoto等针对日本男性的研究也提示,乙醛脱氢酶突变型人群具有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风险。我国学者Guo等的研究得到了与Takagi和Hashimoto等相似的结论,即突变型(ALDH2*504Lys)等位基因是汉族人群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和饮酒之外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同样,韩国学者Jo等证实了该等位基因是韩国男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3. 与酒精性肝病的相关性

     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见,乙醛脱氢酶突变型人群,酒精性肝病及肝癌风险低于“正宗”乙醛脱氢酶谷氨酸型。不是突变型人群不怕酒精,而是由于这类人群喝酒后不舒服,因此,嗜酒性降低的原因。在同样喝酒的情况下,突变型人群肝癌风险是非突变人群的7.2倍。有“良好基因”的“非突变型”人群中,饮酒患癌风险是不饮酒人群的2.9倍。

     因此,无论你继承了什么样的基因,戒酒是最靠谱的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你是喝酒易脸红的基因,万一你患有冠心病,警惕硝酸甘油可能无效,提前要进行测试。可以在以下药物中寻找替代药物。

     常用于心肌缺血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等;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等;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依拉普利等;抗凝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END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咩挤

     封面 / https://dribbble.com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